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审美的眼光观照藏传佛教造像文化,再现宗教造像的艺术魅力,挖掘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性色彩。
关键词:西藏;雕塑;佛教;审美
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65-01
踞于中国西部的西藏,是闻名于世的世界屋脊,以其独一无二的地域、历史等人文自然因素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藏族神秘的宗教造像文化被世人视为高原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而藏传佛教文化又作为其宗教文化的巅峰与整合则最为引人注目。
早在新石器时期,制作浑厚、敦实的陶器已经是藏族先民必备的熟练技能,其作品纹饰刻画生动自然,线条朴实粗犷,石器骨器亦有所出现。先民们原始的审美意识贮存于这些器皿之中,铸就了藏族造像艺术的基石。为了将自己观念中的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意像表现并传达记录下来,供人们崇拜与供养,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之上,这样的诉求诞生了原初的造型艺术的两种形式:二维的绘画和三维的造像,并且不断的推进他们的发展和沿袭。
藏族藏传佛教造像的实例数不胜数,其种类技法多种多样并且题材涉猎广泛。其主要可归纳为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惯用铜、泥、石、金、银、玉、木、骨等为材料,比较典型的酥油塑是藏族独有民族艺术,其色彩丰富、观感颇为细腻。藏传佛教造像在塑造技法上不仅使用了往常的雕、铸、提、镀、嵌等,同时还发展出了锻击技法,加强了做工精细度赋予一定的技法特色。从数量方面来看,藏传佛教造像可谓数不胜数,寺院、家庭、神山、路口等地均有出现。
如此丰富的藏传佛教造像文化,其外象和内涵的艺术魅力之大,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审美的角度来探究藏传佛教造像文化,以分析他们出自人民艺术家之手的外象和内涵的艺术魅力及人性精神。
一、灵魂燃起希望
藏传佛教造像数量上之巨大,无不令人惊叹。通过研究,这与其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及诱发的民族普适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环境相对恶劣的雪域高原,藏族同胞的先民们与其他民族一样,用自己的知识框架去尝试理解着本体和客观世界。未知带来了恐惧,恐惧诞生了敬畏,继而就是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建立了自己对世界的解释方式,那便是一种相信万物有灵,山神,水神,动物神等等,凡人一不小心往往会触怒神灵鬼怪,为自己招来麻烦和灾难这样的万物皆灵的宗教观点。多重禁忌严严的充斥着包围着人们的生活,每天变得谨慎而压抑。通过造像等艺术形式,他们尝试着在其中寻求一定精神解放,在这样自建的被救赎的氛围中,他们将信仰以及精神通过自己灵巧的手塑造出可观的形象,一个膜拜的对象,用质朴的善待去“讨好”并娱乐神灵,努力地希望能得到佑护,非常虔诚地寄托着每一个信徒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藏族人民的一种观念直接导致了藏传佛教造像的巨量创造。藏族对每多刻一尊造像,多刻一遍经文,就是对佛多一层虔诚这样的观念深信不疑,每多修一份善业,弥补一份过失,来世可以免遭地狱之苦,升入佛国天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努力创造、积累、“修行”每一个人的理想与信念都熔铸进了手中造物,只有伟大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把理想飞升于神国,用灵魂燃起希望。
二、心灵孕育美好
(一)凡人理想之塑造。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刻画的诸佛,由于形象属性与面部表情的不同可大致区分为三类:佛与菩萨之“静相”、护法与明王之“猛相”、外道鬼魔之“怪相”。诸佛、菩萨类细目下视,慈祥含笑,优雅端庄,和谐静穆,给人强烈的亲切和温暖感,有皈依的欲望。金刚明王类完全颠覆,其形象往往怒目圆睁,咬牙切齿,臂膀挥动,双腿叉立,刚猛有力英气逼人,呈现讨伐魔鬼的力量和威严。外道鬼魔类被诸佛化身践踏于足下,蜷缩扭曲,渺小中却呈现出极端压力下强烈的求生欲,最富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其中的挣扎者,各种欲擺脱压制的夸张形态,肌肉呈现扭曲而面部则往往变形无不充分体现其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追求。
