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常常成为中小学生最大的苦恼,学生常常面临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孩子们写作没入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时常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并保持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同时也要教学生留心自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启发以积累作文素材。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并长期坚持,学生一定能解决“写作难”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语文;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文无定法,文亦有法。谈写作方法乃至诀窍的文字有许多,其实根本的方法还是写作人要有心。本文就“留心生活”和“留心大自然”两点讲写作之方法。
说起作文,往往学生头疼,而老师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也正因为这样,才使作文成为“老大难”的局面。是的,改变这种局面,老师责无旁贷。
而学生作文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可能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在其他方面多聪明的孩子,一到作文大都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最终挤牙膏似的,出来的东西干巴巴,自己也不知所云。究其原因,还是孩子们写作没入门。对解决这个问题,我有一些心 得,实践起来还算行之有效,现整理出来,可供同人一用,则为幸事。
一、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处处皆学问。我在说明这个道理时,常说到我的老母亲,一个目不识丁的老人,我常举例她在做人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如何指导我,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爷爷奶奶类似的情况,从而明白生活是一本无字天书,要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了强化学生的这种认识,我设置了每天课前五分钟的定向交流:
头一个星期,我先做示范,拿出我的生活随感本(让学生知道老师总随身带的,以便随时记下一些感悟)。第一次,我这样说:要做一个优秀的人,要努力维持自己的好形象,否则,自己烦恼别人也讨厌。
我是因为什么有这个感悟的呢?是因为以下几种体验总结出来的:穿一双新鞋,开始总是很爱惜,看不得上面有一点脏,如果走一段泥路,会很心疼地小心翼翼地走,但是一不小心弄得很脏了之后,就不在乎了,随便走再不怕脏了;还有,大家新学期的新日记本,每本都是崭新的装帧精美的,看着就让人爱惜而不忍在上面乱写乱画,这是要维持它的美好,但是有的本子最后皱巴巴、脏兮兮的,很难看,为什么呢?再有,黑乎乎满是油垢的厨房、长满杂草的荒地等,最初就是这一看就让人烦恼讨厌的样子吗?
接着,我又讲自己爬山的经历,说明“要领略山顶的无限风光,得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等等。几天后总结说,这是生活告诉我们道理,只要有心,就能从生活中学到很多道理。然后讲从生活中“捡到”的材料,大家惊奇地发现,老师文章里的人和事都是大家共同经历的嘛,自己在写作文时怎么就没想到用呢?在学生得到启发的基础上,我结合实际讲解“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的意思,学生个个大睁着眼睛,微笑颔首,明白了生活中很多自己熟视无睹的事物,在有心人那里却能成就绝妙的作品……接下来就由学生主动上台轮着讲,开始不是很顺利,需要每天之前指导,平时上课也要随机渗透强化,逐渐形成留心生活的习惯,并且针对性布置小作文,选出优秀的习作,树立榜样。一段时间后,“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来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了。
当然,五年级上册第四组围绕“生活的启示”的课文内容也被我恰到好处地穿插其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留心自然,师法自然
大自然千姿百态,奥妙无穷。但如果不留心,司空见惯,身处如此美妙的大自然,和聋子瞎子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开始没有意识到,所以要启发引导,其形式与上面相同。开始学生还是局限于书本所学,交流时照搬诸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类的谚语;“滴水能把石穿透”“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名句,但有了些向大自然学习的意识,也是进步。于是,我又结合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大自然的启发”的学习,并随机渗透我自己的有关感悟。如:对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过程;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感悟经历;对“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体验……都是一事一悟,有感而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渐渐的,学生的交流和习作常常会出现让我惊喜的地方了。留心自然,师法自然,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不仅获得知识,更能获得享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旦擦亮了这双慧眼,能读懂这本无字之书,还愁作文时“无米下锅”吗?人类一切美的东西,不都来源于生活嘛!
不过,要养成随时留心生活,善读无字书的习惯,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特别需要老师有耐心。老师要写下水作文,要让学生感觉老师自己就是一个留心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有兴趣,加上不得不如此做的压力,渐渐就形成习惯,形成习惯就好了!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 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叶绿青.作文评改及评改模式对学生作文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1999(3).
