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北京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就业心态等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就业前的准备并不充分,而且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们应该强化就业指导,丰富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巩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使高校畢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学生 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对本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形成冲击。2003年是我国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从这一年开始,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就在飞速增长,到2009年已经达到611万,与2003年相比,增长率为188%,年平均增幅为31%。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对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做了初步估计,预期将会达到631万。
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本科生、专科生就业率分别降至70%和40%。地方高校更低。在各个省市中,北京作为接收毕业生的核心区域之一,不仅每年需要消化北京高校的毕业生,而且还有大量其他高校的学生涌入,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紧迫。有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单位)预计有毕业生21.9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6.3万人,本科毕业生10.9万人,专科(高职)毕业生4.7万人,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增加1万多人。就业工作总体形势是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为了研究北京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我们对学校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32份,回收率96.7%;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99.1%。调查对象涉及经管、理工等7个院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一、数据统计
1.就业准备启动时间
就业准备是否充分对就业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对学生开始着手准备就业的启动时间进行了调查。表1数据显示有88.7%的同学都是在毕业前一年或者更晚的时间才开始着手准备就业,其中甚至有13.9%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前两个月或更晚;仅有10%左右的同学是从入学就开始为计划毕业做准备的。在这项调查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有较大的差异,本科生中仅有4人选择了在大一或者大二开始准备就业,占6%,其余94%的学生都是在毕业前一年甚至更晚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
2.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以往的印象中,学生的学历、专业等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对学生在就业中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这些因素的来源一部分是我们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另一部分是通过企业的招聘通知等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
表2数据显示了这些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无实践经验、专业和学历,在抽样的人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54.8%、34.8%。数据分析认为这和近几年就业市场对应届生的需求密切相关,实践经验不仅是用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社会在发展中每个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相应地专业、学历对于就业的影响也就显现得比较明显了。数据中对于性别对就业大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26.5%的同学认为企业在招聘中仍存在的性别区分的“潜规则”,使得女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表3显示了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对就业的影响。数据显示外语能力是学生认为在就业中除了学习之外最重要的一项,选择此项的学生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65.2%。除了外语能力之外,选择专业技能证书、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计算机能力的人也达到三分之一作用,。说明学生对企业招聘中比较看重的综合素质还是有所认识和准备的。
4.对就业最有帮助的相关课程或实践经验调查
表4数据显示,对就业最有帮助的相关课程或实践经验调查中,121人选择了暑期实践或实习,占总体的52.6%,说明实践和实习对就业来说仍是学生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调查中只有18人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有帮助,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选择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师兄师姐经验交流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分别有26.5%和25.2%:实验课和科技活动相对来说对于就业的帮助显现得不是很明显。
5.就业信息主要来源与途径
表5数据显示,与其他几种途径相比,网络资源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学校就业网站和选择其他就业网站的学生相差无几,均超过了半数。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网络资源其独特的优势无疑为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开辟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除此之外,选择社会人才市场,以及通过同学、朋友介绍工作的在20%左右,其他几个渠道能够提供就业信息的百分比也在10%左右,说明多方位的信息渠道为学生成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v
6.签署就业协议书前,是否认真阅读“毕业生就业指南”情况调查
为了便于学生在就业中对相关政策的把握,很多学校都为毕业生制作了《毕业生就业指南》或手册。表6数据显示,其中有109人只是浏览,略知一二,占总数的47.4%;仔细阅读,对就业环节非常了解的毕业生仅有60人,占26.1%;更有31位同学不知道就业指南,占13.5%。分析认为,学生对就业指南或者就业手册的重要性还缺少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就业心态及能力分析
1.就业准备启动时间较晚,就业心态不够积极
在就业压力日趋紧迫的当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社会的焦点话题。就业准备是否充分,对就业形势是否清楚,直接关系到就业的成败。但是表1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同学毕业准备启动的时间较晚,这一现象在本科生中尤为明显。分析认为这个数据体现了地域特色,因为我校本科生中绝大多数来自北京,就业时没有进京指标等户口上的压力,同时家庭条件较为富裕,对自主获得经济来源的渴望不是很高,因此,对就业的需求似乎不是很紧迫。研究生就业准备时间也较晚,主要是前期时间投入实验课题较多。
