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要培养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并适应形势需要的大学生,就必须对目前体育教学的方法、教程及教材进行改革。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大纲内容过多、授课时间过少、针对性较差、重实践轻理论以及开课年限安排不合理。鉴此,笔者建议今后需要改革高校体育教材,延长体育课的年限,增加课时、改革课程的结构、注重学生心理培养和体育理论的学习。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精尖人才。达到这一点,其中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它既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广大学生体质,进而做到终身体育的基础,也是摆在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通过近几年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谈几点认识: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现在使用的高校体育课教材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内容重叠过多,教学内容比较狭窄,与社会体育的内容差别也较大,学生所学的许多运动项目,出了校门很难有条件进行运动。许多国家的调查都表明,学生厌烦体育课的人数急剧增加,却越来越喜欢那些娱乐性、自主性较强的活动项目。为此,必须改革原有的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材体系。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多、授课时间少
实践中一般每个项目,包括测验只能安排三、四次课。学生每项都学一点,好似蜻蜓点水,最后一项也学不深,学不全,学生对所教的内容很难掌握好。
(三)教学内容忽视了不同专业院校对体育的特殊需求
教材内容体系未留有空间,使得各学校不能安排体现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不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没有体现出是中学体育教学体系目标的延伸,更没有与未来职业相联系。
(四)在体育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十分突出
使得学生对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甚少,难以指导自己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不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开设体育课年限安排上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只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四年级是空白,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学生在上大学年龄段,三、四年级学习最紧张,这时尤其要开设或增加体育课。
二、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延长体育课的年限,高年级应该开设体育课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总学时为144,年限仅为两年,根据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体质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体育状况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一年级体质上升,二年级最佳,三年级下降,四年级最差,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学生体质不断下降,患各种疾病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当然,影响学生体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无可否认的是跟三、四年级以后很多院校没有开设体育课紧密相关,与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育锻炼相关。建议适当延长体育课的年限,原则上在学四年学生都要上体育课。考虑最后—年搞毕业实习,流动性大的特点,要有组织定时间的安排课外体育活动。
(二)增加课次和改变学时的安排
沿袭40多年之久的每周一次两学时体育课的规定,这种安排是不够科学的;90分钟连上虽然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校安排上课时间,教师有较集中的时间学习进修,但容易出现以下弊端: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时间,安排较多的教学内容,往往造成练习密度及运行负荷过大,课的后半部分学生感到疲劳,体力达不到;而教师注意防止出现上述情况,又容易使课的组织松松垮垮,甚至出现提前下课的情况。通过实践证明,连续90分钟的缎炼,对普通大学生的生理负荷是不适当的,对健康是不利的。根据测定,健身运动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5—60分钟为宜。从学生实际出发,应变为每周两次课,每次课为一学时,再加上合理的运动强度,这样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更有益的。
(三)改革教材内容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加强教材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选择适宜从事终身健身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所需要的內容。即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前提下,尽量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化所需要的健身知识技能,为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适当增加一些休闲和娱乐活动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努力为学生拓宽锻炼途径,丰富社会知识,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全面理解体育教材的显性价值与潜性价值。教材内容还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特别应当重视高质轻负的娱乐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内容,建立起实效性强,学生喜爱的,符合实际的教材体系。我认为选定教材内容时还应注意以下具体内容:
1.适当增加项目。二年级以后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兴趣和爱好,结合高校场地器材,及师资等条件,除了开设足球、排球、网球、篮球、武术、乒乓球、健美、艺术体操、健美操、手球、滑冰、游泳、跆拳道等,这些项目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项目外,还应该开设本校的特色项目,激发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体现特色与未来职业相联系。选定教材应注意结合本院校的专业特点,如工科院校二年级以后应选择一些力量、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项目。要结合实习操作的具体动作来选定。确定选择的项目要能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通过适当的臂力、腿部和腰部力量体育项目的练习和稳定性练习,促进实习进度达到省时、省料、提高实习效率,使体育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3.挖掘潜力,增强选项课的内容。根据高年级毕业班流动性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理解水平和独立锻炼能力。组织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应以身体素质、游戏和球类活动为主,这些不受场地的限制,便于组织活动,让学生毕业实习期间,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改革课的结构
传统的体育课内容结构是每节体育课都机械地分成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不管课的内容是什么,都是先跑步、后做操并机械地规定了每个部分的时间。我们并不一概排斥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但我认为应根据课的仟务和内容合理地加大课堂教材容量,提高教學效果和质量。如上篮球课时,在准备部分的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传球、运球、脚步移动等带有篮球专项特点的练习活动。既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篮球基本技术。无论什么项目,教师均应多动脑筋,巧妙安排,把课上出各项目的特色来。
(五)优化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总是以教师为主,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形成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科学应用优化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渴望成才、主体意识较强的特点和自我锻炼的能力,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六)注重健康心理培养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使体育教学真正走上体育—健身、健心的轨道。健身与健心是协调统一的,彼此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都是体育教学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也是体育的真正目的所在。从进一步的意义上来讲,健心甚至比健身更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学、心理卫生保健、身体保障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来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受到全面的健康教育,养成注重增强身心健康的锻炼习惯,使其心理、身体得到终身保健,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七)重视体育理论的学习
长期以来,理论课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大学生连最起码的理论知识、常识都不懂,这和中学、高校不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程度有关。长期以来,理论课教学内容都缺乏系统性,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要根据大学生这样的特殊教育对象,结合全民健身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应适量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让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社会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懂得健身原理,了解运动医学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与治疗方法,增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出现伤害事故,并培养他们选择正确的健身方法。这样,他们才能尽快锻炼成强健的体魄来肩负起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国.论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
