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屋人救助金盆山红军的故事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eiy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的冬天,江西龙南天气格外寒冷。一天,红岩月屋村几位老人在围屋大门口倚墙晒太阳,忽然见两个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向他们走来。打过招呼后,几位老人热情地领客人进围屋厅厦(祠堂),请他们在长条板凳上落座。原来,客人中有一位是龙南县(今龙南市)委领导,另一位是全南县政府的领导。全南县的那位领导说:“我叫方志奇,现任全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红军在赣南闹革命时任团长。我是第一次到月屋围,此行是代表62位遇难金盆山红军战士,感谢你们月屋人当年对红军的救助之恩……”话音刚落,方志奇向几位月屋老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几位老人听了他的讲述,立马想起了那段和红军在月屋遭遇的往事。大家边交谈,边流下感动的眼泪,心中悲喜交集,悲的是当年红军闹革命太苦了,喜的是后来革命取得了胜利。
  那么,当年62位红军战士是怎么从金盆山来到月屋围的,月屋人当年又是如何救助这些遇难红军的呢?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决定红军撤离赣南闽西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伟大的长征。为了在苏区留下革命火种,让老百姓看到革命的希望,党中央决定留下陈毅、项英等领导红军继续在赣粤边境打游击,以信丰油山为游击队活动的中心。
  红军离开苏区进行长征,许多因反“围剿”负伤的红军无法随行。经过整编,有战斗力的红军和伤病员被组成几个团留下来打游击战。当时方志奇任其中一个团的团长。1935年3月初,他带领有伤病员的红军队伍200余人,从瑞金突围向信丰油山方向转移,一路昼伏夜行,历尽艰辛。因没有军用地图,他们只好边走边打听行走路线,进入安远后,预定到达的目的地是金盆山。
  龙南金盆山位于龙南与信丰、全南交界处,面积近万顷,最高山峰海拔近千米。这里层峦叠嶂,林木幽深,沟壑纵横,山腰间有一座寺庙,香火缭绕。
  方团长带着队伍到达龙南金盆山,红军战士个个疲惫不堪。但方团长觉得这里是一个隐蔽休整的好地方,暗自高兴。来到寺庙后,他才知道自己犯了线路错误。原来,赣南有两座金盆山,龙南和信丰各有一座,两山相距60里。方团长原本要去的是信丰金盆山,结果阴错阳差地误入了山名相同的龙南金盆山,不但多走了60里冤枉路,而且遭到龙南县的民团在花瓶丘的堵截,后面还有国民党军队的追赶,进入了敌人后追前堵的包围圈。
  方团长带领的这支红军队伍,在赣南多县穿越,被国民党余汉谋部队侦察发现。此时余汉谋刚被蒋介石训斥其拦截红军不力,当获知几百名红军到了龙南金盆山的情报时,喜出望外,认为将功补过的机会来了,立刻调遣千余人,前往龙南金盆山围剿红军。
  1935年3月17日至18日,一场恶战在龙南金盆山打响了。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是红军毫不畏惧,个个奋勇抵抗,打完了子弹,就同敌人进行肉搏战,手无寸铁的伤病员也拼尽全力搬起石头向敌人砸去。战斗打得天昏地暗,近200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金盆山。
  在金盆山战斗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方团长率领部队拼命突围,但敌军穷追不舍。在花瓶丘,62名红军被抓,被押送到月屋围关押。这些红军到达月屋围时,蓬头垢面,衣服破烂,满身伤痕累累,其中有的还是乳臭未干的十几岁的孩子。月屋人看到这些红军,心痛得直掉眼泪。
  红军被关押在月屋围的4天时间里,敌人白天把他们拉到围屋大门口严刑拷打,木棍打断了一根又一根,他们被打得血肉模糊。在敌人的酷刑下,红军表现得非常坚强,没有一人泄露军事秘密、指认红军干部。在场围观的月屋人,目睹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如此折磨摧残,内心承受着极其痛苦的煎熬。
  此时,月屋有人觉得红军遭受苦难,光有同情心不行,必须想办法进行救助。五六个有同样想法的人秘密聚集在一起,决定冒险给红军送食物。趁着夜色,大家分头行动,把一包包番薯、芋头、米粿、饭团等从窗户塞给红军充饥。打猎懂草药的月升庆、月上进和土郎中月上兰把捣烂的草药送给红军疗伤。见过世面的月上兴找到敌军长官说,这样众目睽睽之下对红军施暴,月屋围成了不祥之地,请求他们棍棒下面留情。
  方团长带领红军从金盆山突围后,没有在花瓶丘被抓,自然也没有被关押在月屋围。最后,他又是如何脱險的呢?方团长到月屋围拜谢月屋父老乡亲,才揭开了这不为人知的秘密。
  原来,方团长在金盆山战斗率部突围过程中,不慎跌落至深沟,身体受伤,昏迷过去,一天后苏醒过来,仅靠喝山泉、吃野果活了下来。他在茫茫林海中寻找出山路径,进入全南龙下境内,巧遇一名砍柴人,便称自己是逃难的讨饭人,路上跌伤,这位善良的砍柴人把他带出了大山。方团长从此十多年隐姓埋名,在全南到处流浪,靠打长工度日。
  1949年8月20日,全南县获得解放。方团长盼望革命胜利的一天终于到来了,他高兴地到县委报告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经历。经县委层层上报审核,他的身份和经历得到上级确认,上级还安排他在全南县人民政府担任副县长。
  尽管公务繁忙,方志奇始终心系当年金盆山战斗突围红军战友的安危。经多方打听,他才知道那些红军被抓关押在月屋围,得到月屋人的冒险救助。全南到龙南很近,仅80里之遥。他决定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抽空去一趟月屋,代表62位遇难红军战友,当面感谢月屋的父老乡亲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红军的恩情。这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责编/江南
其他文献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7月12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已同中国国药集团和科兴公司分别签署了预购协议,这意味着国药疫苗和科兴疫苗进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疫苗库,并可从7月开始向COVAX供应疫苗以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冠疫情防控。  COVAX由世界衛生组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主导。新闻公报介绍,考虑到这两种疫苗已经进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可以立即向COVAX各参与方供货。根据协议
