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容颜,可以写,也可以画,更可以体认妙悟;
生命的样式,可以说,也可以诉,更可以湛然亲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白红卫先生。五月的一天,他携子来西安旅行,我受朋友之托接待了他。我们一见如故,交谈了很多。谈到古都西安的文化底蕴,上海弄堂里的奇闻趣事,秦沪知名的地方小吃;还谈及陕西的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和高建群,我们畅叙《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怀念狼》以及《最后一个匈奴》;又漫无边际地谈到文学与绘画、艺术与人生。话很投机,酒自然也要尽兴,对酌畅饮,直到深夜。
最让我感动的是,白先生惊悉陈忠实去世,他饱蘸敬意,提笔画了陈忠实的肖像,并焚之以祭英灵。从留下来的图片影像中,我看到了陈忠实孤傲倔强的风骨和超凡脱俗的气质,看到了秦人、秦风和秦韵,直探陈忠实的灵魂深处,令人过目不忘;他也向我呈示了他拜访贾平凹的合影以及他为贾平凹所画的肖像;也谈到他心中一直酝酿的一部长篇的写作计划。我内心涌动着这样的默识:文学与绘画的关联竟如此内在而真实,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和表达,文学和绘画不仅只是成就一件作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境界。
我第一次看到白先生的画作时甚为惊羡,用120种颜色的铅笔,摹写风情万种的大千世界,已实属不易;而那细腻、精准和飘逸的笔触伴着生命的律动在细针密缕处霍然透出,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既非西洋画,却有坚实的素描功底;它亦非中国画,却涵浸了中国画的空灵化境。可谓独辟蹊径,意趣天成。
从白先生的画作中,我悟出了三境:情境,妙境,灵境。
偌大一个世界,芸芸众生,气象万千,作者为何独取蟋蟀?这鲜活的小生命在作者的笔下竟如此生动可爱,像英俊的顽童。蟋蟀天性灵慧,常善跳跃,强于咬斗且鸣声悦耳,为中国三大鸣虫之首,在神话及迷信中蟋蟀象征着智慧与好运。禅宗喜“纯”,即真纯,这是一个领悟和体验到无染无杂、自性清净的真实的世界。真纯的心境情调映衬出湛然粹美的生命。画中的蟋蟀,质朴无华,傲然独立。它没有伟岸的身躯和绚丽的色彩,也没有一丝勾人眼眸的意态,更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它默默地缄守着那份孤寂,优雅而从容。然而,它却向我们展示着天地创化之神奇,敞亮着万物生长之玄秘,这“静默的雄辩或雄辩的静默” 传递着来自生命的信息,向人们灿闪与诉说着天地造化的神秘和美丽,这其中凝聚了作者太多的企慕与爱恋,陶然自得,一往情深。正如王夫之所说:“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这就是禅宗所谓“真即实。实即真”的生命体悟,是“立处即真”、“只在目前”的生命境界,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灿溢昭融的生命世界。庄子曰:“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天光缘自灵性,物象秉其真脉。试想,要有多少静气与禅意,才能守住这份真纯与静穆;又要有多少卓异的才情和圣洁的聪慧,才能演绎出这般纯正与神奇。故,情系生命,“化景物为情思”,此谓“情境”。
禅宗讲“于相而离相”,意指不能“著相”,不能执著于事物的形相和表象而看不清事物的“本体”;老子也讲“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意指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此乃道体之“境象”。观白先生的画作,纸币与蟋蟀同构,器物与生命共舞,咋看起来,颇有风马牛不相及之感,但凝思细品,却别有一番情趣。一边是生存的压力,另一边却有生命的尊严;一边是物欲的喧嚣,另一边却是盎然的生命。作者将两个迥然相异的世界妙趣横生地嵌合在一起,形成如此强烈鲜明的对比,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纸币是折皱的,而且略浸污渍,因为它在玲珑剔透的生命面前是扭曲和尘染的;蟋蟀则是灵慧丰满的,而且是灿然灵动的,因为它是自然造化的神明之容、性灵之物。二者孰重孰轻?孰贵孰贱?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世界?哪一个更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是事物的“本来如其所是”的真相?哪些是可以信验的?哪些是应该被超越的?又有哪些是应该被揭示出来的?静观抚问,渊然妙契,“智与理冥,境与神会”。纸币反衬着蟋蟀的灵动,蟋蟀藐觑着纸币的狰狞,二者是互启的,“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有超尘拔俗的志趣,有“俊逸之气”弥漫;既有日用伦常的惆怅与无奈,更有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礼赞。冥冥之中印证了古代先哲那充满生命玄机的箴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观其画,味其象,明其思,悟其境,澄其道,意犹未尽,乐莫大焉。故,有无相生,方有“韵外之致”;超以象外,方有无穷意味,此谓“妙境”。
