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定焦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童与摄影结缘要从他的童年生活说起。念小学时,他的父亲出门总会带上相机,拍家庭生活和民俗活动,后来和身边朋友一起张罗摄影小团体,常常组织拍摄与交流活动,并拉上他担当小服务生,做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儿。长期耳濡目染,肖童也渐渐喜欢上拍照,小学5年级时第一次独立拿起单反按下快门,作品还在当年柯尼卡在中国举办的摄影比赛上获得名次。后来通过父亲的朋友,他第一次接触尼康相机,那是一台尼康FM2,全金属机身与清脆的快门声让其念念不忘。经过高考,肖童如愿进入西安美院攻读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拿着父亲赠予的礼物—一部尼康F80相机和一支50mm定焦镜头开始进行各种拍摄上的尝试。尼康F80作为全自动胶片相机有着多点自动对焦、点测光、后帘同步、包围曝光等当时业界领先的功能;50mm作为标准定焦镜头,既考验着摄影师的构图、取景,也为肖童日后专注于人像乃至商业摄影埋下伏笔。这对组合之后陪伴着他走过很多地方,时至今日,肖童仍保留着它们。
  在专攻商业摄影前,肖童也拍过一些纪实、艺术观念等方面的作品,但很快发现自己对商业影像的拍摄更为着迷。2004年秋天,一段在上海的实习经历使其备受激励,特别是观摩了多位优秀商业摄影前辈的工作现场后,肖童在心中暗下决心:“我也要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商业摄影师”。完成学业后,他选择职业摄影之路,并于2009年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商业摄影工作室。
  出于商业摄影的专业性考虑,肖童对摄影器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自胶片时代就养成了使用尼康单反的习惯,他在选择数码单反相机时依然还是尼康,从2005年至今先后用过尼康D100、D70、D70s、D200、D80、D90、D300S、D700、D810、D850等相机。对他而言,尼康相机最重要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一点在于稳定:“每次拍摄我都会觉得心里很踏实”。外出拍摄往往会面对不同的环境,有时还要应对各种恶劣天气,比如今年夏天在阿拉善,去年冬天在齐齐哈尔,都是持续多日的长时间拍摄,但无论是遭遇风沙还是冰雪的挑战,肖童都用他的尼康相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如今,肖童的主力相机已更新为尼康D850,这款全画幅单反的操控性较前代产品进一步提升,兼具高像素和高速度,大幅面输出的图像精度能够更好地满足商业摄影需求,这令他爱不释手。
  丰富的尼克尔镜头群及配件也是多年来肖童坚守尼康阵营的原因。打开他的摄影包,除了“大三元”专业镜头外,肖童最喜欢的是AF-S尼克尔85mm f/1.4G、AF-S尼克尔50mm f/1.4G这两支定焦镜头,以及SB系列热靴闪光灯。在他看来,定焦镜头在画质呈现和景深控制上都比变焦镜头更具优势,当需要拍摄高品质影像时,首选都是定焦镜头。
  肖童会根据不同的题材决定拍摄重点,并选择所需镜头。如果是拍摄商业人像的话,通常85mm定焦镜头因其透视和景深关系适合拍摄人物半身肖像,而50mm定焦镜头更适合拍摄环境人像。无论使用哪支镜头拍人像,肖童最在意的都是被摄者的情绪和形态,尽管他热衷于使用光线去勾勒人物,但更喜欢调动被摄者自身来展现他们的活力,并捕捉下这些瞬间;他拍摄静物或空间的重点则大为不同,在视觉上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在光影运用和影像构成。


  在近两年的日常工作中,肖童拍摄人像居多,因而使用AF-S尼克尔85mm f/1.4G镜头的频率最高。相比“大三元”专业镜头之一的70-200mm镜头,85mm定焦镜头要轻便得多,且前者(长焦端)在拍摄半身人像时的面部压缩较严重,而使东方人物五官的视觉表现略显平淡。在肖童眼里,85mm定焦是更为中和的镜头,在人物的视觉表现上,既不会太过“平面”,也不會太过“透视”;在拍摄半身人像时,摄影师与被摄者之间的距离也恰到好处,不必像在使用70-200mm镜头长焦端时那样得放大嗓门去和被摄者沟通。此外,AF-S尼克尔85mm f/1.4G镜头在光圈全开(f/1.4)时拥有很高的解析度,浅景深使视觉中心更为突出。有时,肖童会将85mm定焦镜头收缩一至两挡光圈使用,实现自然柔美的焦外虚化效果,同时进一步提升锐度。
  作为另一支常用定焦镜头,肖童认为50mm定焦镜头虽然视角比较中庸,但特别适合拍摄需要对被摄者进行全身构图的服装项目。他在拍摄室外环境人像和棚内全身人像时都会用到AF-S尼克尔50mm f/1.4G镜头,这支镜头配合单反相机进行竖构图时非常轻便,而且不会出现像使用变焦镜头时(易造成)透视关系不统一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50mm定焦镜头的画质表现可圈可点,并不输给其他“金圈”专业镜头。所以,肖童没少提醒身边的摄影人:“千万别小瞧了定焦镜头,更别小瞧50mm定焦镜头”。

其他文献
您北极之行有什么收获?  这次作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特约摄影师赴北极拍摄,我深感荣幸。加上以前在南极的拍摄,满足了我将南北极风光尽收镜中的愿望。这次北极之行,体感温度不太冷,大概在摄氏零下5℃,但少有晴天,失去了早晚拍摄日出与日落壮丽景观的机会。阴天的光线暗淡,变化少,堪称遗憾,但拍到了不少云雾掩映冰川的、略带神秘感的灰调子画面,也算是有失有得吧。  听说这次您是带着尼康最新全画幅微单Z7前往北极
