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挑战高考作文

来源 :考试·新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r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么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家】
  我也曾在旧居烧信
  张执浩 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
  家具已经搬清。书房地板的角落里只剩下一堆书信需要处理。一只废弃的瓷盆,一只打火机,一个在斑驳的墙壁上来回晃动的身影……这样的场景总是出现在搬家前夕的最后一幕。我也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时刻,一如达明一派歌中所唱:那个下午我在旧居烧信,只不过,“下午”往往会被我挪到子夜时分。
  在我新居书房的暗阁楼上,有一只小木箱,里面装有上百封我一直没有舍得烧掉的信件。搬家以后,我再也没有打开过它。这些信件逃离了化为灰烬的命运,然后静静地躺进了小木箱里,而那些被折叠起来的文字却没有睡去,它们依然沉浸在过往的时光里,在喜悦与悲伤、希望与失落交织的时光现场里辗转反侧。而在这所有幸存下来的信件中,有一封短笺让我格外珍视,信中只有一行字:“张执浩:你在哪里?”这是作家邓一光当年给我的一封信,由于收信人地址不够详细,由于我默默无闻,这封信从汉口出发,经过二十多天的漫游后才抵达武昌,及至我打开它时,已经是我在见到写信人之后的某天了。也就是从这封信开始,我与老邓有了长达多年的友谊。后来,我把这种友谊转化成了对更年轻的、更默默无闻的文学兄弟的寻找,而这时,书信已经过时,手机短信和网络成了我们相约相聚的主要工具。
  同样是在这间书房里,在书桌左下角还有一只小木箱,里面装有无数的电线、插座、胶带,以及扳手起子等器具,五只被我淘汰的手机混迹其中,蒙灰的显示屏,锈迹点点的按键……我早已不记得曾用哪部手机给谁打过电话,也忘了所有短信的内容,它们之所以还能幸存在我的身边,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它们。
  从漫游的书信到快捷的短信,让一个人在两者之间作出取舍并不容易。
  我在这两只小木箱之间写作,确切地说,我伏在书桌上,用电脑写作,却又时不时地拿起一支笔,在一张烟盒纸板上匆匆写下几个字。这时,有人发来短信,问我晚上可否一聚。我说好。而当我回复了这条信息后,才蓦然想起:为什么我居然没有片刻的犹豫?这才是我们在欢呼的同时却又忧心忡忡的原因。
  精彩点评:这是一篇构思精巧、内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充分体现“形散神聚”的特征。“我也曾在旧居烧信”,文题犹如一美丽多情姑娘的秋波闪动的眼睛,既紧扣所供材料的核心话题,又具有引人入胜的强大诱惑力。作者为何偏偏提及他“烧信”?携带此悬念走进文中,才明白是要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地牵引出“逃离了化为灰烬命运”的作家邓一光当年“寻找”他的一封短笺,寄寓对传统书信“漫游”的苦恼。继而文章宕开笔墨,叙写“手机短信和网络是我们相约相聚的主要工具”,流露出对现代短信的喜爱。然后综述“我在这两只小木箱之间写作”的情景,表达对二者难作取舍的彷徨心情;并以回人短信“居然没有片刻的犹豫”的细节,含蓄点明现代短信的弊端:节奏之快,不容咀嚼。“欢呼的同时却又忧心忡忡”,辩证的眼光十分敏锐,结尾如一扇小窗微启,透出厚重的主旨发人深思。
  全篇既以时间为序呈纵式展开文脉,又以变化为线由分而总构建框架,开合自然,布局严谨。叙事点面结合,正侧兼顾,疏密有致。语言文质两备,以简驭繁、化静为动的炼字功夫臻于炉火纯青。自然而不乏蕴藉,质朴而更兼文雅。(颜文豪)
  【教师】
  当杜少陵遇见余光中
  付敢泽 湖北省胡场第二中学
  2013年春天某日。成都郊外,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碧树林中,黄鹂和悦鸣啭;繁花丛里,蜂蝶翩跹戏舞。风清日丽的草坪上,当年草堂依旧,一派古色古香。两位绝代诗人盛情相约,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聚会其间。那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着一袭青灰长衫者,乃唐时之杜少陵;那面容清癯、精神矍铄,穿一身白净西装者,为当代的余光中。在一阵“杜老”“余公”的寒喧声中,二人相向就坐,含笑促膝晤谈。
  “杜老,湖北曾将您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引来作为高考作文试题,让考生平章变与守,辩析利和弊。敢问您流落剑南之际,吟哦此句,是何感受?”余公开门见山。
