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选州长》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不具有一般小说所具备的故事性,也不具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典型环境和场面,而是大量摘引报纸和信件中的内容,构成小说的故事情节,成为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引文也是情节发展的标志。小说的大量“引文”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具体解读:
一、妙用引文,组织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组成。但这篇作品与一般小说不同,它既没有写竞选的过程,也没有写竞选活动,而是把那些摘引下来的新闻、消息及有关信件的内容,加上“我”的一些插话辩白、心理活动的叙述,交替组合,构成了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
如作品摘引的第一则新闻是:“伪证罪——马克·吐温先生现在既然在大众面前当了州长候选人,他也许会赏个面子,说明一下他怎么会在1863年在交趾支那瓦卡瓦克被34个证人证明犯了伪证罪……吐温先生应该把这桩事情交代清楚,才对得起他自己,才对得起他所要求投票支持他的那些广大人民。他是否会照办呢?”
对此,“我”的心理活动和对事实真相的简要说明是:“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污蔑!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简直弄得神经错乱,不知所措。我只好把那一天混过去,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步骤。”具体地说,这篇小说是这样组织故事情节的,即“参加竞选——受到一系列诬陷、攻击直至高潮——退出竞选”,形成了本文完整的故事情节,而这些情节又主要是摘引构成的。
二、妙用引文,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的情节结构,是作家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没有合理而巧妙的情节结构,人物个性、作品主题就无法充分地显示出来。而本篇的独创性就在于,这些引文也是情节展开的标志,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开端部分,作者引用祖母的回信,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证明“我”的正派和对手的卑劣;二是领起第二部分的故事情节。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高潮,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竞选前对手翻历史旧帐,用“伪证罪”、“偷窃罪”诬陷“我”,败坏“我”一向很好的声望。故事开始发展。
第二层,竞选中他们的手段开始升格,竟捏造“我”的丑闻——盗尸罪、酗酒罪,并把矛头指向“我”背后的独立党党员们。故事进一步向前发展,不仅如此,他们还鼓动所谓“公众”冲击“我”的家。他们对“我”的诬陷程度之深、攻击声势之大,渐趋高潮。这两层中所用的材料都是直接引用。
第三层,他们的围攻逐步登峰造极,引用的材料骤然增多,以至无法详引,只好改为转述为主。当最后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九儿寻父”出现时,故事顿入高潮。
结局部分引用退出竞选声明信的落款(见下文),通过对比,抨击资产阶级民主的反动本质,进一步深化主题。
三、妙用引文,揭示故事主题
文中摘引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1)从各种报纸上摘录的新闻、消息,如作品摘引的第一则新闻(见上文)。(2)有关信件。小说的结局是“我”不得不退出了竞选,声明信的落款是:“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故事的主题是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根据引文的内容就能看出,从竞选开始,“我”就受到对方连续不断地诬陷、攻击,他们先后给我罗列了十大罪名:伪证罪、偷窃罪、盗尸罪、酗酒罪、贿赂罪、讹诈罪、纵火罪、谋杀罪、徇私罪、纵欲罪。其中前四项罪名的获得情况写得详细,其余六项罪名则写得比较简略。在十大罪名顺序的安排上,作者是按照层层加深的原则来排列的。这样,从前到后,犯罪情节越来越离奇,越来越严重,强加给“我”的罪名也越来越大,直至高潮。且从第五项罪名起,对方的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接二连三地飞来,“我”连喘息的工夫都没有,根本无法开口辩解。
就这样,一大串毫无根据的假罪名、假罪状,在多种报纸有计划地煽动下,变成了真罪名、真罪状。“我”犯有上述罪行,不仅不能竞选州长,反而构成了严重的刑事犯罪!一个本来“声望还好”的“正派人”,只因参加竞选,反被弄得身败名裂,成了臭名昭著的“罪犯”,资产阶级政客们的丑恶面目及无耻伎俩暴露无遗。这就戳穿了美国“自由竞选”、“民主政治”的虚伪本质,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自由竞选”的闹剧在艺术夸张和幽默诙谐中结束,戏剧性地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但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独创的小说艺术和作家高超的艺术才华。
单位:江苏通州高级中学
一、妙用引文,组织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组成。但这篇作品与一般小说不同,它既没有写竞选的过程,也没有写竞选活动,而是把那些摘引下来的新闻、消息及有关信件的内容,加上“我”的一些插话辩白、心理活动的叙述,交替组合,构成了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
如作品摘引的第一则新闻是:“伪证罪——马克·吐温先生现在既然在大众面前当了州长候选人,他也许会赏个面子,说明一下他怎么会在1863年在交趾支那瓦卡瓦克被34个证人证明犯了伪证罪……吐温先生应该把这桩事情交代清楚,才对得起他自己,才对得起他所要求投票支持他的那些广大人民。他是否会照办呢?”
