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端扩大,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不端增加。面对就业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研究生往往表现出种种不良的心态,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分析研究生在就业压力下产生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研究生就业心理健康的辅导,是维护研究生群体根本利益,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
1.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的不端增长
2000年至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平均每年以23.42%的速度增长,2006年至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每年也保持在6%左右。[1]在2010年共有140万考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2009年增加了13%,而录取名额为46.5万个,录取率为33%。这也是2001年以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2001年全国只有46万考生报考。2012年报考人数更是达到165.6万人,比2011年增加14.5万人。2013年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了180万人,考研报名人数连续9年超过百万。
2.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失衡
在历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学术型的专业,其中经济管理、法学、计算机等专业仍是受学生青睐的热门专业。在考虑到今后就业形势下,一些冷门专业报考的人甚少,甚至无人问津。而在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的报考与招生上也出现了不平衡。在教育部2009年11月10日发出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我国每年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仅占10%。近年来,国家虽逐步增加的专业学位的招生比例,仍有相当多的考生不愿意报考专业学位,他们还是倾向于学术型学位。
3.研究生就业观念的狭窄
许多研究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区域经济差异使得研究生就业的问题被无形放大,无论从报考学校还是毕业流向看,研究生都更倾向于发达地区,而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则出现了学生招不满,毕业生不愿留的现象。
从研究生主观要求上看,一些研究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渴盼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较好的大型私有企业等工作。在这些大企业中,他们不愿到基层工作,而是想从事一些宏观管理工作。据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东、中部地区的达到82.14%,西部地区仅占17.86%,渴望在信息产业和科研工作的学生占27.44%,想在合资企业或外企工作的占26.41%,想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占23%,想从事销售行业的仅占5.25%。[2]正因如此,相当一部分研究生非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不进,参加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成为“考试专家”,即使有好的就业机会也不要,白白错过就业良机。
二、就业难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就业难可能导致严重的负面情绪
就业压力大催生了研究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到研究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在选择考研时,或是为了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或是对本科就业的暂时逃避,他们在就业时的期望值就更高。同时,研究生是具有高学历,受过科研训练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逐渐取代了大学生成为父母和亲朋好友眼中的天之骄子,父母和亲朋好友对他们期望自然就较高,这使一些研究生在选择工作时过于关注工作的起点,一旦现实和理想出现较大差距,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
同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方面人才的重任,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工程。研究生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研究型人才,学习不仅仅是要学知识,也要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社会的称赞是照在研究生头上的光环,他们在这个耀眼的光环下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些社会责任的实现是以顺利就业为基础的,社会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也造成了研究生在择业时对工作性质和工作岗位的过度关注,一旦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他们就会表现出沮丧、抱怨等情绪。
2.就业难可能诱发强迫症状
研究生在毕业时,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以外,还要找到一份令自己和家人比较满意的工作。有的研究生从一入学,就忙着考各种证书,使“考证热”成为当下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考证成为了研究生阶段的主题和中心,从而侵占了对专业的学习和思考,妨碍研究能力的提升,加剧高等教育愈益浓烈的功利化取向,进而加剧了在毕业时找工作的难度,浪费了教育资源。[3]临近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抓住各种考试机会,连续报考各级公务员、赶场考试,参加各种招聘会,天南地北的“跑工作”,成为“考试霸王”、“面试霸王”。
三、就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输导方式
1.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
由于在报考时各自的目的不同,在他们入学后存在各种各样的心态。有的认为和上大学时没有区别,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有的认为已考入研究生,拥有一种优越感,认为生活从此有了保障;有的是对本科就业压力的暂时逃避,在入学后参与众多的社会时间,做多分兼职,无心学术,白白浪费学习时间。他们没有正确评估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职业发展没有明确规划。因此,在研究生入学时,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评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帮助他们迅速找准方向,制定职业规划,鼓励他们向着目标努力,明确研究生阶段的任务。
2.建立研究生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是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减轻研究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排解心中的消极感,有效地适应客观环境。因此,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能有效地干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在很多高校没有针对研究生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研究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研究生正确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3.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加强就业指导
面对择业,研究生既要正确进行自我评估,也要对客观现实有正确的认识,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导致事业的成功。因此,充分引导研究生正确地自我认识,包括特长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去求职,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及时地面对研究生发布各种就业信息,帮助研究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就业政策,引导研究生调整好就业预期。
4.发挥导师、朋辈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导师,不仅要在学业上给学生以指导,也要在生活中关心爱护他们。在新的形势下,对导师的要求不能只局限于学术上。导师也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对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培养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增强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提高导师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使导师自觉地将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指导职责中,拓宽导师对研究生关心、指导的范围。
同时,要发挥朋辈的心理咨询作用。朋辈辅导是指年龄相当、有类似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学生自愿参与,由心理咨询专业或教师指导,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4](P2)朋辈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帮助研究生解决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同时,可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鲁阳、岳媛媛.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对培养方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年第18期.
[2] 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年第18期.
