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不仅留下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不乏有着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吻合的经典素材,大学语文已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本文将从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进行辨析,寻找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契合点,浅析利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在大学语文中渗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在无声的文化细雨中接受思想的洗涤。
关键词:大学语文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点 教学实践
引言
语文不仅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人类思想智慧的沉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熏陶,学生在品味语言艺术和对语言艺术的分析鉴赏中,领悟其中丰富的思想文化,逐步地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可见,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和风细雨”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蕴含的许多人生哲理,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心灵和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地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人文性的课程,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一些经典的文化进行分析鉴赏,受到高层次人文精神的滋润,同时学生吸收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有其独特的优点。
实用性。语文具有工具书的特点,是其他学科学习的保障和支撑。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人文特征。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许多体现了个人、集体和爱国主义的情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建立了思想道德的高标准,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按照经典的榜样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结合相应的载体对大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时期急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阶级性。大学生在有意识、有计划地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下,全面贯彻学习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保障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目的性。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学习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逐步培养成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新人。
时代性。时代的不断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要随之不断地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获得广大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焕发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系统性。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每一个板块都相互影响、促进和补充,具有自身的全面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协调和发展,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契合点
(一)大字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知识结构和思想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大学语文课程中,通常使用具体的人物、场景和事件来传达某种情感、某种思想,学生在分析、鉴赏、领悟的过程中,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与思想”和谐一致,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可见,选择大学语文作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最佳的。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思想活跃。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大学生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拜金、享乐、消费、个人等不良思想,在思想和行为上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道德产生了迷茫、不知所措。如何面对西方不良思潮的冲击,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建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学生的具体学习中,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一篇篇具体的文章,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中深刻挖掘文章背后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在相互之间的连接点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逐渐掌握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力和创造力,从而可以利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外来的一切,清楚地分辨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从不良思潮中走出来。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是对大学生尊严、价值和追求的高度尊敬,体现了对命运的维护和关怀,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实现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共同进步。
时代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大学生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极易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从而形成大学生的自我化,对社会缺少奉献精神、责任感,没有强烈执着的理想,造成了对人或事的漠不关心。
大学语文中丢不掉的是文章的灵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因文释道,因道释文”,就是要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起来,达到“文”与“道”的交相辉映。从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其中无不包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体现了文化名人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坚定的意志和信仰深深地震撼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人生追求指明方向。孔子的“仁”说、孟子的“仁义”思想、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大学语文中的经典荟萃,汇集了众多名家的真挚情感,彰显了难能可贵的道德品质,给大学生呈现了一道道的精神大餐,以无可比拟的感染力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大学语文实现了多向的情感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和伟大的先人们对话,以情动人、以情激情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接受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文章情感的感召下,渐渐地与文章中的思想合二为一,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自己的情感特质,使课堂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探索与领悟。情感的渗透,加强了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积极主动地来感受、想象和体验作者的情怀,与古往今来的名人义士产生心灵上的交流,从传统的立志、仁孝、修身、勤俭、诚信、爱国等经典的故事中,体会儒家思想的“仁”,道家思想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唐诗宋词中领会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直至延伸到现在的富强、民主、和谐、奋进的新时代,从而形成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心系天下的优秀品质。
大学语文给学生的情感发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演讲赛、辩论会、小组讨论等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情感的交流、融合、提升提供了空间,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会学了相互配合、相互借鉴,从而达到了各得所需、取长补短的效果,养成了良好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全面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明辨、善思、慎独中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三、“拿来主义”式的大学语文课程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髓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沉积了众多仁人志士的优良品质,包含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立世哲学,是为人处事、诚实待人的典范。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采用批判的态度来继承,要大胆地摈弃“糟粕”,将其中的精华部分大力发扬,以历代英雄为榜样,激励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逐步的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爱国情怀,全面的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当今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强调利用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观进行塑造,从孔子的《论语》、庄子的《逍遥游》,甚或《诗经》中的《关雎》、白居易的《长恨歌》,都富含着中华优良的传统美德,给现实生活以借鉴和启迪,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指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托起大学生道德观的构建。
(二)编写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语文学科散发着独特的人文特征,具有很强的向善、向美的感召力。教师应该深层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需求,灵活编排大学语文教材,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素材,使之能够符合时代特色,经得起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检验。当前网络文化的发展、各种思潮的激荡,使得英雄人物不断被扭曲和恶搞,甚至开始质疑大学语文中思想政治观点的正确性。面对这样的质疑和挑战,更要采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在灿若星河的优秀文化中找经典,既要拥有李清照式的哀婉凄凉,又要拥有辛弃疾式的豪放豁达。既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又要感受到生活中的幽默诙谐和智慧,激励大学生们大胆地走出个人世界,勇敢地面对大千世界,利用大学语文的教材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以实现大学语文良好的德育功能。
(三)改进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填鸭式”的教学是让学生模式化、标准化,使课堂失去了学生的个性和活力。学生的被动接受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自身的思想相结合,从而无法从内而外地激发学生的动力,使学生在思想上进行深思熟虑,失去了大学语文教育功能的作用。面对一味继承的课堂,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激励学生思想的展示,在学生的表达中进行引导、突破和创新,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政治教育的力量,从而改变自己、突破自己。比如激烈的思想讨论、撰写文章、诗歌朗诵等等,都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在提炼自己激辩、鉴赏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内在激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热爱,融进学生的个人情怀,深化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大学生面临着走向社会,必然要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乎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作为大学校园的基础学科,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也要勇敢地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只要我们科学、客观地分析大学语文课程,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就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语
参考文献
[1]魏饴.大学语文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雪莉.重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7):101-103.
