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广芩家族题材小说创作中民族性的理性自觉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sda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满族女作家叶广芩宽泛多样题材的创作中,家族题材小说是其中最为精彩也是最为感人的部分。作为满族女作家,她得天独厚的地方便是是独有的民族性和文化的差异性。叶广芩在其家族题材中持之不懈地挖掘,从特有的家族命运中引申出对历史人生、对民族文化及现代文明的深刻思索,开创出文学民族性追寻的新境界。
  【关键词】:叶广芩;民族性;家族小说;
  爱新觉罗家族统治并延续了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基业。族辛亥革命后叶广芩的的爱新觉罗家族改性金。父亲承袭爵位,有着“镇国将军”从一品的头衔,并且活到了建国以后,还当上了政协委员。
  叶广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小格格”,形成了常人无法比拟的家族文化心理。独特的家族出身和文化教养耳濡目染地在一个孩子心里留下了对于世事变幻切肤的心灵感受,作品中非亲身亲历不可得的细节及蕴含其中的情愫与文化底蕴都是这种情感积淀的自然流露。那种气质,那种神韵,那种区别于其他的文化氛围,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在《状元媒》后记中叶广芩也曾谈及到此,“北京是我的故乡,有了一把年纪,便常常地怀念儿时的北京,京畿之地文学素材丰富,随手拾来不用修整便是一篇不错的故事,内中饱含了北京人的酸甜苦辣,也饱含了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儿时铸就的性格即便是走南闯北,即便是鬓间白发丛生,也是无法改变的。这是生活的馈赠,命运的烙印。”【1】。
  长篇小说《采桑子》和《状元媒》是叶广芩家族题材小说的集中展示,人物涵盖了旗人上层及底层民众。
  一、旗人上层的多切面描述
  《采桑子》原本是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一篇词作。叶广芩借用了其中的内容用作自己小说的结构框架,为的是沿用词作中传递出来的悲凉低沉的艺术感染力。这部作品涉及到了金家七男七女的人生故事,当然也包括了叶广芩自己。这些故事貌似没有关联,实则相互映衬,生动而又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命运史及各个相关人物的人生履历。
  金家子女十四人,七男七女,伴随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复存在,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颓废堕落。封建家族中的子女,言行必须符合规矩,万不可越雷池半步,否则将受到严厉甚至是无情的制裁,这只为了是维护其大家族的尊严和脸面。这面子即便得以挽回,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且在风雨飘摇世道巨变的民国年代,多半是无以挽回的尴尬,是“倒驴不倒架”的荒唐可笑。
  最另类的便是五儿子金舜锫,堂堂的贵族少爷却总是一副乞丐模样。提笼架鸟,吃喝嫖赌,放浪形骸。纨绔的贵族子弟,游戏人生嘲笑人生,良好的文化教育在时代动荡的背景下荡然无存,让人唏嘘不已。
  美得人间难有的二姐金舜镅,原本是父亲是掌上明珠。因为执意要嫁予商人沈瑞方,被父亲扫地出门。一母同胞的三哥舜錤即便是在舜镅死后都不去吊唁,夙愿难消,竟至拒孝悌于门外,置手足而不顾。一生等待金家人谅解的二姐,到死都未能遂愿,反倒是我这个素未谋面的金小妹前去吊唁。
  “中国几千年建起来的道德观、价值观,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中,背叛也好,维护也好,修正也好,变革也好,惟不能堕落。”【2】叶广芩带着这样的写作初衷,试图在厚重而沧桑的家族文化背景下,探讨现实人生、历史掌故,使二者在极具情感的文字中各自彰显又相互衬托,形成强大的艺术张力。独特的民族身份和民族心理描述着独特的家族沧桑巨变,贵族子弟的灵魂见诸笔端,家族文化的丑恶之花跃然纸上,同时作家也希冀提炼出可以传承的民族精神共同体。立足当下,感怀历史,哀而不伤,豁达大度。
