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五"计划提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这些措施确实已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实施。然而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须从当地实际出发,逐步改造、改进和提升生产方式。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产方式;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2)04-0134-04
对于广大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要在现有的生产方式状况下做到社会信息化,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是十分困难的。那么欠发达地区应如何发展,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呢?这是实践需要回答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元阳县目前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思路进行的实地调查,结论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必须立足实际,逐步创造条件提升生产方式。
一、元阳县概况及目前元阳县主要生产方式状况
(一)概况
元阳县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州西南部、红河南岸,东接金平,南连绿春,西与红河县毗邻,北与建水、个旧、蒙自隔红河相望,距省城昆明273公里,距州府个旧146公里。元阳县总面积2189.8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4人。1950年由建水、个旧、蒙自三县晰置出来,前称新民县,次年经政务院批准改为元阳县,县城驻地上新街镇,1999年县城搬迁南沙。1954年属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11月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到2000年,元阳县辖新街、南沙2个镇和胜村、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大坪、攀枝花、黄茅岭、黄草岭、俄扎、牛角寨、沙拉托、马街13个乡,共131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965个自然村。
元阳县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属深切割中山地貌类型。土地全为山地,无一平川,最低海拔为144米(与金平交界的小河口),最高海拔2939.6米(白岩子山),相对高差2795.6米,海拔高低差异大,立体气候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海拔1200米以下为北热带、南亚热带气候。境内气候属云南高原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呈现北热带到寒温带等七种气候类型。
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59312人。农业人口340867人,占总人口的94.87%;全县总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316793人,占总人口的88.17%,主要是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瑶族、壮族六个少数民族。到2000年全县仍有贫困人口41198人,占总人口的12%。还有8个村委会未通公路,14个村委会未通电,37个村委会无完全小学,是红河州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二)生产方式状况
所谓生产方式有多种含义,一是指社会经济制度,即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经济的根本制度。二是社会生产的联系和组织,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比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三是社会生产中生产者使用劳动资料加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具体劳动方式,比如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使用生产方式时通常指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形成的社会生产的状况。
元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居住在半山区和高寒山区,90%以上的人431
口从事农业生产,依然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靠拼体力、撂荒轮种,刀耕火种,广种薄收。1984年以后通过推广杂交技术,粮食亩产达400-500公斤,全县自给有余。"九五"以来,在确保粮食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对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粮、经、畜协调发展的格局,粮食、甘蔗、香蕉、畜牧业等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粮食仍然是农民的主要生活保障;虽然香蕉、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有所发展,但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大宗产业产品。多种经营虽有发展,但比重较轻,林、牧、渔业微弱。农林牧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26223万元,占79%。林、牧、渔业总产值各占3.3%、15.2%、2.48%;农业商品率低,从2000年的牲畜统计来看,大牲畜出栏率仅达10.2%,牲猪仅达49.2%。这说明元阳县农民收入来源少且比较单一。
经过多年的调整,元阳县经济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九五"以来,元阳县经济已向综合方向发展。各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部门、行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62.2∶11.1∶26.7调整为2000年的51.5∶14.9∶33.62。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5∶75调整为28.51∶71.49;轻重工业产值比由56.81∶43.19调整为41.44∶58.56;粮经种植比由89∶11调整为76.68∶23.32;工业和建筑业的产值比由44.9∶54.1调整为58.69∶41.31。
工业方面,2000年,全民工业企业已发展为16个,集体企业27个。2000年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可比价)8220.3万元,是1958年的74倍,1985年68倍。其中生产企业既有全国一流的技术,如黄金复杂矿浆定解技术;也有90年代国内同期技术水平的装备,以及70~80年代建厂的急需淘汰的机械设备。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元阳不断培植出一些特色产业以及名特优产品。1.以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包括香蕉、荔枝、芒果、甜龙竹、干果、甜(酸)角、林业等,2.以青刀豆为主的出口创汇农业,包括小粒蚕豆等,3.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包括牛、羊、家禽等,4.以黄金为主的矿产开采业,包括铁、铜、铅、大理石等金属矿产和水晶、石墨、兰晶石、石膏、大理石、宝石等10余种非金属。5.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主的旅游业,包括云海、蘑菇房、民风民俗等。