藏族艺匠艺术家努力塑造的三类雕像,他们将自身丰富情感与个人理想深深藏于其中。充分呈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世间的向往,即对美好人性的期待与渴望同时对丑鄙邪恶的强烈憎恨。他们心中向往着世间能有超越尘世超凡入圣的慈悲神明带领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可以在遇到磨难时用超凡的睿智与神迹拯救自己脱离苦海,能够有荡涤世间一切邪恶丑陋的浩荡神威。藏族群众把自己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诉诸寄托于对诸佛及金刚的塑造之上,把难以实现的凡人的理想与憧憬异化安置在神灵的身上。
(二)凝固的生命流动。
喜金刚作为藏传佛教造像中一种非常特别但是又很常见的造像;其往往形态各异,尤以双足多臂这一类型有最强烈的舞蹈感,灵动自然。《西藏佛教密宗艺术》第63页喜金刚即为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圆雕形式的金刚两腿斜跨于底座之上,十六臂中一对主臂轻拥着明妃,剩余的七对臂膀有节奏地在身侧渐次徐徐展开,向上抬起的小臂,平伸双手并平行于大臂,三段式转折的造型,十分唯美自然充满了舞蹈的韵律感。明妃右腿盘绕于金刚腰间,左腿微斜站立,左臂环绕在金刚颈部之上,右臂向斜上方微举,身体充分舒展,其造型之流畅优美、生命之蓬勃张扬无不澎湃激荡尽展眼前。金刚七对次臂款款微曲上扬,间隔逐渐变化充满节奏感,造成一种奇幻而富有韵律的舞蹈效果。凝视着金刚造像许久,恍惚间仿佛其手臂在上下飘忽的浮动;明妃圆润舒展的曼妙身姿摄人心魄,整体形象即为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美女,左腿右臂处在同一条线上伸直,充分增益了明妃肢体动作和身体的线条美感,无拘无束的生命气息蓬勃的绽放着。
藏族艺术家和艺匠们塑造如此美妙的造像时,并非只是作为抽象神明对待,全身心融入进了个人的情感和精神,民族自身生存环境的广阔自由、张扬奔放的灵魂个性也融入了藏传佛教造像之中。藏族人民接受了宗教带来的异化,同时藏族艺术家们也在这样的环境下用心灵创作出了绝美灿烂的宗教艺术。
藏传佛教造像除大量神明等人物形象外,还呈现有大量精雕细刻的经文,部分经过色彩涂制,掩于玛尼石堆之中,充分向世人呈现自己对神明的虔诚以及个人造物的骄傲。总而言之,藏族人民在藏传佛教造像创作过程中用自己的灵魂燃起希望,用心灵孕育美好,在雪域高原创造出了脱俗瑰丽的雕塑文化奇观。
参考文献:
[1]《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英】罗伯特.比尔 向红笳 译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
[2]《藏传佛教圣像解说》.[M] 阿罗·仁青杰博 青海民族出版社 2013.
[3]《西藏佛教密宗艺术》.[M] 李冀诚,顾绶康编著 外文出版社 1999.
关键词:西藏;雕塑;佛教;审美
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65-01
踞于中国西部的西藏,是闻名于世的世界屋脊,以其独一无二的地域、历史等人文自然因素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藏族神秘的宗教造像文化被世人视为高原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而藏传佛教文化又作为其宗教文化的巅峰与整合则最为引人注目。
早在新石器时期,制作浑厚、敦实的陶器已经是藏族先民必备的熟练技能,其作品纹饰刻画生动自然,线条朴实粗犷,石器骨器亦有所出现。先民们原始的审美意识贮存于这些器皿之中,铸就了藏族造像艺术的基石。为了将自己观念中的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意像表现并传达记录下来,供人们崇拜与供养,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之上,这样的诉求诞生了原初的造型艺术的两种形式:二维的绘画和三维的造像,并且不断的推进他们的发展和沿袭。
藏族藏传佛教造像的实例数不胜数,其种类技法多种多样并且题材涉猎广泛。其主要可归纳为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惯用铜、泥、石、金、银、玉、木、骨等为材料,比较典型的酥油塑是藏族独有民族艺术,其色彩丰富、观感颇为细腻。藏传佛教造像在塑造技法上不仅使用了往常的雕、铸、提、镀、嵌等,同时还发展出了锻击技法,加强了做工精细度赋予一定的技法特色。从数量方面来看,藏传佛教造像可谓数不胜数,寺院、家庭、神山、路口等地均有出现。
如此丰富的藏传佛教造像文化,其外象和内涵的艺术魅力之大,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审美的角度来探究藏传佛教造像文化,以分析他们出自人民艺术家之手的外象和内涵的艺术魅力及人性精神。
一、灵魂燃起希望
