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渗透辩证法教学在初中教学中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当然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让学生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紧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学要有意义,要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他们心里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教学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发挥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思维习惯
下面针对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思维缺陷(如考虑问题时容易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历史教学中点燃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变得聪明。
一、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中,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 : ( 1) 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2) 为什么 能开辟新航路?( 3) 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在 学生思考回 ( 1)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东方遍答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地是黄金”的诱惑,西方各国急需向海外扩张以获取原料和市场,而从亚洲到欧洲的陆上交通却被奥斯曼帝国所隔断,因此,西方国家迫( 2) 地圆学说的流行,指南针在航海切要求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上的运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 3) 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欧洲居民移民来到美国,促成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残酷的奴隶贸易使黑人从非洲来到美洲,欧洲河北省魏县第二中学崔建春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野蛮屠杀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衰落,亚非拉许多国家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全球联系加强了。这些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与新航路开辟构成了因果关系。这样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联系。
二、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例如,关于科举制度的教学。在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我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有世袭、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等形式,主要可归结为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度,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度和隋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其中科举制度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然后问学生 :“ 为什么对科举制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从科举制度的演变中了解科举制度对个人对社会的不同影响。早期的科举制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但到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因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朱熹注释的“ 四书五经”而作文 ( 史称 “八股文”) ,已成为压抑人性和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钳制中国思想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不同的人对科举制会有不 同的看法, 就是根据科举制在历史演变进程中的不同作用而言的。在这里,我对学生强调了一个 “变”字,以引导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利与弊、对与错可以共存于同一事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例如 ,在对秦始皇评价前,我要求学生看书归纳出秦始皇为巩固 ( 1) 你怎么看待秦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始皇的 “焚书坑儒” ? ( 2 ) 有人说 :秦始皇创建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北筑长城,南凿灵渠,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所以,对 中国的历史发展功不可没。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3 ) 陕西西安的“兵 马俑”举世闻名,你怎么看待秦始皇的这一浩大工程?( 4) 为什么秦王赢政自称“始皇”? 他的目的有没有实现? 为什 么?( 5 )有人说:“ 灭六 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6 ) 综上 所述,你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个人物? 通过 ( 1) 历史发展有其自身对以上系列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懂得:的客观规律,秦始皇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民心所向,也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同时,秦始皇筑长城、建阿房宫、建兵马俑,横征暴敛 ,在当时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因此,秦朝 ( 2 ) 秦始皇“ 焚书坑儒”钳制的灭亡也是秦朝实行暴政的必然结果。思想,摧残了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但秦始皇筑长城,凿灵渠,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国家统一 ,对当时社会发展又产生了积极作用,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由此,我们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不能看到他“ 焚书坑儒”、横征暴敛的一面就说他是个暴君,也不能因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等就说他是个明君。
四、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只有后者才反映了事物的性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抓本质,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历史的本质往往被历史现象所掩盖,所以,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也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历史本质的能力。
五、结语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学,应在于学生在学校知识全部忘记后,留下的那部分东西。”那么在历史教学中留下的应是什么呢? 我以为,历史教学要留下的应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情怀——写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目录辑集之际- 黄安年 - 2008年9月8日
[2]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 上官微 - 2008年7月9日
[3]浅析学导式教学法与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刘学浩 - 2010年11月19日
[4]“推测”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余孟孟 - 2008年10月17日
[5]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李愉均 - 2010年6月24日
[6]用学导式创新构建高校历史教学模式- 刘学浩 - 2009年4月24日
[7]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答叶德利老师- 黄安年 - 2008年8月17日
[8]学导式案例 22--Z4内江市东兴初中 学导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思维习惯
下面针对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思维缺陷(如考虑问题时容易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历史教学中点燃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变得聪明。
一、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中,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 : ( 1) 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2) 为什么 能开辟新航路?( 3) 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在 学生思考回 ( 1)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东方遍答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地是黄金”的诱惑,西方各国急需向海外扩张以获取原料和市场,而从亚洲到欧洲的陆上交通却被奥斯曼帝国所隔断,因此,西方国家迫( 2) 地圆学说的流行,指南针在航海切要求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上的运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 3) 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欧洲居民移民来到美国,促成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残酷的奴隶贸易使黑人从非洲来到美洲,欧洲河北省魏县第二中学崔建春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野蛮屠杀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衰落,亚非拉许多国家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全球联系加强了。这些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与新航路开辟构成了因果关系。这样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联系。
二、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例如,关于科举制度的教学。在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我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有世袭、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等形式,主要可归结为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度,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度和隋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其中科举制度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然后问学生 :“ 为什么对科举制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从科举制度的演变中了解科举制度对个人对社会的不同影响。早期的科举制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但到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因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朱熹注释的“ 四书五经”而作文 ( 史称 “八股文”) ,已成为压抑人性和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钳制中国思想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不同的人对科举制会有不 同的看法, 就是根据科举制在历史演变进程中的不同作用而言的。在这里,我对学生强调了一个 “变”字,以引导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利与弊、对与错可以共存于同一事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例如 ,在对秦始皇评价前,我要求学生看书归纳出秦始皇为巩固 ( 1) 你怎么看待秦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始皇的 “焚书坑儒” ? ( 2 ) 有人说 :秦始皇创建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北筑长城,南凿灵渠,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所以,对 中国的历史发展功不可没。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3 ) 陕西西安的“兵 马俑”举世闻名,你怎么看待秦始皇的这一浩大工程?( 4) 为什么秦王赢政自称“始皇”? 他的目的有没有实现? 为什 么?( 5 )有人说:“ 灭六 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6 ) 综上 所述,你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个人物? 通过 ( 1) 历史发展有其自身对以上系列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懂得:的客观规律,秦始皇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民心所向,也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同时,秦始皇筑长城、建阿房宫、建兵马俑,横征暴敛 ,在当时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因此,秦朝 ( 2 ) 秦始皇“ 焚书坑儒”钳制的灭亡也是秦朝实行暴政的必然结果。思想,摧残了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但秦始皇筑长城,凿灵渠,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国家统一 ,对当时社会发展又产生了积极作用,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由此,我们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不能看到他“ 焚书坑儒”、横征暴敛的一面就说他是个暴君,也不能因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等就说他是个明君。
四、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只有后者才反映了事物的性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抓本质,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历史的本质往往被历史现象所掩盖,所以,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也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历史本质的能力。
五、结语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学,应在于学生在学校知识全部忘记后,留下的那部分东西。”那么在历史教学中留下的应是什么呢? 我以为,历史教学要留下的应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情怀——写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目录辑集之际- 黄安年 - 2008年9月8日
[2]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 上官微 - 2008年7月9日
[3]浅析学导式教学法与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刘学浩 - 2010年11月19日
[4]“推测”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余孟孟 - 2008年10月17日
[5]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李愉均 - 2010年6月24日
[6]用学导式创新构建高校历史教学模式- 刘学浩 - 2009年4月24日
[7]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答叶德利老师- 黄安年 - 2008年8月17日
[8]学导式案例 22--Z4内江市东兴初中 学导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