所有制结构逐步向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由1995年的70.2∶26.7∶3.1发展为2000年的47.1∶4.3∶48.6。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元阳县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起来看,元阳县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偏重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又偏重于粮食,支柱产业优势不够明显,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元阳县主要生产方式状况分析
(一)元阳县主要生产方式现状分析
1.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目前元阳县的主导产业选择是以农业、矿产采掘业、农副产品等为主,处在区域开发初期-聚集发展阶段。既有传统的小农经济又有现代工业,既有简单的手工作业又有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劳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有初步发展的商品经济并存。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2.落后生产方式通过组织管理与市场结合。利用国外市场发展两头在外的青刀豆出口创汇农业,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局面。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国外大市场得到结合,部分改变了农民盲目生产的状况。
3.所有制形式过大。公有和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2000年的比例是51.4∶48.6。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公有制所占比重过大,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4.资源主导型、劳动密集型。就目前元阳的总体生产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正在建设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还是矿产业、特色产业,都主要依托资源,走的是劳动密集型道路。
(二)提高生产方式的现实制约因素分析
就元阳的自然生存环境来讲并不恶劣,发展生产力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
1.人的文化素质:《富饶的贫困》一书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人的素质差,才是所谓落后的本质规定"。低素质对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很大阻滞作用。元阳地处边疆贫困地区,民族结构复杂,科技文化教育落后,人才缺乏,难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有效劳动力供给。
(1)农民。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文盲、半文盲率高。据2000年统计,青壮年文盲率高达23.7%;商品意识淡薄,重农轻重,生产是为满足自身的消费,不懂得自我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性,固守于"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度,种树为盖房";思想保守,无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心安理得过清苦的生活,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落后、发展的自觉意识,有好田好地却不愿精耕细作,出现了守着好地过穷日子的"富饶的贫困"现象;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严重。观念落后,人们往往从比较狭窄的角度看待社会,看待世界,认识事物,把贫困的责任归咎为自己的命不好,居住的地方条件差,因而安于现状,安于贫困。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农民及其子女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带来的问题是,农业技术推广难、商品意识不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严格技术素养,无法改变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无知无识的农民进入城市,而城市非技术劳动力市场萎缩,农民难以真正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离土不离乡"的"二等公民"境遇无法改变。
(2)科技人才。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但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元阳县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在人才数量、层次、结构上都不能适应: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全县企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为3465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0.96%,远远低于其他市县,与元阳在全州的综合经济地位和人口位次都不相适应;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5%,而工程技术、农业科技人员仅占11%;三是分布不合理。全县97.2%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事业单位,企业人才比例则偏低,基层、乡镇、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四是中、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现有高级技术职称8人,占0.23%,中级职称766人,占22%,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人才总体素质偏低,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活动力不强,远远适应不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盘活现有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拔尖人才缺乏竞争淘汰机制,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严重制约着元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十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3)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元阳县现有在职干部职工7174人。党群、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管理人员381人中。按学历分:有研究生3人,占0.79%,大学本科21人,占5.5%,大学专科169人,占44.40%,中专120人,占31.5%,高中36人,占9.4%,初中以下32人,占8.4%;政府各级公务员733人,按学历分:研究生7人。占0.95%,本科14人,占1.9%,大专248人,占33.8%,中专378人,占51.6%,高中39人,占4.9%,初中以下47人,占6.4%。由于受高学历教育的人凤毛麟角,干部中普遍存在着眼界不开阔,观念更新慢,运用政策水平不高,解决问题办法少、创新难的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担当起领导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往往力不从心。