藏传佛教造像数量上之巨大,无不令人惊叹。通过研究,这与其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及诱发的民族普适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环境相对恶劣的雪域高原,藏族同胞的先民们与其他民族一样,用自己的知识框架去尝试理解着本体和客观世界。未知带来了恐惧,恐惧诞生了敬畏,继而就是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建立了自己对世界的解释方式,那便是一种相信万物有灵,山神,水神,动物神等等,凡人一不小心往往会触怒神灵鬼怪,为自己招来麻烦和灾难这样的万物皆灵的宗教观点。多重禁忌严严的充斥着包围着人们的生活,每天变得谨慎而压抑。通过造像等艺术形式,他们尝试着在其中寻求一定精神解放,在这样自建的被救赎的氛围中,他们将信仰以及精神通过自己灵巧的手塑造出可观的形象,一个膜拜的对象,用质朴的善待去“讨好”并娱乐神灵,努力地希望能得到佑护,非常虔诚地寄托着每一个信徒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藏族人民的一种观念直接导致了藏传佛教造像的巨量创造。藏族对每多刻一尊造像,多刻一遍经文,就是对佛多一层虔诚这样的观念深信不疑,每多修一份善业,弥补一份过失,来世可以免遭地狱之苦,升入佛国天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努力创造、积累、“修行”每一个人的理想与信念都熔铸进了手中造物,只有伟大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把理想飞升于神国,用灵魂燃起希望。
二、心灵孕育美好
(一)凡人理想之塑造。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刻画的诸佛,由于形象属性与面部表情的不同可大致区分为三类:佛与菩萨之“静相”、护法与明王之“猛相”、外道鬼魔之“怪相”。诸佛、菩萨类细目下视,慈祥含笑,优雅端庄,和谐静穆,给人强烈的亲切和温暖感,有皈依的欲望。金刚明王类完全颠覆,其形象往往怒目圆睁,咬牙切齿,臂膀挥动,双腿叉立,刚猛有力英气逼人,呈现讨伐魔鬼的力量和威严。外道鬼魔类被诸佛化身践踏于足下,蜷缩扭曲,渺小中却呈现出极端压力下强烈的求生欲,最富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其中的挣扎者,各种欲擺脱压制的夸张形态,肌肉呈现扭曲而面部则往往变形无不充分体现其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追求。
藏族艺匠艺术家努力塑造的三类雕像,他们将自身丰富情感与个人理想深深藏于其中。充分呈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世间的向往,即对美好人性的期待与渴望同时对丑鄙邪恶的强烈憎恨。他们心中向往着世间能有超越尘世超凡入圣的慈悲神明带领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可以在遇到磨难时用超凡的睿智与神迹拯救自己脱离苦海,能够有荡涤世间一切邪恶丑陋的浩荡神威。藏族群众把自己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诉诸寄托于对诸佛及金刚的塑造之上,把难以实现的凡人的理想与憧憬异化安置在神灵的身上。
(二)凝固的生命流动。
喜金刚作为藏传佛教造像中一种非常特别但是又很常见的造像;其往往形态各异,尤以双足多臂这一类型有最强烈的舞蹈感,灵动自然。《西藏佛教密宗艺术》第63页喜金刚即为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圆雕形式的金刚两腿斜跨于底座之上,十六臂中一对主臂轻拥着明妃,剩余的七对臂膀有节奏地在身侧渐次徐徐展开,向上抬起的小臂,平伸双手并平行于大臂,三段式转折的造型,十分唯美自然充满了舞蹈的韵律感。明妃右腿盘绕于金刚腰间,左腿微斜站立,左臂环绕在金刚颈部之上,右臂向斜上方微举,身体充分舒展,其造型之流畅优美、生命之蓬勃张扬无不澎湃激荡尽展眼前。金刚七对次臂款款微曲上扬,间隔逐渐变化充满节奏感,造成一种奇幻而富有韵律的舞蹈效果。凝视着金刚造像许久,恍惚间仿佛其手臂在上下飘忽的浮动;明妃圆润舒展的曼妙身姿摄人心魄,整体形象即为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美女,左腿右臂处在同一条线上伸直,充分增益了明妃肢体动作和身体的线条美感,无拘无束的生命气息蓬勃的绽放着。
藏族艺术家和艺匠们塑造如此美妙的造像时,并非只是作为抽象神明对待,全身心融入进了个人的情感和精神,民族自身生存环境的广阔自由、张扬奔放的灵魂个性也融入了藏传佛教造像之中。藏族人民接受了宗教带来的异化,同时藏族艺术家们也在这样的环境下用心灵创作出了绝美灿烂的宗教艺术。
藏传佛教造像除大量神明等人物形象外,还呈现有大量精雕细刻的经文,部分经过色彩涂制,掩于玛尼石堆之中,充分向世人呈现自己对神明的虔诚以及个人造物的骄傲。总而言之,藏族人民在藏传佛教造像创作过程中用自己的灵魂燃起希望,用心灵孕育美好,在雪域高原创造出了脱俗瑰丽的雕塑文化奇观。
参考文献:
[1]《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英】罗伯特.比尔 向红笳 译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
[2]《藏传佛教圣像解说》.[M] 阿罗·仁青杰博 青海民族出版社 2013.
[3]《西藏佛教密宗艺术》.[M] 李冀诚,顾绶康编著 外文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