不论是何种原因,总的感觉是地方院校的学生对于就业在思想认识上仍不是很重视,就业心态不够积极,除了就业准备启动时间晚之外,还表现在简历制作不精细,过分依赖于网络而缺乏求职的主动性、对就业课程和就业指南的认识不够深刻等方面。特别是就业指南,对整个就业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解读得很清楚,可以说是毕业生就业的行动指南,但是调查结果显是依然有不少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这种就业态度本身就十分消极。
2.对就业中的关键因素认识清楚。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整体对就业形势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有无实践经验、外语能力、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对 就业的影响,说明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了学习成绩在今后的就业当中不是唯一的标尺,综合素质才更重要,并且也十分注意培养自己全方位的能力。
尽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但是由于受学制所限,特别是在本科教学进行了五年制向四年制的改革后、在取消了生产实习之后,应届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遭到了社会的普遍质疑,实践经验的缺乏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成为了企业考察毕业生的重要指标,也是毕业生们亟待提高的就业能力。
三、对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认识
1.就业指导课程的主导地位应加强,课程内容应丰富
为了帮助学生就业,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及为有需求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度却不高。同样地,为毕业生准备的就业指南。也遭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漠视。这并不说明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要,而是可能授课的方式、时间不是很对学生的胃口,造成了课程的实效性不是很高。为此,我们从是就业工作指导的老师应该对就业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尝试性的改革,例如,采用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等。
2.重視对学生就业心态的教育,特别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启动时间晚、对就业指南不认真阅读、过分依赖网络等,都是就业心态不积极地表现,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学生就业心态的教育,特别是针对有需求的准毕业生或者入校的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并采集和整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而成功就业的学生案例,建立毕业生就业成功案例库。同时对于北京生源,要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促进他们尽早就业。
3.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对应接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是既懂技术、又懂开发的综合人才。实践经验的缺乏不仅是用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具有实践经验意味着比其他人更能尽早适应工作。胜任其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需要节省人员培养的开支,自然会首选那些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应届毕业生不但专业知识要扎实,同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要具备。在这种需求的带动下。具备实践经验常常成为了就业中的“金钥匙”。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将不断加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和联合体问的作用不言而喻,也常常成为了毕业生进入企业、特别是跨国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敲门砖”。这就给我们从是就业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在有限的学制里面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提高他们就业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 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对本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形成冲击。2003年是我国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从这一年开始,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就在飞速增长,到2009年已经达到611万,与2003年相比,增长率为188%,年平均增幅为31%。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对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做了初步估计,预期将会达到631万。
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本科生、专科生就业率分别降至70%和40%。地方高校更低。在各个省市中,北京作为接收毕业生的核心区域之一,不仅每年需要消化北京高校的毕业生,而且还有大量其他高校的学生涌入,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紧迫。有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单位)预计有毕业生21.9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6.3万人,本科毕业生10.9万人,专科(高职)毕业生4.7万人,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增加1万多人。就业工作总体形势是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为了研究北京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我们对学校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32份,回收率96.7%;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99.1%。调查对象涉及经管、理工等7个院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一、数据统计
1.就业准备启动时间
就业准备是否充分对就业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对学生开始着手准备就业的启动时间进行了调查。表1数据显示有88.7%的同学都是在毕业前一年或者更晚的时间才开始着手准备就业,其中甚至有13.9%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前两个月或更晚;仅有10%左右的同学是从入学就开始为计划毕业做准备的。在这项调查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有较大的差异,本科生中仅有4人选择了在大一或者大二开始准备就业,占6%,其余94%的学生都是在毕业前一年甚至更晚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
2.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以往的印象中,学生的学历、专业等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对学生在就业中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这些因素的来源一部分是我们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另一部分是通过企业的招聘通知等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