2.体制不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被捆在农村有限的的土地上,容纳不了、也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农民富不起来,农村也现代化不了。认为办乡镇企业是转移了一部分劳动力。但完全靠"离土不离乡"不行,长期搞亦工亦农并不好,不利于专业化,不利于工人队伍的素质提高。乡镇企业主要是二、三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向小城镇乃至城市集中。问题是农民的职业改变了,农民身份未改。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的城乡失衡局面,这是目前产生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技术体系升级。而目前农村科技推广的体系不适应当前农村的实际。在户营经济基础上,并非没有改善农民综合生活质量的空间。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明显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乏力的主要障碍又是体制因素。政企分开尚未解决。一些工业企业改制后在运作上"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股权过于平均,产生了新的"大股饭";利润分配方法未严格按《公司法》执行;新老三会的职责不清,新三会的职能作用不明显,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真正建立。不能充分有效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配套进行,政府职能和政府能力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的要求;①政府职能过于宽泛、界限不清,降低了政府对社会的调控能力,影响了政府的权威性和社会动员能力。②国家权力膨胀,社会生活国家化、经济活动政治化。③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较低,权力过分集中,内部职责不清,机构低效运作,影响政府自身的领导能力,降低了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
3.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
元阳县大多数农户(饲养户)特别是边远的高寒山区的农户还以传统的、单一结构的粗放经营生产管理方式,发展畜牧业,没有认识到通过家畜过腹还田的优越性,而是将丰富的农副产品用于生活燃料或就地焚烧后作为农田基地培肥地力。丰富的农副产品被浪费,没有发挥农副产品在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的利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以单一的野生饲料煮熟饲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燃料,畜禽饲养周期长,出栏率和商品率较低,经济效益差。一些农户(饲养户)因生活贫困,无力购买科学的配合饲料,使投资较少的青贮和饲料的加工和生产也难以推广、使畜禽养殖出现了一不讲品种,二不讲饲料,三不讲效益,任其自然生长的被动局面,死亡率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差。
绝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是七、八十年代依托本地资源建立起来的食品加工企业,起点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品价格低,市场竞争力弱。目前企业技术装备已陈旧老化,酒厂、糕点厂、茶叶公司等企业几十年来一直生产传统的几个老牌产品,新产品开发能力低,市场占有率难以提高。
4.资金不足
元阳县农民收入极低,对农业的投入十分微薄。流动资金匮乏是工商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较大困难之一。由于历史积累甚微,金融部门又银根紧缩,向银行贷款存在较大的困难,因而流动资金紧缺,使生产经营活动难以进行。如王国食品有限公司由于筹资购买了原罐头厂的资产,又购买了倘甸分厂并进行技术改造,挤占了企业流动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茶叶公司已停产多年,破产重组后无足够的生产资金投入,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石材有限公司的铝钙塑系列产品因缺乏足够的资金,一直难以进行批量开发和生产。目前这些企业效益均不景气,筹资技改难度大。
(三)现有生产方式持续的后果:生态破坏
元阳县人口密度每平公里162人,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增产增收仅有30%靠科技,主要靠增加资源投入,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使大片森林被毁、植被被破坏。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6%,耕地流失占总流失面积的31%,占总耕地面积的86%。另外无计划的矿、石、沙开采,破坏了岩面结构的稳定性,常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损失一年比一年严重。这种状况如不及时遏制,不仅元阳县赖以发展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危及元阳的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三、提高元阳县生产方式的几点思考:
目前元阳存在的制约因素,既有元阳的特殊性,也带有一般和普遍性;有的是元阳局部可以解决,有的则仅靠元阳无法解决、需要国家和社会整体推进才能完成。总起来说,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应的生产方式转变。"
(一)以改革促发展
欠发达地区社会发育迟缓,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低,无法形成有力的市场开发力量,仅靠市场是不行的。就目前影响生产方式的因素来看,如前所述:大众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劳动力素质低下,人才奇缺与浪费并存,人才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基础设施差等,只有通过政府才能解决。只有通过政府的规划、发动、引导、规范等一系列工作,以加强与市场的连接,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在目前必须精简基层政权的机构和人员,提高人员素质,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条件让农民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市场的配置和推动、得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经营增添动力和助力,加快农村企业和居民向中小城市和城镇集中,这条路子符合共同富裕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有利于发展,又有利于稳定,是广大农村实现城镇化较为理想的选择。
(二)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相结合
