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心灵花园 一个艺术家与200个“精神病画家”的故事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bcn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精神病人心中都隐藏着一座花园
  郭海平,53岁,中国首家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创办人。30年前,一个偶然的契机,郭海平爱上了绘画,经过数十年的辛苦打拼,最终成为了一个画家。
  2005年3月,郭海平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画友,他叫刘闯,五年前患有重度抑郁症,曾多次出入精神病院。虽是精神病人,但刘闯却爱画画,朋友希望郭海平能在绘画方面给他一些提点。见面后,郭海平发现刘闯看似疯癫的外表下实际上藏着一份天智。有人曾说:“每个艺术家心里都藏着一位精神病人。”郭海平觉得这话特别有道理。
  在朋友的帮助下,郭海平联系上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的院长,希望在院里成立一个“艺术工作室”,没想到,老院长一口回绝了。为了说服院长,郭海平先后邀请国内多位知名的精神病科专家来到祖堂山精神病院论证调研。最终,院长被说服了,但只给了郭海平一个月的时间。
  2006年10月10日,祖堂山精神病院“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第一天,就有200多位病人报名参加。一个月后,从200多名病人的作品中,郭海平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50幅画作,办了个小型的画展。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两个月后,病人的情绪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平复。精神病患者李军更是和郭海平成了忘年交。
  郭海平第一次见到李军的画时,对着一面纸上全是不规则且色彩斑斓的圆形图案一脸困惑,始终弄不明白李军画的是什么?李军用手指着画纸说:“这个是我家门口的三座大山。”
  李军是南京郊区一名普通的庄稼人,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曾放弃了去城里打工的机会,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过活。
  备受生活压力折磨的李军,精神开始逐渐出现混乱,后经医生诊断,李军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无奈之下,家人只能将李军送往南京祖堂山精神医院接收治疗。
  在和李军交谈之中,李军的笔下又诞生出一副画作,一辆俯视角度的拖拉机。“李军,你怎么会想到画一辆拖拉机,还是这个角度?”“每次邻居家的拖拉机从我家门口开过去,我会想如果有天等我赚钱了,我也买一辆。后来我天天看,就看到这辆拖拉机每天都从我的下面开过去,我能看到邻居带着帽子的头顶。”李军边和郭海平解释边不断地用手中的彩铅为这辆拖拉机上色。
  在后来的三个月相处中,郭海平经常会坐在李军身边看着他作画,一条条笔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俯视角度的重型机械,每一张画作都给郭海平一次震撼。
  “他是活在天上的,用上帝的视角来看我们的生活。他的心无时无刻都在飞翔。”郭海平这样说道。
  艺术与爱改变生活
  2014年5月,郭海平在政府协助下开设了社区原生艺术工作室。郭海平结识了一批新的患有精神病的艺术家们,大家聚在一起用绘画来舒缓内心躁动的情绪。陆涵是在郭海平看来改变最大的一位。
  2014年7月,陆涵的妈妈找到郭海平:“郭老师,听说你这边可以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画画调节情绪,请问现在还收人吗?”“如果您家里有病人需要,可以随时带他来这边。”
  第二天,陆涵妈妈就带着陆涵一起来到工作室。随后一个月时间,陆涵渐渐适应了每天在工作室画画的生活,原本暴躁的脾气开始好转,手中的铅笔也不再是毫无目的地画着不明所以的线条。看着陆涵的转变,陆涵妈妈感慨万分,尤为感激郭海平。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家属都带着患病的家人前来工作室寻求帮助,希望他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土。
  2014年10月,南京文化艺术节推出了一个反映中国精神病人的画展。郭海平从工作室中选出了几十幅画作,获得一致好评。同年12月,郭海平带着这些作品受邀参加在墨尔本举办的原生态艺术品展览会。
  2015年2月16日,春节前夕,郭海平正在工作室里忙碌,李军在妻子的陪同下来看望他。李军的精神状态很好,他说通过这几年的画画,自己的脑子越来越清楚了,也不再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了,等年后他准备回家一边画画,一边把地里的庄稼拾掇起来。
  临走时,他送给郭海平一幅自己亲手画的《百花争艳》,希望大家的日子都能如这幅画般红红火火。这份暖暖的心意和生活中这些特殊的朋友,让郭海平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
其他文献
五十岁的人充满回忆;五十岁的人需要亲情;五十岁的人渴望健康;五十岁的人心里——是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无奈……  50岁之前的人生:为别人活着。  为什么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从退休开始?因为人到二十岁,是个迷茫的年龄,岁月飘渺,心中充满憧憬,理想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你的意志,必定会在30岁之前的人生道路上遭受不断的打击,你的情感甚至无所归依。到了30岁,若能像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则职业有了,但自由