表2数据显示了这些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无实践经验、专业和学历,在抽样的人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54.8%、34.8%。数据分析认为这和近几年就业市场对应届生的需求密切相关,实践经验不仅是用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社会在发展中每个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相应地专业、学历对于就业的影响也就显现得比较明显了。数据中对于性别对就业大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26.5%的同学认为企业在招聘中仍存在的性别区分的“潜规则”,使得女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表3显示了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对就业的影响。数据显示外语能力是学生认为在就业中除了学习之外最重要的一项,选择此项的学生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65.2%。除了外语能力之外,选择专业技能证书、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计算机能力的人也达到三分之一作用,。说明学生对企业招聘中比较看重的综合素质还是有所认识和准备的。
4.对就业最有帮助的相关课程或实践经验调查
表4数据显示,对就业最有帮助的相关课程或实践经验调查中,121人选择了暑期实践或实习,占总体的52.6%,说明实践和实习对就业来说仍是学生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调查中只有18人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有帮助,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选择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师兄师姐经验交流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分别有26.5%和25.2%:实验课和科技活动相对来说对于就业的帮助显现得不是很明显。
5.就业信息主要来源与途径
表5数据显示,与其他几种途径相比,网络资源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学校就业网站和选择其他就业网站的学生相差无几,均超过了半数。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网络资源其独特的优势无疑为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开辟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除此之外,选择社会人才市场,以及通过同学、朋友介绍工作的在20%左右,其他几个渠道能够提供就业信息的百分比也在10%左右,说明多方位的信息渠道为学生成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v
6.签署就业协议书前,是否认真阅读“毕业生就业指南”情况调查
为了便于学生在就业中对相关政策的把握,很多学校都为毕业生制作了《毕业生就业指南》或手册。表6数据显示,其中有109人只是浏览,略知一二,占总数的47.4%;仔细阅读,对就业环节非常了解的毕业生仅有60人,占26.1%;更有31位同学不知道就业指南,占13.5%。分析认为,学生对就业指南或者就业手册的重要性还缺少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就业心态及能力分析
1.就业准备启动时间较晚,就业心态不够积极
在就业压力日趋紧迫的当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社会的焦点话题。就业准备是否充分,对就业形势是否清楚,直接关系到就业的成败。但是表1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同学毕业准备启动的时间较晚,这一现象在本科生中尤为明显。分析认为这个数据体现了地域特色,因为我校本科生中绝大多数来自北京,就业时没有进京指标等户口上的压力,同时家庭条件较为富裕,对自主获得经济来源的渴望不是很高,因此,对就业的需求似乎不是很紧迫。研究生就业准备时间也较晚,主要是前期时间投入实验课题较多。
不论是何种原因,总的感觉是地方院校的学生对于就业在思想认识上仍不是很重视,就业心态不够积极,除了就业准备启动时间晚之外,还表现在简历制作不精细,过分依赖于网络而缺乏求职的主动性、对就业课程和就业指南的认识不够深刻等方面。特别是就业指南,对整个就业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解读得很清楚,可以说是毕业生就业的行动指南,但是调查结果显是依然有不少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这种就业态度本身就十分消极。
2.对就业中的关键因素认识清楚。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整体对就业形势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有无实践经验、外语能力、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对 就业的影响,说明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了学习成绩在今后的就业当中不是唯一的标尺,综合素质才更重要,并且也十分注意培养自己全方位的能力。
尽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但是由于受学制所限,特别是在本科教学进行了五年制向四年制的改革后、在取消了生产实习之后,应届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遭到了社会的普遍质疑,实践经验的缺乏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成为了企业考察毕业生的重要指标,也是毕业生们亟待提高的就业能力。
三、对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认识
1.就业指导课程的主导地位应加强,课程内容应丰富
为了帮助学生就业,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及为有需求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度却不高。同样地,为毕业生准备的就业指南。也遭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漠视。这并不说明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要,而是可能授课的方式、时间不是很对学生的胃口,造成了课程的实效性不是很高。为此,我们从是就业工作指导的老师应该对就业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尝试性的改革,例如,采用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等。
2.重視对学生就业心态的教育,特别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启动时间晚、对就业指南不认真阅读、过分依赖网络等,都是就业心态不积极地表现,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学生就业心态的教育,特别是针对有需求的准毕业生或者入校的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并采集和整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而成功就业的学生案例,建立毕业生就业成功案例库。同时对于北京生源,要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促进他们尽早就业。
3.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对应接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是既懂技术、又懂开发的综合人才。实践经验的缺乏不仅是用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具有实践经验意味着比其他人更能尽早适应工作。胜任其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需要节省人员培养的开支,自然会首选那些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应届毕业生不但专业知识要扎实,同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要具备。在这种需求的带动下。具备实践经验常常成为了就业中的“金钥匙”。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将不断加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和联合体问的作用不言而喻,也常常成为了毕业生进入企业、特别是跨国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敲门砖”。这就给我们从是就业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在有限的学制里面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提高他们就业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