以青刀豆为主的出口创汇农业让元阳初尝了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相结合的甜头,也由此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较快发展,就既要有效开发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又必须根本改变对当地资源的高度依赖状况,只有开放才能搞活,才能逐步变资源导向型经济为市场导向型,实现经济发展。今天,各地都在为吸收资金、技术、人才创造各种条件。元阳现有的经济文化状况大大影响了它的吸引力,反过来又会加大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元阳落后就在于缺乏人才、缺乏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和缺乏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挖掘本地现有的科技、人才、资金潜力结合,着力培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计划地调整政策和资金支持,培育拳头产品,搞出特色,内引外联,做大区域经济这篇文章。
(三)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
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依托优势资源,加大技术投入,拉长产业链;逐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技术和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运用先进的管理办法,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巩固和提高以糖、茶、木薯、香蕉为主的林果业,以青刀豆为主的出口创汇农业,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以黄金为主的矿产业,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获得较好的效益,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走高起点、开发型、集约化和专业分工协作的路子,以上规模、上档次、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培育名品、精品,实现向加工成品型农业转化。努力将印楝、栀子、棕榈、旅游服务业培育成为支柱、优势产业,并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改变人们观念、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元阳特色产业。
(四)重视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才、技术就等于拥有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培育和引进人才,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成为实施市场导向型战略以至后发优势能否成功的关键。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普遍提高元阳现有人力资源的培养、使用和挖掘上,有计划地调整政策和资金支持,把重点放在发展教育、科技上。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慢变量",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一场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乡村教育运动,否则农村就没有进行和适应规模经营的条件,当前特征的技术体系就无法介入,农村产业难以持续提高,城市化进程难以良性推进。这一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变成自觉行动。这是缩小差距、实现超常发展的重要转折。
总之,元阳的发展既不能继续过去的老路,又要从实际出发,必须依托科技,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开发、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责任编辑:杨荣华〕
收稿日期:2002-03-15
作者简介:杨庆毓(1967-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产方式;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2)04-0134-04
对于广大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要在现有的生产方式状况下做到社会信息化,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是十分困难的。那么欠发达地区应如何发展,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呢?这是实践需要回答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元阳县目前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思路进行的实地调查,结论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必须立足实际,逐步创造条件提升生产方式。
一、元阳县概况及目前元阳县主要生产方式状况
(一)概况
元阳县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州西南部、红河南岸,东接金平,南连绿春,西与红河县毗邻,北与建水、个旧、蒙自隔红河相望,距省城昆明273公里,距州府个旧146公里。元阳县总面积2189.8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4人。1950年由建水、个旧、蒙自三县晰置出来,前称新民县,次年经政务院批准改为元阳县,县城驻地上新街镇,1999年县城搬迁南沙。1954年属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11月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到2000年,元阳县辖新街、南沙2个镇和胜村、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大坪、攀枝花、黄茅岭、黄草岭、俄扎、牛角寨、沙拉托、马街13个乡,共131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965个自然村。
元阳县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属深切割中山地貌类型。土地全为山地,无一平川,最低海拔为144米(与金平交界的小河口),最高海拔2939.6米(白岩子山),相对高差2795.6米,海拔高低差异大,立体气候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海拔1200米以下为北热带、南亚热带气候。境内气候属云南高原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呈现北热带到寒温带等七种气候类型。
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59312人。农业人口340867人,占总人口的94.87%;全县总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316793人,占总人口的88.17%,主要是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瑶族、壮族六个少数民族。到2000年全县仍有贫困人口41198人,占总人口的12%。还有8个村委会未通公路,14个村委会未通电,37个村委会无完全小学,是红河州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二)生产方式状况
