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伤痕美术”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9265358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伤痕美术”是 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美术创作思潮。“ 伤痕美术”表现了艺术家新的艺术视野,能更加理性的带有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伤痕美术”犹如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以后的中国美术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伤痕美术;形式;意义
  “伤痕美术”虽然是发生在我们国家70、80年代,距离现在30多年。但是在这个信息无国界的时代,“伤痕美术”还是值得我们去回顾、去深思的。它的时代背景、概念、形式、意义在当代还是值得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学习的。在困难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比较薄如,但是艺术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自我的现实,依然选择铿锵有力的方式。
  一、时代背景
  回顾东西方的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美术史的发展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坡段”。一个新的美术现象的出现,必定受到前一美术现象的影响。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对艺术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在艺术发展史上影响较多的因素。这在“伤痕美术”上是一个很明显的体现。政治、文化因素对“伤痕美术”影响很大。艺术家和文学家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之后, 这一切的生活经历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在到他们的作品上,在实质上和他们前期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区别。这是我们没法回避的特殊时代。1978年,复旦大学学生卢新华在上海 《文汇报》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 《伤痕》。这篇文章摆脱了“文革”政治的束缚,表现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并且迅速引起共鸣。《伤痕》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反响,并引发了其他不同艺术形式的 “伤痕”艺术,包括话剧、电影、美术。 同年第 8 期《连环画报》上登载的水粉连环画《枫》标志着“伤痕美术”美术创作思潮在美术领域的出现 , 该作品的出现在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刘宇廉、陈宜明、李斌1978至1979年三人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张志新》相继问世。“伤痕”一词自此被广为使用,同时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烙印。“伤痕美术”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露出尖尖角。
  二、 “伤痕美术”的概念
  “伤痕”按表面的字面意思理解是受过伤害在表面遗留下的痕迹。“伤痕”一词是文艺界创作者结合自我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在创作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伤痕美术”不是局限于某种艺术创作风格或仅仅适用于某个艺术流派,而是在艺术创作中的艺术思潮,更确切的来说应该是一种思想或理念,就像我们一直常在讨论19世纪西方艺术史上的后印象主义。梵高、高更和塞尚三者的虽然同属印象主义,但是画风却各有特色。“伤痕美术”是对“文化大革命”在美术方面反思与批判的表现。与“伤痕美术”并驾的还有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精神实质是: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它是对“伤痕美术”中情感表达最好的文字阐述。
  三、“伤痕美术”创作形式
  “伤痕美术”发生于“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人们接触到外来的艺术思想,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视野变得开阔。西方艺术史上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此时的艺术潮流有很多相似之处。新的知识的传入使的艺术家的视角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关注当下现实生活,艺术家也开始将这种改变表现在美术领域。从整体来看,“伤痕美术”的创作形式主要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高小华、程丛林为代表的对过去历史的进行反思。另一类是以王川、何多苓为代表的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题材表现的。前一类侧重于表现“文革”,还原真实的历史,将历史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第二类着重于对个人视角的表现,表达自我的内在情感,追求在画作上引起和大家情感上的共鸣。这些艺术创作方式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改革政策的实施,一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原来表现伤痕美术艺术家的创作也悄然在发生着变化。但是,艺术反映社会、反映艺术家内在情感的大体方向没有发生变化。