[3] 王帅.就业取向下研究生“考证热”的一种质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第4期.
[4] 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一、当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
1.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的不端增长
2000年至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平均每年以23.42%的速度增长,2006年至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每年也保持在6%左右。[1]在2010年共有140万考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2009年增加了13%,而录取名额为46.5万个,录取率为33%。这也是2001年以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2001年全国只有46万考生报考。2012年报考人数更是达到165.6万人,比2011年增加14.5万人。2013年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了180万人,考研报名人数连续9年超过百万。
2.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失衡
在历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学术型的专业,其中经济管理、法学、计算机等专业仍是受学生青睐的热门专业。在考虑到今后就业形势下,一些冷门专业报考的人甚少,甚至无人问津。而在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的报考与招生上也出现了不平衡。在教育部2009年11月10日发出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我国每年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仅占10%。近年来,国家虽逐步增加的专业学位的招生比例,仍有相当多的考生不愿意报考专业学位,他们还是倾向于学术型学位。
3.研究生就业观念的狭窄
许多研究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区域经济差异使得研究生就业的问题被无形放大,无论从报考学校还是毕业流向看,研究生都更倾向于发达地区,而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则出现了学生招不满,毕业生不愿留的现象。
从研究生主观要求上看,一些研究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渴盼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较好的大型私有企业等工作。在这些大企业中,他们不愿到基层工作,而是想从事一些宏观管理工作。据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东、中部地区的达到82.14%,西部地区仅占17.86%,渴望在信息产业和科研工作的学生占27.44%,想在合资企业或外企工作的占26.41%,想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占23%,想从事销售行业的仅占5.25%。[2]正因如此,相当一部分研究生非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不进,参加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成为“考试专家”,即使有好的就业机会也不要,白白错过就业良机。
二、就业难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就业难可能导致严重的负面情绪
就业压力大催生了研究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到研究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在选择考研时,或是为了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或是对本科就业的暂时逃避,他们在就业时的期望值就更高。同时,研究生是具有高学历,受过科研训练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逐渐取代了大学生成为父母和亲朋好友眼中的天之骄子,父母和亲朋好友对他们期望自然就较高,这使一些研究生在选择工作时过于关注工作的起点,一旦现实和理想出现较大差距,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
同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方面人才的重任,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工程。研究生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研究型人才,学习不仅仅是要学知识,也要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社会的称赞是照在研究生头上的光环,他们在这个耀眼的光环下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些社会责任的实现是以顺利就业为基础的,社会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也造成了研究生在择业时对工作性质和工作岗位的过度关注,一旦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他们就会表现出沮丧、抱怨等情绪。
2.就业难可能诱发强迫症状
研究生在毕业时,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以外,还要找到一份令自己和家人比较满意的工作。有的研究生从一入学,就忙着考各种证书,使“考证热”成为当下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考证成为了研究生阶段的主题和中心,从而侵占了对专业的学习和思考,妨碍研究能力的提升,加剧高等教育愈益浓烈的功利化取向,进而加剧了在毕业时找工作的难度,浪费了教育资源。[3]临近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抓住各种考试机会,连续报考各级公务员、赶场考试,参加各种招聘会,天南地北的“跑工作”,成为“考试霸王”、“面试霸王”。
三、就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输导方式
1.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
由于在报考时各自的目的不同,在他们入学后存在各种各样的心态。有的认为和上大学时没有区别,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有的认为已考入研究生,拥有一种优越感,认为生活从此有了保障;有的是对本科就业压力的暂时逃避,在入学后参与众多的社会时间,做多分兼职,无心学术,白白浪费学习时间。他们没有正确评估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职业发展没有明确规划。因此,在研究生入学时,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评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帮助他们迅速找准方向,制定职业规划,鼓励他们向着目标努力,明确研究生阶段的任务。
2.建立研究生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是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减轻研究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排解心中的消极感,有效地适应客观环境。因此,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能有效地干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在很多高校没有针对研究生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研究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研究生正确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3.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加强就业指导
面对择业,研究生既要正确进行自我评估,也要对客观现实有正确的认识,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导致事业的成功。因此,充分引导研究生正确地自我认识,包括特长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去求职,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及时地面对研究生发布各种就业信息,帮助研究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就业政策,引导研究生调整好就业预期。
4.发挥导师、朋辈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导师,不仅要在学业上给学生以指导,也要在生活中关心爱护他们。在新的形势下,对导师的要求不能只局限于学术上。导师也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对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培养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增强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提高导师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使导师自觉地将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指导职责中,拓宽导师对研究生关心、指导的范围。
同时,要发挥朋辈的心理咨询作用。朋辈辅导是指年龄相当、有类似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学生自愿参与,由心理咨询专业或教师指导,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4](P2)朋辈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帮助研究生解决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同时,可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鲁阳、岳媛媛.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对培养方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年第18期.
[2] 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年第18期.
[3] 王帅.就业取向下研究生“考证热”的一种质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第4期.
[4] 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