期刊
人到了60岁就算进入老年了。这几年来,我接触了不少老年人,看到他们聚集在一起,互相倾诉各自的难处,感觉已经不再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而是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有的老年人在儿女家帮着带小孩子,特别是一些外地的,基本都和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女,或者女儿女婿、外孙子外孙女住在一套房子里,有可能这房子还是租的。每天,他们推着童车,童车上挂着奶瓶、水杯等各种用品,在小区里转悠,快到中午时,买菜做饭,陪孩
期刊
张新城,1925年出生,河南睢县人,1944年6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随军来到景德镇,经组织决定他留下转到地方工作,1984年从景德镇市环保局离休。  张新城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奉行“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准则;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工作、生活中把助人为乐、解人之困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他不论是在岗还是离休,几十年来,先后数十次为灾区同胞、贫困学生、孤寡老
期刊
在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有一对年过花甲的夫妻,丈夫叫涂湘仁,他与妻子陆丽庆为了照料耄耋之年的双亲,无怨无悔地坚守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  涂湘仁,南昌县人,退休前在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妻子陆丽庆,浙江省永康市人,与丈夫在一个单位工作。2013年,涂湘仁还没有退休时,岳父身患脑梗,瘫痪在床;岳母身患脑萎缩,也瘫痪在床。为了岳父母的身体尽快康复,涂湘仁夫妇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来
期刊
记忆里的时光总是美好的,青春的脚步就像不经意撕去的日历,偶然翻阅,那年少时的往事在模糊的空间里重新绽放在我的面前。  1975年,我初中毕业。那年“双抢”时节,大队抽我去办《双抢战报》,我欣然答应了。那天风和日丽,我吃过早餐,梳了梳头发,换了衣服,徒步来到大队。大队的朱会计分管《双抢战报》的编发工作。他对我说:“小龚,大队‘两委’商量,决定抽你来办《双抢战报》,这是对你的信任啊!你要好好珍惜,要很
期刊
1976年,正赶上江西省永修县柘林水库修建分洪道工程,全省各地都派人参加了工程建设。1975年,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劳动之余,我还负责撰写宣传全排劳动情况的稿件。因为出稿量多质好,不久我就被调至县大队部政保组,主编每三天出一期的《工地战报》。我一天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采访、写稿、刻钢板、油印,再将印好的报纸分发到南昌县在柘林水库附坝工程参与劳动的各个乡镇的人手中。那段艰苦岁月的
期刊
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两次奔赴5个省将16位烈士母亲认作自己的母亲。23年间,每一位母亲都是他的牵挂。不管多忙,他都要抽出时间,不管距离有多远,他都要亲力亲为,去看望“妈妈”们,他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义举,践行了“烈士为国尽忠,我替烈士尽孝”的诺言。2018年,他又将健在的13位“母亲”接到天津,予以集中照顾。  先后认下16位烈士母亲  时间追溯至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祖
期刊
江西省永丰县龙岗畲族乡坑头村周家小组的王富英,不但孝敬自家的公公婆婆,而且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时常患病的邻居老人张文秀。不是一家人,对张文秀却比一家人还亲。王富英的事迹感动了身边无数人,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张文秀今年78岁,30岁时就失去了丈夫。那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张文秀便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担。由于劳累过度,她年轻时就得了胃出血,如今年纪大了,病情越发严重,时不时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张文秀的两个儿子
期刊
小贺是我再婚之妻的儿子,自我与他母亲再婚起,我与他相处20年了。他读中学时,原本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又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然而,由于父母离异,加之他母亲下岗,在家庭经济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正在读高二的他选择了辍学。老师替他感到惋惜,他母亲更是痛苦不已,但他毫无怨言,安慰他母亲说:“妈妈,你在家里做点小生意,也只能勉强负担姐姐上大学,我不去上学,没有意見。”为了减轻他母亲的经济负担,小贺四处打
期刊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矗立在英雄城的八一广场  九个铜胎鎏金大字  在八月的阳光下  炫耀着历史的辉煌  诉说着南昌的荣光  塔顶的那杆汉阳造步枪  就像人民军队的钢铁战士  屹立在祖国的土地上  守卫着共和国的和平与安详  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军旗  在蓝天下随风飘扬  血与火锻造的八一军徽  是人民军队勇敢的象征  栩栩如生的浮雕,战火纷飞  革命军人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