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营造氛围,主动参与;指导学法,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等教学策略,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但现实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课堂上,教师做主宰,学生作陪衬,教学成人化、模式化,学生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探索知识的意欲。这种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分层教学,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是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既注重学生在同一个班集体中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生的潜在水平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优生、中生、学困生。优生以“启发——探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中生以“启发——探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而学困生则以“低起点、扶着走、多反馈”为主要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出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最终设想的发展方向。按“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学习的梯子,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不断地上新台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实现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营造氛围,主动参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以讲故事来导入新课:“有一次,孙悟空想为难猪八戒,就有意让他来分西瓜,要求西瓜的分给师傅,西瓜的分给沙僧,西瓜的留给自己,而剩下的就给猪八戒。八戒笑笑口,稍微想了想,就把西瓜分好了,而且只是把西瓜切了两刀。大家想一想,孙悟空的要求合理吗?谁会分得多一些?为什么猪八戒只用了两刀就分好呢?”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互相争论起来,纷纷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我告诉大家,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了。这样,学生就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指导学法,自主探究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未来的社会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只有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人,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在教学上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新知。如学习“化简比”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例题(1)15∶10,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化简整数比的方法与分数约分的方法相似,从而总结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接着出示例题(2)∶,(3)0.75∶2,并提出问题:(1)比的前项、后项各是什么数?(2)怎样把它们转化成整数比?(3)可以怎样化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等探究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能力。
四、提供机会,动手操作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起点。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少讲一些,学生活动多设计一些,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探索活动中。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比较、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操作验证。结果:有些学生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三次正好倒满,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也有些学生用圆柱装满水倒入圆锥中,刚好三次倒完,从而得到: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还有些学生把圆柱容器等分成2份、3份、4份、5份……画上标记,再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同样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
五、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给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2500的3倍是多少?”,并通过画线段图来表示和解答;再出示例题,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并抓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个关键句子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从这句话可以知道是把“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占其中的2份;从而知道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可见,合作交流活动让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互相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愉悦的氛围,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与交流,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2001(02).
【关键词】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但现实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课堂上,教师做主宰,学生作陪衬,教学成人化、模式化,学生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探索知识的意欲。这种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分层教学,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是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既注重学生在同一个班集体中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生的潜在水平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优生、中生、学困生。优生以“启发——探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中生以“启发——探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而学困生则以“低起点、扶着走、多反馈”为主要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出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最终设想的发展方向。按“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学习的梯子,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不断地上新台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实现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营造氛围,主动参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以讲故事来导入新课:“有一次,孙悟空想为难猪八戒,就有意让他来分西瓜,要求西瓜的分给师傅,西瓜的分给沙僧,西瓜的留给自己,而剩下的就给猪八戒。八戒笑笑口,稍微想了想,就把西瓜分好了,而且只是把西瓜切了两刀。大家想一想,孙悟空的要求合理吗?谁会分得多一些?为什么猪八戒只用了两刀就分好呢?”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互相争论起来,纷纷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我告诉大家,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了。这样,学生就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指导学法,自主探究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未来的社会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只有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人,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在教学上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新知。如学习“化简比”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例题(1)15∶10,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化简整数比的方法与分数约分的方法相似,从而总结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接着出示例题(2)∶,(3)0.75∶2,并提出问题:(1)比的前项、后项各是什么数?(2)怎样把它们转化成整数比?(3)可以怎样化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等探究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能力。
四、提供机会,动手操作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起点。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少讲一些,学生活动多设计一些,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探索活动中。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比较、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操作验证。结果:有些学生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三次正好倒满,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也有些学生用圆柱装满水倒入圆锥中,刚好三次倒完,从而得到: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还有些学生把圆柱容器等分成2份、3份、4份、5份……画上标记,再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同样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
五、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给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2500的3倍是多少?”,并通过画线段图来表示和解答;再出示例题,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并抓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个关键句子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从这句话可以知道是把“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占其中的2份;从而知道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可见,合作交流活动让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互相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愉悦的氛围,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与交流,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