  四、意义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伤痕美术”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这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家们有他们最打动人的元素——真实的素材、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经验。“ 真实”是最能打动观众的。艺术创作过程有大概几个重要环节:素材收集、创作思想,创作者,接受者,作品。而“伤痕美术”的画家在这些方面表现那个特定时代的绝对的“真”的优势。“伤痕美术”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克罗奇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美术发展史上,“伤痕美术”的出现来挽救中国美术的未来走向。 “ 伤痕美术”虽然是上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一次在文艺创作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是可以和西方美术史上几次转折相媲美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文艺创作思潮开始挣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美术也不再是政治话语权的附庸与图解。“伤痕美术”的出现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为后来的美术发展树立的旗帜,在那个时期找到了方向。它标志着一个时代艺术的结束, 又代表了另一个时代艺术的开始 , 它使得艺术家重新正确的对待现实, 在重新审视和思考中表现现实主义绘画的精神实质,。并对以后即将到来的乡土现实主义绘画乃至“ 85 美术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痕美术”虽然比不上东西方美术史上那些熠熠发光的时代,但是在新中国美术运动中可以是挽救中国美术的一次。
  参考文献:
  [1]吕鹏. 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明玉. 小议 “傷痕美术”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3] 邹跃进. 新中国美术史[M].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童年的人  在丰收的田野里滑翔  稻穗在欢笑中慈祥  于是人们忘记了  那些贪慕的繁华  所谓的快乐  是赤脚在田间的嬉闹  是吹着风慢慢睡着  风中飘满了谷草的味道  我想  写封信告诉妳  天是什么样子的蓝  云朵也很白很漂亮  再蘸一蘸这稻香  穿过城市的喧嚣  最后到你的身旁  我坐在窗边遥想  希望這封信可以掀起童年的边角  在那里我似乎看到了妳  并偷偷地把你藏进了心房
期刊
【摘要】:《追风筝的人》的作家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其作品的一部典型的青年成长小说,通过完整的普通阿富汗男孩的成长故事,经过复杂的故事叙述情节,构建了一条主人公心理救赎的线索以治疗病态的阿富汗社会和在极端宗教理念压抑下扭曲的人性。整个小说可以说是主人公阿米尔寻找人性回归和救赎的回忆录。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人性回归;救赎  【Abstract】: an Afghan American w
期刊
【摘要】: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已经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是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翻译家。葛浩文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主要英文译者,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突出贡献。自此,有关葛浩文英译中国作品的研究文献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来。因此,对这类文献的研究和总结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此,希
期刊
涨潮般的暖绿,  涌上不远的小岱;  梵高般的嫩黄,  长满屋前的红地。  顽皮的蒙蒙细雨,  润湿了山沟的青鱼。  接一滴叶角的晶莹诗意,  荡漾在阿婆盛溢岁月的笑靥里面。  草房锣锅土灶,  炊煙升起!
期刊
我在这儿静静坐着,眼睛透过镜头,咂摸这黑盒子里的世界。风软得像幼时地里的棉花,天蓝得像少时门前一片海。  镜头里边,蓝色和蓝色的温度不一样,绿色和绿色的气质不相同。  我喜欢摄影,喜欢镜头里岁月的浮光掠影。  刚退休时的一天,早上五点,天刚刚鱼肚白,我就拎着相机,上了西湖边上的宝石山。  要平常,我可不敢摸着黑往山上爬,现在倒好,蹭蹭蹭上去了,心里头只想着怎么把日出拍得最好看。刚刚学摄影的时候,我
期刊
你若一株白蓮,  清幽芬芳;  我愿一尾红鲤,  绕你身旁。  倏尔不胜凉风娇羞,  是我鲤尾嫣红,  还是你丹唇逐笑?  清风拂去你惆怅,  娇花照水旋即弱柳扶风,  泪湿整个荷塘。  莲白闻景遂心殇,  低头问鲤,  汝可负心郎?  红鲤打挺溅波浪,  一生追你,傻姑娘!
期刊
【摘要】:印度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的小说《白老虎》中关于仆人巴尔拉姆杀害主人阿肖克的行為历来颇受争议,本文试图从巴尔拉姆的3个性格特点——欲望、自尊、忠诚入手,分析其杀人原因,还原一个真实的“白老虎”形象。  【关键词】:欲望;自尊;忠诚  印度小说家阿拉文德·阿迪加的处女座《白老虎》自从2008年获得布克奖后就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关注。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印度企业家巴尔拉姆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从文化学方面研究探讨亦舒小说中的事业女性,以及亦舒塑造这一系列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香港;亦舒小说;现代;事业女性  十四岁的亦舒于1960年在《西点》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暑假过去了》,从此打开了香港文坛之于她的一扇门。做记者,做酒店公关等人生经历为她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她的代表作有《喜宝》、《人淡如菊》、《她比烟花寂寞》、《玫瑰
期刊
【摘要】: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构想,其中之一便是优生优育思想。主要包括国家掌管有关生育事务;严格规定生育年龄;注意男女平衡科学的婚配;注重受孕的有效与质量;重视孕妇的保健与分娩后的休养等优生思想以及国家掌控教育整体发展;根据孩子年龄循序渐进进行教育;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等优育思想。对这些思想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当今社会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促进社会的更好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探讨老一辈民间音  乐艺术家们是如何把他们的音乐技艺传授给晚辈艺人,叙述他们如何  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运用“艺谚艺诀”作为载体。采取亲自“演  示”,给晚辈作示范,采取督导苛责、鞭策晚辈上进。本文所探究的范  围仅重于“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这个侧面。  【关键词】:传承;口传心授;艺谚艺诀  一提起民间的音乐传承方式,人们往往会想到“口传心授”。的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