  长篇小说《状元媒》论述了满清贵族金家将近一个世纪的兴衰浮沉,透过家庭成员及亲戚朋友的命运映照出中国从辛亥革命到新世纪的世事变幻和人情冷暖。金家的命运坎坷、七舅爷的大起大落及其子青雨的屈辱、实业家王国甫的痛苦与无奈,把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放置在国家和历史的洪流中,浓厚的满族文化和京味文化水乳交融,气势磅礴,震古烁今。《状元媒》在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深刻地诠释出来,那百般的人生滋味,那深切的家国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赋予了作品言有尽意无穷的力量。
  二、底层人民的代表性诠释
  作为皇族后裔的叶广芩,在书写家族史的过程中,笔触也多次涉及到了下层民众的生活与命运。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叶广芩的底层意识直接地来源于她的母亲,她的姥姥和舅舅。姥姥家住在父亲眼里的“穷杂之地”,那里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用叶广芩自己是话说就是,“不管怎么说,那里给予我的是另一个生活侧面,是小百姓的柴米油盐,是小门小户的喜怒哀乐,是高雅之外的平常,是阳春白雪们所排斥的下里巴人,这无形中形成了我生命中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以为我所经历过的就是温文尔雅、雍容华贵,再没有其他了。其实错了。” 【3】
  《豆汁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莫姜的底层小人物,十一岁便被选入宫,不过是宫里的一个打点太妃用膳的普通宫女,二十八岁嫁给御厨刘成贵,苦难的婚姻让她饱尝挫折与艰辛;因为感念叶家的救命收留之恩,在叶家为仆二十年,专职做饭,在艰难的岁月里,因了刘成贵那随时供应的豆汁,年迈的父亲才得以生活下來,刘成贵的豆汁也救了我们。文革期间,不堪凌辱,与瘫痪的丈夫刘成贵一起自杀。
  叶广芩曾动情地说:“老太太无儿无女,悲苦一生,命运坎坷,除了厨艺之外,让我敬佩的就是她的平淡随和。仔细回想,我竟从未听到过她的抱怨,无论对别人还是自己,无论对命运还是人生。她默默地活着,默默地操作着,在自己的天地里,那个天地对她来说广阔无垠。”【4】以德报怨的莫姜可以原谅丈夫的典卖和伤害,并在丈夫瘫痪时悉心照顾。虽然命运一再捉弄欺凌,然而她对待人生的态度又深刻显现出一个下层妇女的荣辱不惊、宅心仁厚,这正是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萃取出的生命底色和精神传统。
  底层书写,是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叶广芩秉承这样的写作精神,在作品中窥探人物的心灵世界,挖掘生命的美丽光华。在人类精神层面来说,贵族精神与平民精神的一脉相承的,并不背离。叶广芩作为少数民族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就在于她把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生活艺术地展现出来,塑造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人物,真实地反映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看问题、感受、思想与表达的方式”,揭露最核心的生活真谛,从而启发人们对现实人生和客观世界产生新的体会、思考。
  叶广芩在家族题材小说描写中的过人之处就是将民族性展示纳入人物命运史,在家族题材中展示多种人生境遇,传达作家对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人类命运的看法及反思。果戈里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夫穿的无袖长衫,而在表现民族精神本身。【5】”小说中的民族精神充满血和肉。而不是抽象的说辞。
  叶广芩的家族小说具有民族性的理性自觉,但并没有在狭隘的民族主义话语中自说自话,而是采取了一种开放的民族性态度,具有家国一体的豪迈气概及对天下苍生的博大关怀。
  参考文献:
  [1]叶广芩.《状元媒》.北京:北京七月文艺出版社,2012.
  [2]叶广芩.《采桑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3]叶广芩.《没有日记的罗敷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叶广芩.《平淡豆汁》,《小说月报》.2008,(5).
  [5]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资料》.北京大学出社.1981,(587).