[3]栗丽.论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0(05):120-121.
[4]苏解娇.《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初探[J].现代语文,2012(12):12-13.
关键词:大学语文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点 教学实践
引言
语文不仅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人类思想智慧的沉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熏陶,学生在品味语言艺术和对语言艺术的分析鉴赏中,领悟其中丰富的思想文化,逐步地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可见,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和风细雨”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蕴含的许多人生哲理,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心灵和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地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人文性的课程,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一些经典的文化进行分析鉴赏,受到高层次人文精神的滋润,同时学生吸收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有其独特的优点。
实用性。语文具有工具书的特点,是其他学科学习的保障和支撑。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人文特征。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许多体现了个人、集体和爱国主义的情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建立了思想道德的高标准,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按照经典的榜样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结合相应的载体对大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时期急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阶级性。大学生在有意识、有计划地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下,全面贯彻学习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保障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目的性。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学习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逐步培养成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新人。
时代性。时代的不断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要随之不断地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获得广大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焕发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系统性。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每一个板块都相互影响、促进和补充,具有自身的全面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协调和发展,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契合点
(一)大字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知识结构和思想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大学语文课程中,通常使用具体的人物、场景和事件来传达某种情感、某种思想,学生在分析、鉴赏、领悟的过程中,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与思想”和谐一致,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可见,选择大学语文作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最佳的。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思想活跃。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大学生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拜金、享乐、消费、个人等不良思想,在思想和行为上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道德产生了迷茫、不知所措。如何面对西方不良思潮的冲击,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建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学生的具体学习中,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一篇篇具体的文章,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中深刻挖掘文章背后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在相互之间的连接点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逐渐掌握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力和创造力,从而可以利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外来的一切,清楚地分辨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从不良思潮中走出来。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是对大学生尊严、价值和追求的高度尊敬,体现了对命运的维护和关怀,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实现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共同进步。
时代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大学生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极易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从而形成大学生的自我化,对社会缺少奉献精神、责任感,没有强烈执着的理想,造成了对人或事的漠不关心。
大学语文中丢不掉的是文章的灵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因文释道,因道释文”,就是要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起来,达到“文”与“道”的交相辉映。从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其中无不包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体现了文化名人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坚定的意志和信仰深深地震撼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人生追求指明方向。孔子的“仁”说、孟子的“仁义”思想、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大学语文中的经典荟萃,汇集了众多名家的真挚情感,彰显了难能可贵的道德品质,给大学生呈现了一道道的精神大餐,以无可比拟的感染力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大学语文实现了多向的情感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和伟大的先人们对话,以情动人、以情激情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接受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文章情感的感召下,渐渐地与文章中的思想合二为一,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自己的情感特质,使课堂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探索与领悟。情感的渗透,加强了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积极主动地来感受、想象和体验作者的情怀,与古往今来的名人义士产生心灵上的交流,从传统的立志、仁孝、修身、勤俭、诚信、爱国等经典的故事中,体会儒家思想的“仁”,道家思想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唐诗宋词中领会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直至延伸到现在的富强、民主、和谐、奋进的新时代,从而形成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心系天下的优秀品质。
大学语文给学生的情感发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演讲赛、辩论会、小组讨论等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情感的交流、融合、提升提供了空间,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会学了相互配合、相互借鉴,从而达到了各得所需、取长补短的效果,养成了良好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全面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明辨、善思、慎独中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三、“拿来主义”式的大学语文课程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髓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沉积了众多仁人志士的优良品质,包含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立世哲学,是为人处事、诚实待人的典范。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采用批判的态度来继承,要大胆地摈弃“糟粕”,将其中的精华部分大力发扬,以历代英雄为榜样,激励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逐步的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爱国情怀,全面的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当今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强调利用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观进行塑造,从孔子的《论语》、庄子的《逍遥游》,甚或《诗经》中的《关雎》、白居易的《长恨歌》,都富含着中华优良的传统美德,给现实生活以借鉴和启迪,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指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托起大学生道德观的构建。
(二)编写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语文学科散发着独特的人文特征,具有很强的向善、向美的感召力。教师应该深层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需求,灵活编排大学语文教材,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素材,使之能够符合时代特色,经得起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检验。当前网络文化的发展、各种思潮的激荡,使得英雄人物不断被扭曲和恶搞,甚至开始质疑大学语文中思想政治观点的正确性。面对这样的质疑和挑战,更要采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在灿若星河的优秀文化中找经典,既要拥有李清照式的哀婉凄凉,又要拥有辛弃疾式的豪放豁达。既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又要感受到生活中的幽默诙谐和智慧,激励大学生们大胆地走出个人世界,勇敢地面对大千世界,利用大学语文的教材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以实现大学语文良好的德育功能。
(三)改进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填鸭式”的教学是让学生模式化、标准化,使课堂失去了学生的个性和活力。学生的被动接受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自身的思想相结合,从而无法从内而外地激发学生的动力,使学生在思想上进行深思熟虑,失去了大学语文教育功能的作用。面对一味继承的课堂,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激励学生思想的展示,在学生的表达中进行引导、突破和创新,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政治教育的力量,从而改变自己、突破自己。比如激烈的思想讨论、撰写文章、诗歌朗诵等等,都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在提炼自己激辩、鉴赏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内在激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热爱,融进学生的个人情怀,深化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大学生面临着走向社会,必然要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乎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作为大学校园的基础学科,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也要勇敢地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只要我们科学、客观地分析大学语文课程,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就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语
参考文献
[1]魏饴.大学语文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雪莉.重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7):101-103.
[3]栗丽.论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0(05):120-121.
[4]苏解娇.《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初探[J].现代语文,2012(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