老子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指虚而能动,动则不竭的“道体”之状。观白先生的画作,构图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形,颇有幽缈空灵的格调,这正是中国画的高妙之处。清人笪重光曰:“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使“实”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实”使“虛”这般耐人寻味,富有诗意,诱人想象。蟋蟀和纸币是写实和写真的,作者以精湛娴熟的技法和细腻圆润的笔触把物象升华为意象,精美绝伦到可以乱真,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提练与净化,是“同自然之妙有”的神契与揭示;空白处是纯净的,是“计白当黑”的承诺,“布白”所生成的是虚灵跃动的意境和轻盈雅致的气场,而这一切都被精巧优雅地凝成为生动的一瞬。纸币是静的,拙笨凝滞;而蟋蟀是动的,一触即发。这一静一动,点化了时空的静寂,使整个画面虚灵动荡,富有生命的节奏。所以,不能以蟋蟀昧却纸币,亦不可以纸币不明蟋蟀,静中极动,动中极静,二者相生相克,互为依存。故,虚实相形,动静相济,空灵跃动,此谓“灵境”。
白先生的画是有灵魂的,这灵魂的底蕴就是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境界
“境界”是人的精神活动在特定时空中所处的境域或境地。梁启超云:“境者,心造也” 。境界是心灵的创造,是存在与意义的交会“点”;是“人心一点灵明”所照亮的一个充满意味与情调的真实而生动的世界。
境界随“体验”而诞生,由“觉解”而获得,因“意味”而升华,从而显现为生命存在的某种“样式”,既“呈于吾心”,又“见于外物”,遂生成灿烂的意象。而这“生命的容颜”就是“生命的样式”。它是在生命的体验中被“诗意”地揭示出来的。
“生命”被诗意地映照在“境界”里,就产生美。
万趣融其神思,万象蕴其玄想。只有这生命的笔触在纸间涌动,在血液里流淌,只为那挥之不去的“生命的容颜”。
李 勇
2017 年5月于长安致心斋
生命的样式,可以说,也可以诉,更可以湛然亲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白红卫先生。五月的一天,他携子来西安旅行,我受朋友之托接待了他。我们一见如故,交谈了很多。谈到古都西安的文化底蕴,上海弄堂里的奇闻趣事,秦沪知名的地方小吃;还谈及陕西的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和高建群,我们畅叙《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怀念狼》以及《最后一个匈奴》;又漫无边际地谈到文学与绘画、艺术与人生。话很投机,酒自然也要尽兴,对酌畅饮,直到深夜。
最让我感动的是,白先生惊悉陈忠实去世,他饱蘸敬意,提笔画了陈忠实的肖像,并焚之以祭英灵。从留下来的图片影像中,我看到了陈忠实孤傲倔强的风骨和超凡脱俗的气质,看到了秦人、秦风和秦韵,直探陈忠实的灵魂深处,令人过目不忘;他也向我呈示了他拜访贾平凹的合影以及他为贾平凹所画的肖像;也谈到他心中一直酝酿的一部长篇的写作计划。我内心涌动着这样的默识:文学与绘画的关联竟如此内在而真实,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和表达,文学和绘画不仅只是成就一件作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境界。
我第一次看到白先生的画作时甚为惊羡,用120种颜色的铅笔,摹写风情万种的大千世界,已实属不易;而那细腻、精准和飘逸的笔触伴着生命的律动在细针密缕处霍然透出,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既非西洋画,却有坚实的素描功底;它亦非中国画,却涵浸了中国画的空灵化境。可谓独辟蹊径,意趣天成。
从白先生的画作中,我悟出了三境:情境,妙境,灵境。