期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等7个方面27项重点工作,医改全线提速。  生老病死,人生之大事。是否有个健康的身体,生病了能否得到妥善的救治,是人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众所周知,我国的医改走过弯路。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航,俗称“新医改”。新医改最主要
期刊
“瑶香灵谷”健康调理机构秉承贵州世居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瑶族医药、药浴疗法”的精髓,结合现代SPA五感体验,融合现代SPA的理念和技术,形成独创的瑶浴SPA整体疗愈系统(包含药茶调理、药浴疗法、功能性精油调理、瑶和手法、瑶膳),带给您由身体到心灵,由外物到精神层面的轻松、愉悦、和谐。  “瑶香灵谷”作为独具特色的高端民族養生SPA,在传承和发展古老民族智慧的同时,为您提供一种新的健康休
期刊
医院:首要破除“以药补医”,还要优化医院布局  【现象】明明是同一种药,药店可能卖五块六块,医院却要收你十块甚至更多。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家门口没有像样的医院,好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要看一次病要大费周折,花钱、累心。  【对策】此次国务院文件中,“破除以药补医”被列为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首要重点任务。国务院要求,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降低虚高药价。  
期刊
相遇  成方圆至今记得“一个黄昏”,1980或1979年,她偷偷摸摸到一个朋友家。一打开大盘601,“那是从来没有的震撼,每一句歌词都是新鲜的,每一句旋律都是新鲜的”。此前没有听过爱情题材,最多就是民歌里的“阿哥阿妹”。“正值情窦初开,豆蔻年华,但我们没有听过这样的音乐。”成方圆是以拉二胡进的中央民族乐团,是民乐里的佼佼者。“那歌词就是我心灵的写照。虽然是中文歌,但歌词、形式都没见过。当时流行音乐
期刊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1958年8月毛泽东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即骤然兴起,迅速席卷神州大地。由此开始,到1982年全国农村取消政社合一的体制建立乡政权为止,人民公社存在了近25个春秋。  
期刊
关于粉碎“四人帮”的历史事件,学界有不少著述和文章。由于缺乏档案文献,研究者主要依据回忆和口述资料来梳理和讨论。亲历者和当事人的记忆多有龃龉和出入,研究者关于一些史实特别是细节的叙述也不尽一致;至于种种未经证实的说法,在坊间更有不少流传。抓捕“四人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层权力更替,政治风险极大。笔者猜测,出于谨慎和保密,除了笔记、日记、字条之类的个人资料,很可能当年就没有多少文献。目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刊
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一年了,我几次想到要提笔写些东西,但每次都是心颤得不能自已。所以几次闪过念头,又几次停笔。如果要问如何写下这带泪的文字,我只能承认是残酷的麻木。从去年底被确诊病情到离开世间,不到整整三个月,我相依为命的父亲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  父亲出身在上世纪50年代,苦了一辈子。他15岁时,奶奶因60年代那场荒唐的政治运动惊吓过度撒手人寰,父亲从此成了没娘的孩子。我难以忘记,每年清明扫墓,父
期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领导我们首先在农村进行了改革,依靠8亿农民的抉择和创造,很好地回答了这个农业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的问题:“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但是,邓小平的农业改革思想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的决策,经过了长时间(一二十年)的酝酿,经过了极其慎重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全党和8亿农民的抉择。  取消人民公社,是历史的必然  回顾我国上世纪50年代前期,党领导农业
期刊
“卫星集体农庄”诞生内幕  1958年以前,位于河南省遂平县的岈山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山乡。  这年春天,生活在岈山脚下的一万多农民,掀起了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然而,由于当时的27个农业社劳动力分散、物质基础薄弱,致使治山治水运动进展相当缓慢。因此,群众都有将小的农业社合为“大社”的呼声。  1958年春,时任遂平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领导提出了合并农业合作社的想法,信阳地委决定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