期刊
在我们当今所处的图像时代讨论风景摄影,读者可能会想到网络传播中铺天盖地的旅游照片。面对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象,一个摄影人若不愿将自己仅仅定位为观光客,那么就应该有所思考,例如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去观照风景和风景摄影。  然而,这样的观照却不无困惑。理论家们试图给出济世良药,其中有进行历史诊断者,认为西方的风景理念是将风景视作客观的观照对象,割裂了客体与主体的关联;殊不知,这一诊断并未看到西方的风景理念在2
期刊
说起我与尼康的缘分应该从30年多前说起,从80年代开始喜爱摄影后,我先后用过佳能,奥林帕斯,美能达,宾得等相机,90年代开始至今,我一直使用尼康相机,当年用的是尼康胶片机F90X,虽说不是专业机但感觉非常好用,也非常容易上手,感覺尼康相机的做工结实,专业性强。2000年以后,我开始使用尼康数码单反相机,从D 70、D 300、D 3s、D 750、D 4s、到现在的D 5、D 850。多年来,我深
期刊
时光静谧,次第花开。每当时间涓滴成河,照片便成为最好的摆渡者,在现实的此地与记忆的彼时之间从容穿梭,帮助我们建构历史的样貌。在这一过程之中,照片既关乎记忆,又超越记忆。  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摄影》杂志以“看,这40年”为题,由点及面,力图在影像的切片中回望歷史,在历史的进程中研究影像。汪强的“小岗故事”、周顺斌的“深圳,从1978年开始”,是中国改革开放从城市到乡村的两个经典样本:小岗村
期刊
我认为美国的艺术文化经典就是有色人种、黑人以及不同性别的人去挑战权威制度。  —莱尔·阿什顿·哈里斯(Lyle Ashton Harris)  非裔美国人的美学(blackness)就是反抗权威的历史对象的一份遗嘱。  —非裔文化研究学者、诗人弗雷德·莫登(Fred Moten) 1993年惠特尼双年展與少年成名  以推动美国式前卫艺术为宗旨,在当下已成为美国当代艺术风向标的惠特尼双年展(Whit
期刊
一  萨姆布瑞尔是一名单亲妈妈,她和女儿萨拉生活在欧洲一座安静的小镇上。像大多数单亲母亲一样,萨姆布瑞尔对女儿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但一个人难免做到周全,一次疏忽让萨姆布瑞尔差点失去了女儿。自责的母亲绝不允许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她决定去一家名为“方舟天使”的科技公司,在女儿的身体里植入一个特殊的芯片。  有了这个芯片,萨姆布瑞尔就能随时获知女儿的位置、身体状况甚至细微的情绪变化。她还可以借助监视器,看
期刊
提起小崗村,人们总会自然想起40年前,位于安徽滁县地区凤阳县梨园公社境内小岗生产队的20户人家,那里的“18条汉子”为了解决吃饭与生存问题,不怕坐牢、杀头,摁下了红手印,敢为人先,率先实行了“包干到户”的壮举,诞生了我国第一份家庭联产承包合同书,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正是在那一时期,在地区文工团担任摄影宣传员的汪强有幸走进了小岗的土地,他被乡亲们的无畏精神所感动,于是由从工作任务性质的宣
期刊
家庭相册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呈现的是家庭变迁,折射的是时代精神;定格的是历史瞬间,感恋的是乡土情怀。它们以影像讲述家庭故事,以视觉语言描述家庭现代化进程,从时间维度的延伸,到空间地域的跨越,管窥着历史文化的沧海桑田。《赖汝强家庭档案》就是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经营照相馆的赖汝强、卢雪兰夫妻连续近40年跨世纪的家庭记忆,同时也记录着他们的家乡与时代的变迁。下面是本刊记者与赖汝强的访谈:  在
期刊
作为20 世纪90 年代中国新摄影运动(当时也称观念摄影)的代表艺术家之一,洪磊选择山水作为自己持续二十多年的创作母题。从早期作品里透出的对传统的反叛和颠覆,到后来从传统山水审美中发展出的个人审美偏好,他对“山水”传统审美既排斥又迷恋。洪磊并不回避这种矛盾,而是一直在用置景、拼贴等当代艺术手段去重新审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传统,也审视自己内心的矛盾,从而达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勾连。  今年8 月底
期刊
今年4月,法国摄影史研究者,巴黎第八大学艺术、美学和哲学学院教授安德烈 ·胡耶(André Rouillé)所著的《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La Photographie: Entre Document et Art Contemporain)中译本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在业内引起了关注。该书清晰地推论了摄影是如何从“实用性工具”的属性中解放出来,并逐渐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重要的创作手段的;研究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