所谓生产方式有多种含义,一是指社会经济制度,即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经济的根本制度。二是社会生产的联系和组织,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比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三是社会生产中生产者使用劳动资料加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具体劳动方式,比如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使用生产方式时通常指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形成的社会生产的状况。
元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居住在半山区和高寒山区,90%以上的人431
口从事农业生产,依然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靠拼体力、撂荒轮种,刀耕火种,广种薄收。1984年以后通过推广杂交技术,粮食亩产达400-500公斤,全县自给有余。"九五"以来,在确保粮食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对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粮、经、畜协调发展的格局,粮食、甘蔗、香蕉、畜牧业等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粮食仍然是农民的主要生活保障;虽然香蕉、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有所发展,但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大宗产业产品。多种经营虽有发展,但比重较轻,林、牧、渔业微弱。农林牧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26223万元,占79%。林、牧、渔业总产值各占3.3%、15.2%、2.48%;农业商品率低,从2000年的牲畜统计来看,大牲畜出栏率仅达10.2%,牲猪仅达49.2%。这说明元阳县农民收入来源少且比较单一。
经过多年的调整,元阳县经济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九五"以来,元阳县经济已向综合方向发展。各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部门、行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62.2∶11.1∶26.7调整为2000年的51.5∶14.9∶33.62。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5∶75调整为28.51∶71.49;轻重工业产值比由56.81∶43.19调整为41.44∶58.56;粮经种植比由89∶11调整为76.68∶23.32;工业和建筑业的产值比由44.9∶54.1调整为58.69∶41.31。
工业方面,2000年,全民工业企业已发展为16个,集体企业27个。2000年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可比价)8220.3万元,是1958年的74倍,1985年68倍。其中生产企业既有全国一流的技术,如黄金复杂矿浆定解技术;也有90年代国内同期技术水平的装备,以及70~80年代建厂的急需淘汰的机械设备。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元阳不断培植出一些特色产业以及名特优产品。1.以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包括香蕉、荔枝、芒果、甜龙竹、干果、甜(酸)角、林业等,2.以青刀豆为主的出口创汇农业,包括小粒蚕豆等,3.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包括牛、羊、家禽等,4.以黄金为主的矿产开采业,包括铁、铜、铅、大理石等金属矿产和水晶、石墨、兰晶石、石膏、大理石、宝石等10余种非金属。5.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主的旅游业,包括云海、蘑菇房、民风民俗等。
所有制结构逐步向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由1995年的70.2∶26.7∶3.1发展为2000年的47.1∶4.3∶48.6。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元阳县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起来看,元阳县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偏重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又偏重于粮食,支柱产业优势不够明显,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元阳县主要生产方式状况分析
(一)元阳县主要生产方式现状分析
1.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目前元阳县的主导产业选择是以农业、矿产采掘业、农副产品等为主,处在区域开发初期-聚集发展阶段。既有传统的小农经济又有现代工业,既有简单的手工作业又有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劳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有初步发展的商品经济并存。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2.落后生产方式通过组织管理与市场结合。利用国外市场发展两头在外的青刀豆出口创汇农业,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局面。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国外大市场得到结合,部分改变了农民盲目生产的状况。
3.所有制形式过大。公有和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2000年的比例是51.4∶48.6。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公有制所占比重过大,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4.资源主导型、劳动密集型。就目前元阳的总体生产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正在建设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还是矿产业、特色产业,都主要依托资源,走的是劳动密集型道路。
(二)提高生产方式的现实制约因素分析
就元阳的自然生存环境来讲并不恶劣,发展生产力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
1.人的文化素质:《富饶的贫困》一书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人的素质差,才是所谓落后的本质规定"。低素质对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很大阻滞作用。元阳地处边疆贫困地区,民族结构复杂,科技文化教育落后,人才缺乏,难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有效劳动力供给。