对此,“我”的心理活动和对事实真相的简要说明是:“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污蔑!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简直弄得神经错乱,不知所措。我只好把那一天混过去,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步骤。”具体地说,这篇小说是这样组织故事情节的,即“参加竞选——受到一系列诬陷、攻击直至高潮——退出竞选”,形成了本文完整的故事情节,而这些情节又主要是摘引构成的。
二、妙用引文,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的情节结构,是作家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没有合理而巧妙的情节结构,人物个性、作品主题就无法充分地显示出来。而本篇的独创性就在于,这些引文也是情节展开的标志,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开端部分,作者引用祖母的回信,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证明“我”的正派和对手的卑劣;二是领起第二部分的故事情节。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高潮,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竞选前对手翻历史旧帐,用“伪证罪”、“偷窃罪”诬陷“我”,败坏“我”一向很好的声望。故事开始发展。
第二层,竞选中他们的手段开始升格,竟捏造“我”的丑闻——盗尸罪、酗酒罪,并把矛头指向“我”背后的独立党党员们。故事进一步向前发展,不仅如此,他们还鼓动所谓“公众”冲击“我”的家。他们对“我”的诬陷程度之深、攻击声势之大,渐趋高潮。这两层中所用的材料都是直接引用。
第三层,他们的围攻逐步登峰造极,引用的材料骤然增多,以至无法详引,只好改为转述为主。当最后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九儿寻父”出现时,故事顿入高潮。
结局部分引用退出竞选声明信的落款(见下文),通过对比,抨击资产阶级民主的反动本质,进一步深化主题。
三、妙用引文,揭示故事主题
文中摘引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1)从各种报纸上摘录的新闻、消息,如作品摘引的第一则新闻(见上文)。(2)有关信件。小说的结局是“我”不得不退出了竞选,声明信的落款是:“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故事的主题是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根据引文的内容就能看出,从竞选开始,“我”就受到对方连续不断地诬陷、攻击,他们先后给我罗列了十大罪名:伪证罪、偷窃罪、盗尸罪、酗酒罪、贿赂罪、讹诈罪、纵火罪、谋杀罪、徇私罪、纵欲罪。其中前四项罪名的获得情况写得详细,其余六项罪名则写得比较简略。在十大罪名顺序的安排上,作者是按照层层加深的原则来排列的。这样,从前到后,犯罪情节越来越离奇,越来越严重,强加给“我”的罪名也越来越大,直至高潮。且从第五项罪名起,对方的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接二连三地飞来,“我”连喘息的工夫都没有,根本无法开口辩解。
就这样,一大串毫无根据的假罪名、假罪状,在多种报纸有计划地煽动下,变成了真罪名、真罪状。“我”犯有上述罪行,不仅不能竞选州长,反而构成了严重的刑事犯罪!一个本来“声望还好”的“正派人”,只因参加竞选,反被弄得身败名裂,成了臭名昭著的“罪犯”,资产阶级政客们的丑恶面目及无耻伎俩暴露无遗。这就戳穿了美国“自由竞选”、“民主政治”的虚伪本质,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自由竞选”的闹剧在艺术夸张和幽默诙谐中结束,戏剧性地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但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独创的小说艺术和作家高超的艺术才华。
单位:江苏通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