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抗癌厨房”里奏起“交响乐”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76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颁奖辞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他们在一起也高兴,都是同病相怜的人,都没有办法了,走到一起来了,能互相理解。会谈谈做饭啊,今天你家病人想吃什么、明天我家病人要买什么,心情就比较放松了,找到一点娱乐,日子也好过一点。”
  在一些人看来,经营“抗癌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一年到头是“白忙活”,但在他们心中,自己作为经营者,与顾客之间是互相给予、互相温暖。
  2021年除夕,万佐成、熊庚香给患者和家属准备了免费的年夜饭。在“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远程连线提问:“爱心厨房准备做到啥时候?”这对年届七旬的夫妻异口同声:“坚持一天算一天。”
  由于夫妇二人放弃了到北京领奖,组委会特意将奖杯和鲜花带到江西南昌的小巷子里,送到了他们手中。
  苍凉人间的一丝微光
  2003年,万佐成和妻子熊庚香到南昌青山湖区石泉村卖油条,摊子摆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对面的小巷子里。一天,一对夫妇来到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卖油条的摊位前,看着炸完油条后还很旺的炉火,小心翼翼地询问着:“我家小孩今年十岁,骨癌,一条腿已经截肢了,就住在对面肿瘤医院里。能麻烦您借这炉子用一下吗?出门太久,孩子就想吃口妈妈做的饭。”
  听了这话,万氏夫妇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们拿来家里的锅、油、调味料,让孩子心满意足地吃上了母亲做的饭。本以为只是一件小事,没想到消息传回了医院,越来越多的病人家属都来求他们借炉子炒菜煮饭吃。都是病人家属,夫妇俩心生怜悯,于是干脆一口气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
  一开始,他们坚决不收这些家属的钱,一直用炸油条的钱来贴窟窿,随着用厨房的人越来越多,夫妻俩一天要买4包盐、5瓶酱油,再加上水费电费煤球的费用,实在无力支撑。万般无奈之下,才开始尝试收一点钱。他们没想过靠这个赚钱,依旧免费提供锅灶、煤、调味品,只是炒一个菜,收取5毛钱的费用,剩下的,就靠每天炸油条来平衡收支。2016年,物价上涨,夫妇俩将厨房使用费涨到一块钱。
  “炉子、锅碗瓢盆我们都提供,买的这些调料都是大品牌的,可以随便用,但是得自己带着油和菜。因为一桶油就要一百多,这个费用我们负担不起。”万佐成估计,每年有1万多人到这里做饭。现在每天都要用掉100多个蜂窝煤,水费也要20多元。为了节省开支,目前只能使用蜂窝煤,还用不起天然气。因为炒菜的油烟气多少也会影响到周边住戶,为了把影响降到最小程度,老万夫妇把三层的靠厨房的房间都租了下来,一楼供病人及家属炒菜,二楼自己做炸油条生意,三楼供困难病人免费居住。
  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四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共享厨房”“抗癌厨房”。
  万佐成说,他年轻时就习惯早起,现在60多岁了,仍是凌晨3点多起来,炸油条、煮稀饭。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爱心厨房里“每时每刻都有人”,中午尤其多,有一两百人。“厨房肯定容易搞脏的,我是一天到晚都要搞卫生,扫地、刷锅,20多个高压锅都要洗。”
  然而,这份辛劳的“事业”并不能带来赢利。
  十几年间,他们在城中村的房租从几百元涨到2000多;借火的价格从5毛变成了1块,煲一锅汤收2块,后来提价到2块5,用水不另收费,算下来,每个月收支基本相抵。
  就这样,用万佐成的话说,共享厨房一年365天没断过炊烟。
  因为从大年三十到初三这几天,附近的酒店饭馆都关门了,“有钱都买不到吃的”,所以他们不仅不能歇业,还有个惯例是对无法回家过年的病人和家属免费,“这个应该救急一下。”遇到恶劣天气,厨房也会开门,万佐成用大棚、大伞把炉子罩起来,照样提供灶具让人来巷子里炒菜,“下雨天,人也要吃饭吧!”