(1)农民。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文盲、半文盲率高。据2000年统计,青壮年文盲率高达23.7%;商品意识淡薄,重农轻重,生产是为满足自身的消费,不懂得自我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性,固守于"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度,种树为盖房";思想保守,无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心安理得过清苦的生活,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落后、发展的自觉意识,有好田好地却不愿精耕细作,出现了守着好地过穷日子的"富饶的贫困"现象;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严重。观念落后,人们往往从比较狭窄的角度看待社会,看待世界,认识事物,把贫困的责任归咎为自己的命不好,居住的地方条件差,因而安于现状,安于贫困。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农民及其子女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带来的问题是,农业技术推广难、商品意识不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严格技术素养,无法改变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无知无识的农民进入城市,而城市非技术劳动力市场萎缩,农民难以真正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离土不离乡"的"二等公民"境遇无法改变。
(2)科技人才。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但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元阳县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在人才数量、层次、结构上都不能适应: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全县企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为3465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0.96%,远远低于其他市县,与元阳在全州的综合经济地位和人口位次都不相适应;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5%,而工程技术、农业科技人员仅占11%;三是分布不合理。全县97.2%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事业单位,企业人才比例则偏低,基层、乡镇、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四是中、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现有高级技术职称8人,占0.23%,中级职称766人,占22%,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人才总体素质偏低,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活动力不强,远远适应不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盘活现有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拔尖人才缺乏竞争淘汰机制,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严重制约着元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十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3)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元阳县现有在职干部职工7174人。党群、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管理人员381人中。按学历分:有研究生3人,占0.79%,大学本科21人,占5.5%,大学专科169人,占44.40%,中专120人,占31.5%,高中36人,占9.4%,初中以下32人,占8.4%;政府各级公务员733人,按学历分:研究生7人。占0.95%,本科14人,占1.9%,大专248人,占33.8%,中专378人,占51.6%,高中39人,占4.9%,初中以下47人,占6.4%。由于受高学历教育的人凤毛麟角,干部中普遍存在着眼界不开阔,观念更新慢,运用政策水平不高,解决问题办法少、创新难的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担当起领导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往往力不从心。
2.体制不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被捆在农村有限的的土地上,容纳不了、也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农民富不起来,农村也现代化不了。认为办乡镇企业是转移了一部分劳动力。但完全靠"离土不离乡"不行,长期搞亦工亦农并不好,不利于专业化,不利于工人队伍的素质提高。乡镇企业主要是二、三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向小城镇乃至城市集中。问题是农民的职业改变了,农民身份未改。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的城乡失衡局面,这是目前产生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技术体系升级。而目前农村科技推广的体系不适应当前农村的实际。在户营经济基础上,并非没有改善农民综合生活质量的空间。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明显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乏力的主要障碍又是体制因素。政企分开尚未解决。一些工业企业改制后在运作上"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股权过于平均,产生了新的"大股饭";利润分配方法未严格按《公司法》执行;新老三会的职责不清,新三会的职能作用不明显,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真正建立。不能充分有效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配套进行,政府职能和政府能力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的要求;①政府职能过于宽泛、界限不清,降低了政府对社会的调控能力,影响了政府的权威性和社会动员能力。②国家权力膨胀,社会生活国家化、经济活动政治化。③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较低,权力过分集中,内部职责不清,机构低效运作,影响政府自身的领导能力,降低了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
3.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
元阳县大多数农户(饲养户)特别是边远的高寒山区的农户还以传统的、单一结构的粗放经营生产管理方式,发展畜牧业,没有认识到通过家畜过腹还田的优越性,而是将丰富的农副产品用于生活燃料或就地焚烧后作为农田基地培肥地力。丰富的农副产品被浪费,没有发挥农副产品在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的利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以单一的野生饲料煮熟饲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燃料,畜禽饲养周期长,出栏率和商品率较低,经济效益差。一些农户(饲养户)因生活贫困,无力购买科学的配合饲料,使投资较少的青贮和饲料的加工和生产也难以推广、使畜禽养殖出现了一不讲品种,二不讲饲料,三不讲效益,任其自然生长的被动局面,死亡率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差。
绝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是七、八十年代依托本地资源建立起来的食品加工企业,起点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品价格低,市场竞争力弱。目前企业技术装备已陈旧老化,酒厂、糕点厂、茶叶公司等企业几十年来一直生产传统的几个老牌产品,新产品开发能力低,市场占有率难以提高。
4.资金不足
