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体现,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面镜子。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画艺术在新的时代中具有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形式。文章国画发展的历史角度,分别阐述了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基于此,阐述了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对国画材料和国画笔墨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 中国画 笔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96-02
一、引言
从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上看,中国画的笔墨并非仅仅是一种工具问题,而是恰恰体现着一种文化的蕴涵,上升到了一种文化问题。随着国门的大开,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传统笔墨形式的中国画正慢慢被世人所重新认识。由于中国画发展渊源与底蕴深厚,同时社会的发展又进入了多元化,使中国画家的生存方式,艺术观念、创作态度也因此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这些因素让当今的艺术家们举步为艰,徘徊不已。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民族绘画,一切艺术上所谓的“感觉”实际上是每一个特定时代与条件上的人对认识对象所做出的文化判断。
二、民族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画的产生更是有其社会与历史的原因,这决非盲目涂鸦,而是在审美活动中自觉有意识的产生。那刚柔相济的线条,那概括而简练的笔意与黑白相间、疏密有序的墨法正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体现。中国人独特的认识文化的观点,使他们在对待中国画时,没有仅仅把均衡、比例、稳定、对称等量的东西当作品评作品的标准,而是的把绘画寄予了“情”“韵”“气”等具有生命的名词,形成了中国画所固有的文化精神。
从遗留下来的原始美术作品来看,多集中在陶器上,这些陶器的纹样多以自然万物中变形的图案为主,概括来说,以点、面结构组成的基本纹样的再排列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几何纹饰,如云曲纹、云雷纹、鸟纹、虫纹、鱼纹以及商代青铜器上的变形图案,从这些图案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人类对于运动部分的描绘,可见中国绘画在造型上偏重于理念含义,其中更多的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的含义。
三、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画的冲击与影响
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催化了近代中国艺术的蜕变,18世纪西方传教士把西洋画传播进来。在流行江南的风俗画等已经明显看出西洋画明暗、透视法的影响,在当时“西洋画”改良“中国画”成为了时髦的选择,以此自前朝以来“借洋兴中”的改革思潮由物质层面进入思想文化层面的深入表现,在这期间西方绘画模式的教学体系蜂拥而起,把中国画发展的出路纳入了透视与造型的基础上。
中国的文化不但在本土,就是在世界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是这种特殊性,使我们自己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固式,使中国这个大国在世界的面前变得闭关守旧。随着西方文化经济的涌入,这种矛盾变得日趋明显,在另类文化冲击下,国人的视野变得模糊变得黯然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社会进入了全球一体化,西方文化的冲击更加明显。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物质一起充塞了我们的头脑。中国画正是在这种思想、这种环境下艰难的行走的,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一是对艺术的理解成熟的早,在魏晋时期以进入了很高层次。二是知识分子及早的参与绘画,以至文人画成为画坛主导。这就决定中国画发展的独特道路,即神一逸一禅,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这就使中国画在这种颠峰中举步为艰,使许多画家们因无为而放弃了这种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而另觅新路,举起了西方艺术变化的大旗。近几年那种被放大了的西方现代主义确实对中国画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关系上,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了解与认知,要远远不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西方人在对待中国画的认识上只能从造型、结构、色彩等西画特征的方面入手,其结果势必消灭或减弱中国画的民族特色。这是在新时期中国画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四、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对国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观念与认识不断受着新时期的观念与认识所冲击,中、西文化的形成中受着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艺术领域这种冲击要更为明显,对于传统是否继承与摒弃是当代许多人士争论的焦点,就中国画而言,中国画的水墨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艺术观有着天然的联系。
1、在国画材料方面的影响
中国画材料从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用什么画,二类是画在什么上,中国画材料主要以墨、宣纸为系统,两千年没有太大变化,一直以来中国画都是利用这两个工具来完成的,这与当今社会物质多样的趋向产生了矛盾。
工具的选择是中国文化的本现,具有着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画不管风格多么的不同,形式多么多样,都离不开这三样工具。画家通过墨色在生、熟的不同纸张上产生的效果,来反映出自己的心境。这种程式化是中国画语言形成的基础之一。
但西洋画的介入,使中国画在材料上显得捉襟见肘,这就使许多人把材料当作了改革中国画的一种途径,由于西洋画一直以来把描绘事物的质地、造型当作根本,所以也特别注重对于色彩的研究,不同质地的染料都成为他们反映事物的工具,比如油彩、蛋彩、水彩、丙稀、色粉等染料的性能不同。所以对使用的工具来说,也不尽相同,比如麻布、素描纸、水彩纸、木版等往往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近年来,随着行为艺术、实验艺术的相继出现,对于材料的选择领域更为宽广,日常生活物品到人类器官,都成为艺术家表现思想的工具,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许多从事中国画的画家们也试图从工具入手,来全面改造中国画,在他们看来中国画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就归结为中国画的工具上,所以打起了革“毛笔”、革“宣纸”的旗号,把不同的材质效果强加到中国画身上,并自立门户称起为什么“墨彩中国画”、“行为中国画”,这使本来就处于泥泞中的中国画,变的满目沧桑,这场变革并没有使中西绘画达到融合,而是把西方的材料强加在我们自己的绘画上,中国画的内涵精神与文化精髓随着材质的更替而消弱。
