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长期以来历史课给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课堂死气沉沉。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思想不准确、教学方法不当,学生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 经验
在传统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课堂生动性无法保障,教学效果也无从谈起。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
一是要以人为本。它既包括对教材的阐释要正视历史人物,也包括要尊重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关注历史人物的教学,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只有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鲜活再现,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以人为本的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和个性需求。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待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二是要严谨求实。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必备素质之一。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正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对于历史的表述,有再现历史事实和价值评论两种类型。再现历史事实应尽量真实,不附加主观色彩。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属于价值评论的范畴,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论,尽量做到客观与公正。价值评论可以有主观色彩,学生也可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但教师要加强引导。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历史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情境教学法”能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 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另外,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精心讲解、分析,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如遇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我们还可辅以图表法、纲要法、联 系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师要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而采用相应的教法,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重视内因的决定作用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一是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二是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三是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五是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等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训练。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的能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 经验
在传统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课堂生动性无法保障,教学效果也无从谈起。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
一是要以人为本。它既包括对教材的阐释要正视历史人物,也包括要尊重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关注历史人物的教学,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只有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鲜活再现,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以人为本的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和个性需求。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待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二是要严谨求实。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必备素质之一。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正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对于历史的表述,有再现历史事实和价值评论两种类型。再现历史事实应尽量真实,不附加主观色彩。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属于价值评论的范畴,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论,尽量做到客观与公正。价值评论可以有主观色彩,学生也可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但教师要加强引导。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历史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情境教学法”能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 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另外,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精心讲解、分析,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如遇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我们还可辅以图表法、纲要法、联 系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师要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而采用相应的教法,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重视内因的决定作用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一是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二是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三是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五是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等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训练。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的能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