  炉中火,人间情
  每天一大早,万佐成就起床给煤炉生火。厨房准备就绪时已近上午9点。短暂休息后,病人家属便会陆续提着菜来做饭。
  26岁的邵慧慧在厨房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早早来到厨房。
  “医院里面有食堂,但比自己做饭贵,爸爸也不喜欢吃。”为了让患肺癌的父亲吃好饭,慧慧和妈妈每天变着花样做菜。
  为了照顾父亲,慧慧辞掉广州工厂的工作回到江西。“父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就像天塌了一样。我们姐妹商量,无论多难,都要给父亲治病。”
  在过去20多年里,邹大哥每天都吃着妻子做的饭菜。直到两年前,妻子被查出宫颈癌,反复治疗和病情恶化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从妻子到南昌治病开始,邹大哥就与“抗癌厨房”结了缘。起初,他并不会做菜,但在万佐成夫妇和病友的帮助下,经历两年锻炼,他已经成为这个露天厨房里的“厨神”,还经常指点新加入的病友如何熟练使用厨房里的炉灶。
  “因为癌细胞转移,我老婆现在完全离不开我。”邹大哥说,为节省时间,他每天上午在厨房把全天的饭都做好。“我希望她每天都能吃得好,吃得好心情就会好一些,心情好病情才会好转。”
  番茄炒蛋、炒青菜、红烧鱼、猪蹄汤……锅铲碰撞的声音就像是一场与病魔厮杀的“交响乐”。
  “抗癌厨房”里的每一道菜,看似平常又不平常。虽不是山珍海味,却浓缩了父母之爱、子女之孝、夫妻之情。对于抗癌的患者来说,一份来自家人掌勺的熟悉味道,也许就是一份对抗病魔的力量源泉。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纵使山珍海味也比不过躺在病床上还能吃到至亲至爱的人亲手做的一碗热乎乎的饭菜。
  “有的病治不好,但让病人吃好,家属的遗憾就少一些。”万佐成说。
  夫妇俩难以记住每一位来做饭的病人家属姓名,但病人家属却不会忘记他们。很多病人家属离开时把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到他们家做客。被油烟熏得发黄的一面墙,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   2019年下半年,他们关掉了经营十几年的油条摊,但没有关掉“抗癌厨房”,也没有回到子女身边照顾孙子、孙女。“相比这些癌症家庭,我们和孩子们是幸运的,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也感到充实。”万佐成说。
  “我們希望,这个厨房能一直办下去。”慧慧说,这个厨房虽然简陋,但只要有这么一个地方,就感觉还有一个家。
  18年来,夫妇俩见证了数以万计的癌症家庭经历生离死别,但他们始终鼓励每个人勇敢地和病魔斗争。“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吃饱饭!”熊庚香说。吃饱饭,才能好好活下去。
  18年坚守,初心犹在
  万佐成夫妇育有两女一子,儿子曾经卧病多年,这让他们对这些顾客很能感同身受,有时也会做一些开导和安慰,“我们也跟他们宣传:一个是药物治疗,一个是营养治疗,一个是精神要放松。这三样做到的话,病就是可以治的,(或者)很多时候可以延长寿命”。
  这么多年下来,炒菜的锅灶都汰换了好几回,老两口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往来其间。熊庚香说:“我们搞这个东西,方便他们,他们肯定感谢我们。有的到家以后就给我打电话,‘谢谢老板娘喽!’有的就跟我开玩笑,让我到他们家去过年,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呢!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就是离不开了,一直要做下去。”
  经营“抗癌厨房”,阅尽人间事,经济上的得失更看淡了。万佐成说:“人活在世上,争权夺利也没有多大的意思,健康就是财富。只要不得病,能够比较开心,就可以的。”
  一年365天,爱心厨房从不打烊。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万佐成夫妇就连除夕都没休息,给肿瘤医院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做了免费的水饺和红烧肉。一天24小时,夫妻俩除了睡觉没有休息的时间。从早上4点一直忙到夜里八九点以后,才能吃上晚饭。
  遇到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和家属,夫妻俩不仅不收费,还总会在粥饭上帮衬,“有些条件差的人过来,不舍得炒菜,来了就炒一个素菜,把钱都省下来看病救命了。我们能问他要钱吗?”万佐成说,“我们就把好心人给的一些物资,给他们用。”
  “觉得值得,是觉得我们的功夫没白费,大家都很关注我们,关心我们,感觉这一切都值了。”万佐成说。
  “光靠我们肯定不行,撑不下去的,现在有不少爱心人士也过来帮我们。”万佐成说,现在爱心厨房出名了,尤其是夫妻俩得了“感动中国人物”奖后,政府解决了一部分的房租,很多爱心企业也送来油盐酱醋等物资,如今,爱心厨房基本能够做到收支平衡。
  除此之外,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除了老万夫妻的爱心厨房外,还多了好几个爱心厨房。炒菜价格虽然比老万夫妻的厨房贵,但毕竟给患者家属多了一些做饭的选择,减轻了排队等待的压力。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投入到帮助的队伍里。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一起帮忙才能渡过难关。”万佐成说。新的一年,他们没有任何的新计划,“就一切照旧,只要我们干得动,爱心厨房就一直开着。现在这么多年大家已经处出感情了,我们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我们。”
  面对社会各界的嘉许,夫妇二人有自己的应对方式。谈及善款,熊庚香表示:“我们不要什么钱。我就觉得(有钱)可以给病人捐款去,有的病人好穷,没饭吃的,给他们拿几百块钱,他们能好过一点。”
其他文献