  “唉!往事不堪回首啊!”杜老喟然长叹,犹自貌若甚戚,“安史之乱,国破君亡。我亦背井离乡,飘泊西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邮路早被战火残酷割断,那日喜收一封托寄家书,见字如晤亲人,我分明遥望到‘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妻子,真切感受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风景,由是顿生‘家书抵万金’之叹。”
  “是啊,我小时候,父母兄弟也是‘辞家散作九秋蓬’,关山阻隔,难得一聚,亲情的牵挂全凭一纸邮书。每接母亲一信,我都恻然伤情。尔后便咏出‘乡情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为今日学子们所传诵。”余公共鸣强烈,感慨无限。
  杜老久久默然。
  “现在变了。‘雁寄云书,鱼传尺素’成为了永诀,人们不复‘书被催成墨未浓’,也难得‘行人临发又开封’,杜老知否?”余公转过话题。
  “何以生变?愿闻其详。”杜老一脸惊诧。
  “电子信箱、手机短信、可视电话,让人们远隔天涯也如近在咫尺。且看键盘轻轻敲打,信息纷纷输出,飞越万水千山,传达五湖四海,扑入对方眼帘——”余公情不自禁,展开诗情画意的描述,“那是两地分居的情思,那是一心永系的盟誓,那是成功共享的甜蜜,那是患难同担的悲凄……”   “呀呀,真个福音空前,神奇了得!一机在手,谁还‘嗟我怀人,望断天涯路’?”杜老不待余公言毕,抢过话音,赞不绝口。
  “可是,有人指斥它们失去了扑鼻的墨香、熟眼的字迹,太过冷冰,大声疾呼要回归本真,重拾温情。杜老以为然否?”余公眼中掠过一丝怅惘。
  杜老沉吟片刻,继而频频摇头,一番慷慨陈词:“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利弊相参,得失并存。但须权大小,衡主次,乃作取舍。昔者赵人养有一猫,此猫除鼠患而兼偷食鸡。其子动议欲驱逐之。赵人则以利大于弊而未许。而今书信往来,传统方式亲切,现代手段便捷,利弊得失,孰大孰小,岂非一目了然?试使我于浪迹江湖的岁月,常有手机短信相伴,又焉能对一纸家书发‘抵万金’之感!”言罢奋袂而起。
  “杜老见地高明,令我茅塞顿开。”余公深为杜老倾心吐胆而心悦诚服,迅即站起相搀。于是两双极擅拨动世人情思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天生万物岂无常,取舍尤须放眼量。螳臂当车何足恤,人间正道是沧桑。”余公即席口占一绝,杜老颔首相视大笑。
  ——那两尊坚如磐石的身影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镜头里。
  精彩点评:作者似乎怕落窠臼,步人后尘,有意避开常见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的模块,而选择独特的“故事新编”形式来演绎题目,倾心打造,展示创意。
  文章构思新颖,别具一格,巧用荒诞变形的手法,突破时空的制约,置杜少陵和余光中于成都草堂,让他们围绕“家书”促膝晤谈,评论科技利弊,从而反映出这一深刻主旨:对于事物的取舍须权衡利弊得失的大小,变格乃是人间的正常规律。
  全篇以一“变”字为线,呈逐层深入的纵式展开文脉。首先简笔勾勒美好自然环境,闪亮推出两位主要人物,让他们于温馨的气氛中晤谈。然后分三个层次展示对话内容:第一层写传统书信“见字如晤”的亲切感,第二层写现代短信 “天涯咫尺”的快捷性,第三层写现代短信利大于弊,不可舍弃。最后以余公口占一绝绾结,点明主旨。思路明晰,结构严谨,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分析问题,一分为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逻辑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由于所选人物是古今诗坛的两位巨擘,故而行文中明引和暗引了不少相关诗句,显得文采斐然,使人佩服作者积淀之深。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以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当我们直面文题而手足难措的时候,能否从本文得到此另辟蹊径的启示?(颜文豪)
  【学生】
  让翰墨馨香萦绕心间
  熊典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18)班
  我喜欢流连于学校邮局的小方桌旁,在为数不多的信件里翻找属于我的那一份远方思念。一封封形态各异的信封划过我的指尖,仿佛还带有寄信人冬阳般的温暖。寄信时,新粘好的信封轻轻塞进邮筒,信撞击邮筒时“咚”的一声脆响,在心间缭绕许久都不能散去。半晌,还让人沉浸于诗一般的欣喜与感动。