[4] 陶本一.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编辑:张晓婧)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语文;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文无定法,文亦有法。谈写作方法乃至诀窍的文字有许多,其实根本的方法还是写作人要有心。本文就“留心生活”和“留心大自然”两点讲写作之方法。
说起作文,往往学生头疼,而老师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也正因为这样,才使作文成为“老大难”的局面。是的,改变这种局面,老师责无旁贷。
而学生作文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可能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在其他方面多聪明的孩子,一到作文大都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最终挤牙膏似的,出来的东西干巴巴,自己也不知所云。究其原因,还是孩子们写作没入门。对解决这个问题,我有一些心 得,实践起来还算行之有效,现整理出来,可供同人一用,则为幸事。
一、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处处皆学问。我在说明这个道理时,常说到我的老母亲,一个目不识丁的老人,我常举例她在做人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如何指导我,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爷爷奶奶类似的情况,从而明白生活是一本无字天书,要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了强化学生的这种认识,我设置了每天课前五分钟的定向交流:
头一个星期,我先做示范,拿出我的生活随感本(让学生知道老师总随身带的,以便随时记下一些感悟)。第一次,我这样说:要做一个优秀的人,要努力维持自己的好形象,否则,自己烦恼别人也讨厌。
我是因为什么有这个感悟的呢?是因为以下几种体验总结出来的:穿一双新鞋,开始总是很爱惜,看不得上面有一点脏,如果走一段泥路,会很心疼地小心翼翼地走,但是一不小心弄得很脏了之后,就不在乎了,随便走再不怕脏了;还有,大家新学期的新日记本,每本都是崭新的装帧精美的,看着就让人爱惜而不忍在上面乱写乱画,这是要维持它的美好,但是有的本子最后皱巴巴、脏兮兮的,很难看,为什么呢?再有,黑乎乎满是油垢的厨房、长满杂草的荒地等,最初就是这一看就让人烦恼讨厌的样子吗?
接着,我又讲自己爬山的经历,说明“要领略山顶的无限风光,得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等等。几天后总结说,这是生活告诉我们道理,只要有心,就能从生活中学到很多道理。然后讲从生活中“捡到”的材料,大家惊奇地发现,老师文章里的人和事都是大家共同经历的嘛,自己在写作文时怎么就没想到用呢?在学生得到启发的基础上,我结合实际讲解“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的意思,学生个个大睁着眼睛,微笑颔首,明白了生活中很多自己熟视无睹的事物,在有心人那里却能成就绝妙的作品……接下来就由学生主动上台轮着讲,开始不是很顺利,需要每天之前指导,平时上课也要随机渗透强化,逐渐形成留心生活的习惯,并且针对性布置小作文,选出优秀的习作,树立榜样。一段时间后,“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来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了。
当然,五年级上册第四组围绕“生活的启示”的课文内容也被我恰到好处地穿插其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留心自然,师法自然
大自然千姿百态,奥妙无穷。但如果不留心,司空见惯,身处如此美妙的大自然,和聋子瞎子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开始没有意识到,所以要启发引导,其形式与上面相同。开始学生还是局限于书本所学,交流时照搬诸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类的谚语;“滴水能把石穿透”“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名句,但有了些向大自然学习的意识,也是进步。于是,我又结合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大自然的启发”的学习,并随机渗透我自己的有关感悟。如:对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过程;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感悟经历;对“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体验……都是一事一悟,有感而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渐渐的,学生的交流和习作常常会出现让我惊喜的地方了。留心自然,师法自然,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不仅获得知识,更能获得享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旦擦亮了这双慧眼,能读懂这本无字之书,还愁作文时“无米下锅”吗?人类一切美的东西,不都来源于生活嘛!
不过,要养成随时留心生活,善读无字书的习惯,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特别需要老师有耐心。老师要写下水作文,要让学生感觉老师自己就是一个留心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有兴趣,加上不得不如此做的压力,渐渐就形成习惯,形成习惯就好了!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 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叶绿青.作文评改及评改模式对学生作文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1999(3).
[4] 陶本一.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