工具的选用是中华民族“静观”、“无限”、“至高”、“至善”、“至美”的体现,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即为“笔力灵动晕墨,力声笔端,墨浸纸背”通过这一简单但又相辅相成的手段,来创造一种美感,这“笔、墨、纸、砚”不仅仅是工具问题,而恰恰上升到了一个文化问题。所以简单的工具替换,不仅仅是对中国画的一种粗俗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否定。
2、在国画笔墨方面的影响
自形成以来被喻为中国画的静脉所在,是品评中国画好坏的标准,但由于西方艺术观念形式的涌入,使中国画的地位受到了冲击,“有无笔墨”的观点变成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笔墨”的有无不仅仅关系到中国画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且上升到了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笔墨观的问题成为了新时期中国画传统与现代艺术观念论争的焦点。这也是中国画发展所面临的第二个困境。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了艺术文化的发展,中国画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自然离不开这个基础,干百年来一直把笔墨奉为中国画的经脉所至。
在中国画中,笔墨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我乎也”笔墨所具有的这种抒情与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其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直反映,唤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倾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笔墨明显的具有了画家的个性特征,从而达到了抒情、畅想、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等。
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笔墨观是世界艺术文化中所独有的。这与西方绘画中重视形式,重视色彩,结构以及质感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绘画也有固有的材料工具,但这种工具并非需要作者具有功力,而只是借着这种工具的功力沾上色彩,画到画布上以表达作者的想法,这与中国画讲究笔墨工具的功力是截然不同的,它不需要具有力透纸背的笔力,更不需要一波三折的用笔变化,所以笔墨观就成为了中西艺术的差异之一,也自然成为传统民族文
化与现代西方文化之争的焦点之一。
五、结束语
中、西文化的形成中受着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的文化讲究的就是那种静观与涵养,这种品性直接影响着自身文化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国画就是在这种精神倡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比如形式语言、色彩构成以及立意等所有涉及到中国画的因素上。面对当代现实中传统观念技法不能充分表达人们生活感受的极端下,保持传统水墨精神的基础上,以传统写意语言为构造,适当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段,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及当代人文情趣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尤汪洋.中国画技法全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石冷.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西方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 中国画 笔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96-02
一、引言
从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上看,中国画的笔墨并非仅仅是一种工具问题,而是恰恰体现着一种文化的蕴涵,上升到了一种文化问题。随着国门的大开,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传统笔墨形式的中国画正慢慢被世人所重新认识。由于中国画发展渊源与底蕴深厚,同时社会的发展又进入了多元化,使中国画家的生存方式,艺术观念、创作态度也因此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这些因素让当今的艺术家们举步为艰,徘徊不已。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民族绘画,一切艺术上所谓的“感觉”实际上是每一个特定时代与条件上的人对认识对象所做出的文化判断。
二、民族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画的产生更是有其社会与历史的原因,这决非盲目涂鸦,而是在审美活动中自觉有意识的产生。那刚柔相济的线条,那概括而简练的笔意与黑白相间、疏密有序的墨法正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体现。中国人独特的认识文化的观点,使他们在对待中国画时,没有仅仅把均衡、比例、稳定、对称等量的东西当作品评作品的标准,而是的把绘画寄予了“情”“韵”“气”等具有生命的名词,形成了中国画所固有的文化精神。
从遗留下来的原始美术作品来看,多集中在陶器上,这些陶器的纹样多以自然万物中变形的图案为主,概括来说,以点、面结构组成的基本纹样的再排列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几何纹饰,如云曲纹、云雷纹、鸟纹、虫纹、鱼纹以及商代青铜器上的变形图案,从这些图案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人类对于运动部分的描绘,可见中国绘画在造型上偏重于理念含义,其中更多的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的含义。
三、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画的冲击与影响
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催化了近代中国艺术的蜕变,18世纪西方传教士把西洋画传播进来。在流行江南的风俗画等已经明显看出西洋画明暗、透视法的影响,在当时“西洋画”改良“中国画”成为了时髦的选择,以此自前朝以来“借洋兴中”的改革思潮由物质层面进入思想文化层面的深入表现,在这期间西方绘画模式的教学体系蜂拥而起,把中国画发展的出路纳入了透视与造型的基础上。