偌大一个世界,芸芸众生,气象万千,作者为何独取蟋蟀?这鲜活的小生命在作者的笔下竟如此生动可爱,像英俊的顽童。蟋蟀天性灵慧,常善跳跃,强于咬斗且鸣声悦耳,为中国三大鸣虫之首,在神话及迷信中蟋蟀象征着智慧与好运。禅宗喜“纯”,即真纯,这是一个领悟和体验到无染无杂、自性清净的真实的世界。真纯的心境情调映衬出湛然粹美的生命。画中的蟋蟀,质朴无华,傲然独立。它没有伟岸的身躯和绚丽的色彩,也没有一丝勾人眼眸的意态,更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它默默地缄守着那份孤寂,优雅而从容。然而,它却向我们展示着天地创化之神奇,敞亮着万物生长之玄秘,这“静默的雄辩或雄辩的静默” 传递着来自生命的信息,向人们灿闪与诉说着天地造化的神秘和美丽,这其中凝聚了作者太多的企慕与爱恋,陶然自得,一往情深。正如王夫之所说:“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这就是禅宗所谓“真即实。实即真”的生命体悟,是“立处即真”、“只在目前”的生命境界,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灿溢昭融的生命世界。庄子曰:“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天光缘自灵性,物象秉其真脉。试想,要有多少静气与禅意,才能守住这份真纯与静穆;又要有多少卓异的才情和圣洁的聪慧,才能演绎出这般纯正与神奇。故,情系生命,“化景物为情思”,此谓“情境”。
禅宗讲“于相而离相”,意指不能“著相”,不能执著于事物的形相和表象而看不清事物的“本体”;老子也讲“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意指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此乃道体之“境象”。观白先生的画作,纸币与蟋蟀同构,器物与生命共舞,咋看起来,颇有风马牛不相及之感,但凝思细品,却别有一番情趣。一边是生存的压力,另一边却有生命的尊严;一边是物欲的喧嚣,另一边却是盎然的生命。作者将两个迥然相异的世界妙趣横生地嵌合在一起,形成如此强烈鲜明的对比,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纸币是折皱的,而且略浸污渍,因为它在玲珑剔透的生命面前是扭曲和尘染的;蟋蟀则是灵慧丰满的,而且是灿然灵动的,因为它是自然造化的神明之容、性灵之物。二者孰重孰轻?孰贵孰贱?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世界?哪一个更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是事物的“本来如其所是”的真相?哪些是可以信验的?哪些是应该被超越的?又有哪些是应该被揭示出来的?静观抚问,渊然妙契,“智与理冥,境与神会”。纸币反衬着蟋蟀的灵动,蟋蟀藐觑着纸币的狰狞,二者是互启的,“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有超尘拔俗的志趣,有“俊逸之气”弥漫;既有日用伦常的惆怅与无奈,更有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礼赞。冥冥之中印证了古代先哲那充满生命玄机的箴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观其画,味其象,明其思,悟其境,澄其道,意犹未尽,乐莫大焉。故,有无相生,方有“韵外之致”;超以象外,方有无穷意味,此谓“妙境”。
老子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指虚而能动,动则不竭的“道体”之状。观白先生的画作,构图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形,颇有幽缈空灵的格调,这正是中国画的高妙之处。清人笪重光曰:“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使“实”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实”使“虛”这般耐人寻味,富有诗意,诱人想象。蟋蟀和纸币是写实和写真的,作者以精湛娴熟的技法和细腻圆润的笔触把物象升华为意象,精美绝伦到可以乱真,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提练与净化,是“同自然之妙有”的神契与揭示;空白处是纯净的,是“计白当黑”的承诺,“布白”所生成的是虚灵跃动的意境和轻盈雅致的气场,而这一切都被精巧优雅地凝成为生动的一瞬。纸币是静的,拙笨凝滞;而蟋蟀是动的,一触即发。这一静一动,点化了时空的静寂,使整个画面虚灵动荡,富有生命的节奏。所以,不能以蟋蟀昧却纸币,亦不可以纸币不明蟋蟀,静中极动,动中极静,二者相生相克,互为依存。故,虚实相形,动静相济,空灵跃动,此谓“灵境”。
白先生的画是有灵魂的,这灵魂的底蕴就是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境界
“境界”是人的精神活动在特定时空中所处的境域或境地。梁启超云:“境者,心造也” 。境界是心灵的创造,是存在与意义的交会“点”;是“人心一点灵明”所照亮的一个充满意味与情调的真实而生动的世界。
境界随“体验”而诞生,由“觉解”而获得,因“意味”而升华,从而显现为生命存在的某种“样式”,既“呈于吾心”,又“见于外物”,遂生成灿烂的意象。而这“生命的容颜”就是“生命的样式”。它是在生命的体验中被“诗意”地揭示出来的。
“生命”被诗意地映照在“境界”里,就产生美。
万趣融其神思,万象蕴其玄想。只有这生命的笔触在纸间涌动,在血液里流淌,只为那挥之不去的“生命的容颜”。
李 勇
2017 年5月于长安致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