其他文献
【摘要】: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内西南隅,作为我国辽代现存的两座最大的木结构佛殿所在地之一,在其薄伽教藏殿内,有29尊辽代彩塑,14尊菩萨,尤以合掌露齿菩萨最为典型。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它所折射出的女性精神。  【关键词】:合掌露齿菩萨;女性精神  山西大同曾经是北魏的都城,北魏是历史上中国佛教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古都大同自然就成了佛教雕塑艺术重要的发源地。华严寺始建于辽,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被评
期刊
【摘要】:五四时期美国女性主义理论随大量外来思想一起涌入中国,造就了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丁玲就是其中一位。其早期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洋溢着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展现了“女人”的独立和觉醒,充满现代意识。丁玲运用日记体体裁的特点深入挖掘女性心理,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焦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艰难挣扎。本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莎菲女士这一文学形象;探讨日记体这一文学体裁在刻画
期刊
【摘要】:陈染是我国90年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个人化”写作,基于女性对个体生命的体验以及心灵的感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本特点。她的作品中的男女关系是她小说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点,爱情缺失的婚姻关系与亲情缺失的父女关系,一段没有任何情感的肉体关系、一个破碎的家庭......成为陈染小说中的常态。研究陈染小说的男女关系,可以更好理解作家的作品以及了解女性主义发展的状态。  【关键词】:女性主义;男女关
期刊
【摘要】:纪昀虽然生活在“康乾盛世”,但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统治者内部的皇位之争,封建官僚的腐朽没落,世风日下的社会现状等无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纪昀身居朝廷,对日益彰显的社会矛盾和弊病有着清晰的认识。但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他不能露骨的直接批判,只能在其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借助人与狐之间发生的故事来揭露、寄寓。  【关键词】: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人狐关系;
期刊
这是一篇极为杰出的短篇小说,文章虽短却寓意深刻,在简朴的文字背后蕴涵着许多道理。作者海明威以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这可以算是他一生的简介,一生的缩影。在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的身上,我们发现了许多隐藏在英雄,生命与命运背后的点滴,发现了一种敢于追求梦想,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文章。  在小说开头,作者便以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了主人公“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
期刊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这部小说展示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全貌,既揭露复辟封建贵族的覆灭命运,也批判得势的大资产阶级的卑劣及其与贵族,僧侣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成功
期刊
【摘要】:爱情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而诗歌又是赞美爱情抒发感情的最好的文学形式,所以爱情诗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与音乐美感而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均是以爱情为题材,抒发如痴如醉的爱恋,以独特的意象勾勒令人惊赞的意境,耐人寻味。本文重点分析两者的表现形式、语言方式、意境构建上的相同之处,在创作背景
期刊
【摘要】:一幅淡雅高贵的中国水墨画,一卷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一部有着东方“哈姆雷特”之称的中国著名古典悲剧。两位各具风格的导演,共同看中了经典的悲剧形象并融入自己的导演思想进行加工。两部作品无论在舞美的设计,文学作品改编还是演员的表演,动作道具的运用上都不尽相同,都具有极强的导演个人风格。  【关键词】:林兆华;田沁鑫;赵氏孤儿;风格  一、“孤”而为何?何而为“孤”?  一面是养育自己,以己儿换
期刊
【摘要】:《红字》是美国小说家霍桑一部享誉全球的浪漫主义不朽之作。《红字》问世以来,学者们对小说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九类:分析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角度;神话宗教原型批判角度;女性主义批判角度;超验主义角度;荒野和森林的意象角度;与其他作品对比研究角度;后结构主义精神角度;接受美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综观学者们对《红字》的解读成果,我对《红字》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作者的写作动机也产生更大的兴趣。下面我想通
期刊
【摘要】:郭沫若在晚年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等的影响,发表了一系列紧跟政治形势、美化政治运动的诗作。这些诗作由于积极配合政治宣传,在当时均已公开发表。但就目前所见的郭沫若晚年诗作来看,也有个别诗作为后人所伪造,用以夸大郭沫若在政治运动中的表现。这类伪作在互联网上有一定流传,甚至被写入历史著作。本文以高晓松先生《鱼羊野史》所引用的一首郭沫若晚年诗作为例,分析后人所伪造的郭沫若诗作,以还原郭沫若创作真相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