中国的文化不但在本土,就是在世界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是这种特殊性,使我们自己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固式,使中国这个大国在世界的面前变得闭关守旧。随着西方文化经济的涌入,这种矛盾变得日趋明显,在另类文化冲击下,国人的视野变得模糊变得黯然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社会进入了全球一体化,西方文化的冲击更加明显。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物质一起充塞了我们的头脑。中国画正是在这种思想、这种环境下艰难的行走的,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一是对艺术的理解成熟的早,在魏晋时期以进入了很高层次。二是知识分子及早的参与绘画,以至文人画成为画坛主导。这就决定中国画发展的独特道路,即神一逸一禅,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这就使中国画在这种颠峰中举步为艰,使许多画家们因无为而放弃了这种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而另觅新路,举起了西方艺术变化的大旗。近几年那种被放大了的西方现代主义确实对中国画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关系上,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了解与认知,要远远不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西方人在对待中国画的认识上只能从造型、结构、色彩等西画特征的方面入手,其结果势必消灭或减弱中国画的民族特色。这是在新时期中国画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四、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对国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观念与认识不断受着新时期的观念与认识所冲击,中、西文化的形成中受着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艺术领域这种冲击要更为明显,对于传统是否继承与摒弃是当代许多人士争论的焦点,就中国画而言,中国画的水墨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艺术观有着天然的联系。
1、在国画材料方面的影响
中国画材料从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用什么画,二类是画在什么上,中国画材料主要以墨、宣纸为系统,两千年没有太大变化,一直以来中国画都是利用这两个工具来完成的,这与当今社会物质多样的趋向产生了矛盾。
工具的选择是中国文化的本现,具有着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画不管风格多么的不同,形式多么多样,都离不开这三样工具。画家通过墨色在生、熟的不同纸张上产生的效果,来反映出自己的心境。这种程式化是中国画语言形成的基础之一。
但西洋画的介入,使中国画在材料上显得捉襟见肘,这就使许多人把材料当作了改革中国画的一种途径,由于西洋画一直以来把描绘事物的质地、造型当作根本,所以也特别注重对于色彩的研究,不同质地的染料都成为他们反映事物的工具,比如油彩、蛋彩、水彩、丙稀、色粉等染料的性能不同。所以对使用的工具来说,也不尽相同,比如麻布、素描纸、水彩纸、木版等往往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近年来,随着行为艺术、实验艺术的相继出现,对于材料的选择领域更为宽广,日常生活物品到人类器官,都成为艺术家表现思想的工具,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许多从事中国画的画家们也试图从工具入手,来全面改造中国画,在他们看来中国画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就归结为中国画的工具上,所以打起了革“毛笔”、革“宣纸”的旗号,把不同的材质效果强加到中国画身上,并自立门户称起为什么“墨彩中国画”、“行为中国画”,这使本来就处于泥泞中的中国画,变的满目沧桑,这场变革并没有使中西绘画达到融合,而是把西方的材料强加在我们自己的绘画上,中国画的内涵精神与文化精髓随着材质的更替而消弱。
工具的选用是中华民族“静观”、“无限”、“至高”、“至善”、“至美”的体现,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即为“笔力灵动晕墨,力声笔端,墨浸纸背”通过这一简单但又相辅相成的手段,来创造一种美感,这“笔、墨、纸、砚”不仅仅是工具问题,而恰恰上升到了一个文化问题。所以简单的工具替换,不仅仅是对中国画的一种粗俗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否定。
2、在国画笔墨方面的影响
自形成以来被喻为中国画的静脉所在,是品评中国画好坏的标准,但由于西方艺术观念形式的涌入,使中国画的地位受到了冲击,“有无笔墨”的观点变成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笔墨”的有无不仅仅关系到中国画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且上升到了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笔墨观的问题成为了新时期中国画传统与现代艺术观念论争的焦点。这也是中国画发展所面临的第二个困境。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了艺术文化的发展,中国画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自然离不开这个基础,干百年来一直把笔墨奉为中国画的经脉所至。
在中国画中,笔墨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我乎也”笔墨所具有的这种抒情与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其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直反映,唤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倾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笔墨明显的具有了画家的个性特征,从而达到了抒情、畅想、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等。
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笔墨观是世界艺术文化中所独有的。这与西方绘画中重视形式,重视色彩,结构以及质感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绘画也有固有的材料工具,但这种工具并非需要作者具有功力,而只是借着这种工具的功力沾上色彩,画到画布上以表达作者的想法,这与中国画讲究笔墨工具的功力是截然不同的,它不需要具有力透纸背的笔力,更不需要一波三折的用笔变化,所以笔墨观就成为了中西艺术的差异之一,也自然成为传统民族文
化与现代西方文化之争的焦点之一。
五、结束语
中、西文化的形成中受着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的文化讲究的就是那种静观与涵养,这种品性直接影响着自身文化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国画就是在这种精神倡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比如形式语言、色彩构成以及立意等所有涉及到中国画的因素上。面对当代现实中传统观念技法不能充分表达人们生活感受的极端下,保持传统水墨精神的基础上,以传统写意语言为构造,适当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段,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及当代人文情趣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尤汪洋.中国画技法全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石冷.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