藏品:海浪·浮白·银杏  在日本浮世绘名画《神奈川冲浪里》,人们透过翻卷的巨浪和海面上起伏的船只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富士山顶部:富士山充满了平常情景下无法展现的特别魅力。  这幅画作是葛饰北斋于19世纪初创作而成,这片海浪也由此成为72岁北斋的巅峰之作及浮世绘世界的典型范例。  近200年来,日本浮世绘的内涵和外延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激发了众多艺术家灵感,这其中,就有中国工艺美术师、绞胎瓷非遗传承
期刊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战斗在卫国戍边一线,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  誓死捍卫神圣国土,人民军队英雄辈出。  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边防斗争中,我边防部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决反击非法越线侵权挑衅行径,取得重大胜利,涌现出“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和一等功臣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先进典型,彰显了新时
期刊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  祁发宝组织官兵一边喊话交涉,一边占据有利地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增援队伍及时赶到,官兵们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
期刊
1997年,祁发宝入伍参军,他常说:“如果没有当兵,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如果没有部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带着满腔感恩之心和一股子敢打敢拼的韧劲儿,祁发宝在乌鲁木齐陆军学院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刻苦训练,并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南疆军区军事课目考试。  首长曾问祁发宝:“以后想到哪个部队去服役?”  祁发宝回答道:“苦一点累一点我不怕,我希望能去到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有一名高水平的主官,
期刊
2月19日,中央军委对守卫祖国西部边陲的5名官兵进行表彰,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出生于1996年的肖思远,入伍前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汽修2014级3班的学生。大三那年,一直怀揣绿色军营梦想的肖思远,看到学校里的征兵通知,便积极报了名。  “报名、体检啥的,都是他自作主张,甚至都没跟家人商量。”在河南省延津县石婆固镇东龙王庙村的家里,母亲刘利霞提起儿子当初的选择,虽然还有些埋怨,但还
期刊
千家团圆英雄愿,万代和平战士心。  2月19日,中央军委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的消息传到陇南市两当县张家乡张家村,再次激起家乡父老的深深敬意和无限哀思。  2月20日傍晚,坐落在磨子湾梁和碉堡梁之间的张家村,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村道旁的一处院落显得格外沉寂,土坯主房木门上挂着锁,北侧旁边依次是厨房、柴房,不远处的几间旧屋子,分别是以前的草棚和牛圈。这处院落已经很久没人居住了,这里正是陈
期刊
“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石光银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  黄沙扑面,7个壮汉手捧烈酒,一饮而尽。碎落一地的空碗,连同一抹悲壮,成为中国三北工程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成就了一段石破天惊的治沙史的开端。  40年前,为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卖了骡子又卖羊,人们觉得,他的脑袋一定是被驴踢蒙了,因为黄沙一片,没见长过一棵树,但也正是这个果敢的决定,成就
期刊
颁奖辞  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陈陆的脖颈后面长了颗瘤子,有鸡蛋一般大小,已经化脓、发痛。他本打算动手术把它切掉。  陈陆和父亲说要回家吃火锅,一大早陈立山便出门去买材料。陈陆因忙于防汛,已有近一个月没有回家。  陈陆的办公桌上摆着一辆消防车模型,那是他给孩子准
期刊
颁奖辞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了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我要让这些女孩子从大山里走出去。”张桂梅要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这个承诺。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张桂梅给了大山女孩改变自己
期刊
颁奖辞  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他身患“渐冻”绝症,妻子被感染隔离,却瞒着全院医护人员,率领600多名白衣卫士冲锋在前,与病魔争抢时间。他就是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2020年1月31日,张定宇被湖北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