[2]金红.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2005-03.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精尖人才。达到这一点,其中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它既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广大学生体质,进而做到终身体育的基础,也是摆在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通过近几年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谈几点认识: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现在使用的高校体育课教材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内容重叠过多,教学内容比较狭窄,与社会体育的内容差别也较大,学生所学的许多运动项目,出了校门很难有条件进行运动。许多国家的调查都表明,学生厌烦体育课的人数急剧增加,却越来越喜欢那些娱乐性、自主性较强的活动项目。为此,必须改革原有的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材体系。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多、授课时间少
实践中一般每个项目,包括测验只能安排三、四次课。学生每项都学一点,好似蜻蜓点水,最后一项也学不深,学不全,学生对所教的内容很难掌握好。
(三)教学内容忽视了不同专业院校对体育的特殊需求
教材内容体系未留有空间,使得各学校不能安排体现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不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没有体现出是中学体育教学体系目标的延伸,更没有与未来职业相联系。
(四)在体育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十分突出
使得学生对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甚少,难以指导自己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不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开设体育课年限安排上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只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四年级是空白,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学生在上大学年龄段,三、四年级学习最紧张,这时尤其要开设或增加体育课。
二、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延长体育课的年限,高年级应该开设体育课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总学时为144,年限仅为两年,根据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体质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体育状况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一年级体质上升,二年级最佳,三年级下降,四年级最差,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学生体质不断下降,患各种疾病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当然,影响学生体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无可否认的是跟三、四年级以后很多院校没有开设体育课紧密相关,与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育锻炼相关。建议适当延长体育课的年限,原则上在学四年学生都要上体育课。考虑最后—年搞毕业实习,流动性大的特点,要有组织定时间的安排课外体育活动。
(二)增加课次和改变学时的安排
沿袭40多年之久的每周一次两学时体育课的规定,这种安排是不够科学的;90分钟连上虽然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校安排上课时间,教师有较集中的时间学习进修,但容易出现以下弊端: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时间,安排较多的教学内容,往往造成练习密度及运行负荷过大,课的后半部分学生感到疲劳,体力达不到;而教师注意防止出现上述情况,又容易使课的组织松松垮垮,甚至出现提前下课的情况。通过实践证明,连续90分钟的缎炼,对普通大学生的生理负荷是不适当的,对健康是不利的。根据测定,健身运动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5—60分钟为宜。从学生实际出发,应变为每周两次课,每次课为一学时,再加上合理的运动强度,这样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更有益的。
(三)改革教材内容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加强教材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选择适宜从事终身健身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所需要的內容。即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前提下,尽量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化所需要的健身知识技能,为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适当增加一些休闲和娱乐活动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努力为学生拓宽锻炼途径,丰富社会知识,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全面理解体育教材的显性价值与潜性价值。教材内容还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特别应当重视高质轻负的娱乐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内容,建立起实效性强,学生喜爱的,符合实际的教材体系。我认为选定教材内容时还应注意以下具体内容:
1.适当增加项目。二年级以后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兴趣和爱好,结合高校场地器材,及师资等条件,除了开设足球、排球、网球、篮球、武术、乒乓球、健美、艺术体操、健美操、手球、滑冰、游泳、跆拳道等,这些项目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项目外,还应该开设本校的特色项目,激发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体现特色与未来职业相联系。选定教材应注意结合本院校的专业特点,如工科院校二年级以后应选择一些力量、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项目。要结合实习操作的具体动作来选定。确定选择的项目要能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通过适当的臂力、腿部和腰部力量体育项目的练习和稳定性练习,促进实习进度达到省时、省料、提高实习效率,使体育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3.挖掘潜力,增强选项课的内容。根据高年级毕业班流动性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理解水平和独立锻炼能力。组织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应以身体素质、游戏和球类活动为主,这些不受场地的限制,便于组织活动,让学生毕业实习期间,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改革课的结构
传统的体育课内容结构是每节体育课都机械地分成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不管课的内容是什么,都是先跑步、后做操并机械地规定了每个部分的时间。我们并不一概排斥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但我认为应根据课的仟务和内容合理地加大课堂教材容量,提高教學效果和质量。如上篮球课时,在准备部分的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传球、运球、脚步移动等带有篮球专项特点的练习活动。既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篮球基本技术。无论什么项目,教师均应多动脑筋,巧妙安排,把课上出各项目的特色来。
(五)优化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总是以教师为主,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形成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科学应用优化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渴望成才、主体意识较强的特点和自我锻炼的能力,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六)注重健康心理培养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使体育教学真正走上体育—健身、健心的轨道。健身与健心是协调统一的,彼此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都是体育教学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也是体育的真正目的所在。从进一步的意义上来讲,健心甚至比健身更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学、心理卫生保健、身体保障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来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受到全面的健康教育,养成注重增强身心健康的锻炼习惯,使其心理、身体得到终身保健,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七)重视体育理论的学习
长期以来,理论课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大学生连最起码的理论知识、常识都不懂,这和中学、高校不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程度有关。长期以来,理论课教学内容都缺乏系统性,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要根据大学生这样的特殊教育对象,结合全民健身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应适量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让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社会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懂得健身原理,了解运动医学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与治疗方法,增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出现伤害事故,并培养他们选择正确的健身方法。这样,他们才能尽快锻炼成强健的体魄来肩负起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国.论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
[2]金红.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2005-03.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