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收入逐渐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采,我国 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逐渐上升到3.13,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发展就很好的避免了上述问题,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作为一种“离主不离乡”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 城乡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重中之重。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作为一种“离土不离乡”的生产方式既可以避免转移到非正规部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又可以获得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概念
(1)农村非农产业就业
对农村非农产业的界定理论界是一致的,农村非农产业是指农村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贸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包括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是指农村中从事农业就业以外的就业类型。农村主要的经济体是农业,同时也包括一定的非农经济,农村中非农经济广义上来说就是农村非农产业。从事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员即非农产业就业人数。
(2)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一般采用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来度量。用来度量城乡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有三个:城乡收入比、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城乡收入比指标没有反映城乡人口所占的比重,不能准确度量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是将总人口划分为不同的收入阶层,所度量的是总的收入差距而不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准确度量,且城乡收入差距也不能从总收入差距中分离出来;泰尔指数对两端收入的动比较敏感,因而能更好地度量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1)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现状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是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形式,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中占得比重也最大,作为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形式,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发展速度明显放慢。1997年的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增加值增长18%,远远低于高速发展阶段时的平均水平。二是技术相对落后。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主要还是在农村或县域,技术水平及人力资本相对落后,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发展的后期,技术水林的落后导致其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其他部门的发展。
(2)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快速实现赶英超美,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全国范围内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一切为了工业的发展,农业也为工业服务,这给原本农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农业更加落后,依靠农业为生的农民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城市居民收入逐渐增加,这就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并越来越大。而之后的改革开放并没有明显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反而使其扩大的更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欧美国家原生态的工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商业部门出现的时机不正确,影响了商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非农产业的经济学理论
(1)以经济效益为基本理论范畴形成的农村非农产业理论
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其理论体系的主线是经济运行,把经济运行的经济效益作为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范畴。为了使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不致于和其它经济学科相同,就要从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实际出发,寻求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质点。按照这一要求,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经济效益,其基本质点在于资金的保本增殖。这主要是从价值形态上反映经济效益。保本增殖是农村非农产业经济村器名重含义中的一层重要含义。是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特征。
以价值的保本增殖为中心形成农村非农产业理论,是比较科学的。农民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去从事非农产业,是为了增加收入,这是不言自明的,而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则是为了获取农产品,在价值形态上亏本也要生产。另一方面,与国营企业比较也不一样。国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很重要的是使用价值形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农村非農产业就业由于没有完全纳入国家计划,所以,它的经济效益的内涵在使用价值上就不明显。因此,以保本增殖为质点的经济效益是农村非农产业就业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它自然也就贯穿于整个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之中。
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学,以经济效益为理论核心,较好地体现了农村非农产业经济运行的主体目的性即谋求价值增殖,使盈利最大化,同时,也符合农村非农产业经济运行的进程。谋求经济效益,是农村非农产业生产经营的最初动机,它决定着农村非农产业的起步,也决定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决定着农村非农产业的未来,因此理论研究与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总之,农村非农产业谋求价值增殖作为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运行的核心是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商品经济特征决定的。作者就是以价值增殖为质点的经济效益为基本理论范畴,贯穿于整个分析研究之中,从而展开对农村非农产业经济运行的研究与探索的。
(2)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农村非农产业理论
该理论主要运用新制度主义方法,对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演化逻辑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分析。该理论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于:其一,20世纪末大规模的企业改制已使农村非农产业就业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正是对它的历史地位做出总体评述的恰当时机。其二,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发生和发展构成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肉而成为转型经济学秘不可少的一部分。
该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对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中产生、在市场化改革中发展、随着体制转型而进行改制的演化逻辑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1]王亚飞,杨寒冰,唐爽,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及动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5(3):57-61
[2]张传勇,资源要素流动配置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1( 11):3-8
[3]杨晓军,中国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4):13-22
[4]李宾,马九杰,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11): 102-105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 城乡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重中之重。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作为一种“离土不离乡”的生产方式既可以避免转移到非正规部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又可以获得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概念
(1)农村非农产业就业
对农村非农产业的界定理论界是一致的,农村非农产业是指农村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贸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包括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是指农村中从事农业就业以外的就业类型。农村主要的经济体是农业,同时也包括一定的非农经济,农村中非农经济广义上来说就是农村非农产业。从事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员即非农产业就业人数。
(2)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一般采用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来度量。用来度量城乡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有三个:城乡收入比、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城乡收入比指标没有反映城乡人口所占的比重,不能准确度量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是将总人口划分为不同的收入阶层,所度量的是总的收入差距而不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准确度量,且城乡收入差距也不能从总收入差距中分离出来;泰尔指数对两端收入的动比较敏感,因而能更好地度量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1)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现状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是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形式,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中占得比重也最大,作为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形式,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发展速度明显放慢。1997年的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增加值增长18%,远远低于高速发展阶段时的平均水平。二是技术相对落后。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主要还是在农村或县域,技术水平及人力资本相对落后,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发展的后期,技术水林的落后导致其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其他部门的发展。
(2)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快速实现赶英超美,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全国范围内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一切为了工业的发展,农业也为工业服务,这给原本农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农业更加落后,依靠农业为生的农民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城市居民收入逐渐增加,这就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并越来越大。而之后的改革开放并没有明显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反而使其扩大的更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欧美国家原生态的工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商业部门出现的时机不正确,影响了商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非农产业的经济学理论
(1)以经济效益为基本理论范畴形成的农村非农产业理论
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其理论体系的主线是经济运行,把经济运行的经济效益作为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范畴。为了使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不致于和其它经济学科相同,就要从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实际出发,寻求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质点。按照这一要求,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经济效益,其基本质点在于资金的保本增殖。这主要是从价值形态上反映经济效益。保本增殖是农村非农产业经济村器名重含义中的一层重要含义。是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特征。
以价值的保本增殖为中心形成农村非农产业理论,是比较科学的。农民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去从事非农产业,是为了增加收入,这是不言自明的,而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则是为了获取农产品,在价值形态上亏本也要生产。另一方面,与国营企业比较也不一样。国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很重要的是使用价值形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农村非農产业就业由于没有完全纳入国家计划,所以,它的经济效益的内涵在使用价值上就不明显。因此,以保本增殖为质点的经济效益是农村非农产业就业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它自然也就贯穿于整个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之中。
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学,以经济效益为理论核心,较好地体现了农村非农产业经济运行的主体目的性即谋求价值增殖,使盈利最大化,同时,也符合农村非农产业经济运行的进程。谋求经济效益,是农村非农产业生产经营的最初动机,它决定着农村非农产业的起步,也决定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决定着农村非农产业的未来,因此理论研究与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总之,农村非农产业谋求价值增殖作为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经济运行的核心是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商品经济特征决定的。作者就是以价值增殖为质点的经济效益为基本理论范畴,贯穿于整个分析研究之中,从而展开对农村非农产业经济运行的研究与探索的。
(2)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农村非农产业理论
该理论主要运用新制度主义方法,对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演化逻辑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分析。该理论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于:其一,20世纪末大规模的企业改制已使农村非农产业就业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正是对它的历史地位做出总体评述的恰当时机。其二,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发生和发展构成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肉而成为转型经济学秘不可少的一部分。
该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对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中产生、在市场化改革中发展、随着体制转型而进行改制的演化逻辑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1]王亚飞,杨寒冰,唐爽,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及动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5(3):57-61
[2]张传勇,资源要素流动配置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1( 11):3-8
[3]杨晓军,中国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4):13-22
[4]李宾,马九杰,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11): 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