元阳县农民收入极低,对农业的投入十分微薄。流动资金匮乏是工商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较大困难之一。由于历史积累甚微,金融部门又银根紧缩,向银行贷款存在较大的困难,因而流动资金紧缺,使生产经营活动难以进行。如王国食品有限公司由于筹资购买了原罐头厂的资产,又购买了倘甸分厂并进行技术改造,挤占了企业流动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茶叶公司已停产多年,破产重组后无足够的生产资金投入,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石材有限公司的铝钙塑系列产品因缺乏足够的资金,一直难以进行批量开发和生产。目前这些企业效益均不景气,筹资技改难度大。
(三)现有生产方式持续的后果:生态破坏
元阳县人口密度每平公里162人,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增产增收仅有30%靠科技,主要靠增加资源投入,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使大片森林被毁、植被被破坏。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6%,耕地流失占总流失面积的31%,占总耕地面积的86%。另外无计划的矿、石、沙开采,破坏了岩面结构的稳定性,常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损失一年比一年严重。这种状况如不及时遏制,不仅元阳县赖以发展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危及元阳的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三、提高元阳县生产方式的几点思考:
目前元阳存在的制约因素,既有元阳的特殊性,也带有一般和普遍性;有的是元阳局部可以解决,有的则仅靠元阳无法解决、需要国家和社会整体推进才能完成。总起来说,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应的生产方式转变。"
(一)以改革促发展
欠发达地区社会发育迟缓,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低,无法形成有力的市场开发力量,仅靠市场是不行的。就目前影响生产方式的因素来看,如前所述:大众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劳动力素质低下,人才奇缺与浪费并存,人才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基础设施差等,只有通过政府才能解决。只有通过政府的规划、发动、引导、规范等一系列工作,以加强与市场的连接,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在目前必须精简基层政权的机构和人员,提高人员素质,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条件让农民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市场的配置和推动、得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经营增添动力和助力,加快农村企业和居民向中小城市和城镇集中,这条路子符合共同富裕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有利于发展,又有利于稳定,是广大农村实现城镇化较为理想的选择。
(二)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相结合
以青刀豆为主的出口创汇农业让元阳初尝了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相结合的甜头,也由此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较快发展,就既要有效开发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又必须根本改变对当地资源的高度依赖状况,只有开放才能搞活,才能逐步变资源导向型经济为市场导向型,实现经济发展。今天,各地都在为吸收资金、技术、人才创造各种条件。元阳现有的经济文化状况大大影响了它的吸引力,反过来又会加大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元阳落后就在于缺乏人才、缺乏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和缺乏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挖掘本地现有的科技、人才、资金潜力结合,着力培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计划地调整政策和资金支持,培育拳头产品,搞出特色,内引外联,做大区域经济这篇文章。
(三)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
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依托优势资源,加大技术投入,拉长产业链;逐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技术和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运用先进的管理办法,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巩固和提高以糖、茶、木薯、香蕉为主的林果业,以青刀豆为主的出口创汇农业,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以黄金为主的矿产业,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获得较好的效益,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走高起点、开发型、集约化和专业分工协作的路子,以上规模、上档次、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培育名品、精品,实现向加工成品型农业转化。努力将印楝、栀子、棕榈、旅游服务业培育成为支柱、优势产业,并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改变人们观念、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元阳特色产业。
(四)重视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才、技术就等于拥有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培育和引进人才,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成为实施市场导向型战略以至后发优势能否成功的关键。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普遍提高元阳现有人力资源的培养、使用和挖掘上,有计划地调整政策和资金支持,把重点放在发展教育、科技上。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慢变量",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一场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乡村教育运动,否则农村就没有进行和适应规模经营的条件,当前特征的技术体系就无法介入,农村产业难以持续提高,城市化进程难以良性推进。这一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变成自觉行动。这是缩小差距、实现超常发展的重要转折。
总之,元阳的发展既不能继续过去的老路,又要从实际出发,必须依托科技,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开发、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责任编辑:杨荣华〕
收稿日期:2002-03-15
作者简介:杨庆毓(1967-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