  如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写信的人自然也随之清闲了不少。更多的人习惯于一个短信,一封电邮,一份传真……分秒之间对方已经知晓,这是何等的方便啊!然而当我们面对着一成不变的宋体字,面对着节假日收到的复制粘贴的祝福时,我们又可曾怀念过曾经的翰墨馨香?曾经的见字如面,到如今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啊,当时一封家书是怎样的珍贵,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如今,“家书”只是几个按钮的举手之劳,不再被人像当年一样地珍惜了。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里描绘的场景,又叫我们如何想象呢?作者泪眼婆娑,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寥寥数语,让马儿载回魂牵梦绕的家乡。
  这些昨日的诗句是那样厚重,不经意间又把我们的思绪拽回了曾经的感动。于是便有人唾弃科技,认为是科技让我们丧失了这如梦一般的唯美和芬芳。其实,如果我们发觉属于自己的梦幻与诗意被遗忘,被搁置在记忆的一角,应该承担责任的不是科技,而是我们自己。
  核能是被用于发电,还是用于原子弹和战争,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科技本是无罪的,它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社会的机会。就像一块垫脚石,如果被放到了错误的地方,就会成为路人的绊脚石。
  古有蔡伦造纸,把知识的辉光带进每一户人家;今有乔布斯,方便了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们;中有侯德榜制碱,带动世界制碱工业发展;外有爱迪生,点亮了地球每一个角落……
  因此,只要我们的心灵如往时一样澄澈,永远被翰墨馨香萦绕,就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的世界。科技?只不过是蓝天上最美的那朵云彩,让世界的感动与祝福汇集一堂。
  让翰墨馨香萦绕心间吧!到时,科技发展是利还是弊,也就不言而喻了。
  精彩点评:“让翰墨馨香萦绕心间”,文题富于诗情画意,不仅给这篇议论散文佩戴上文采的华冠,具有先声夺人的效应,更亮出它的中心论点,蕴含一股警策力量。
  文章首先由描述“我”于学校邮局收寄传统书信的感受发端,“冬阳般的温暖”和“诗一般的欣喜与感动”,将“翰墨馨香”渲染得浓郁扑鼻。继而叙写现代短信的利弊:虽有“分秒之间对方已经知晓”的方便,但又失去了“见字如面”的本来意义;而且,由于“是几个按钮的举手之劳”,因而“不再被人像当年一样地珍惜”。视角辩证,发掘深邃。然后批驳有人“唾弃科技,认为是科技让我们丧失了这如梦一般的唯美和芬芳”的错误观点,得出“只要我们的心灵如往时一样澄澈,永远被翰墨馨香萦绕,就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的世界”的结论。类比恰切,举例典型。最后点明题目,绾结全文,有如豹尾一击,戛然而止。
  立意深刻,见解独到,避开客观,着眼主观分析科技利弊,实属难能可贵。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佐证观点,可见积累厚实。议论形象,纵横捭阖,将文学色彩涂抹于字里行间,颇具艺术魅力。(颜文豪)
  【阅读启迪】
  厚积薄发 刻意创新
  颜文豪 湖北省仙桃市教科院院长 特级教师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以材料形式命题,具备开放性的同时,也强调思辨性;留给考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所蕴含的思维深度非浅,因此入手容易出彩难。读罢以上三文,感觉它们立意深刻、材料丰富、文采斐然,迸射出创新的绚烂火花夺人眼目。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作文达到如此境界?我想途径固然有多种,但最关键的还是“厚积薄发”。
  荀子《劝学篇》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所以我们平日从生活里、从阅读中尤其须要注重“积累”二字。积累思想,使文章言之具识;积累素材,使文章言之有物,积累技法,使文章言之见巧,积累语言,使文章言之出彩。试想上述三文作者没有这些积累,要想笔下流光溢彩,粲然可观,只能是井底捞月,镜里摘花。
  让我们背起积累的行囊出发!
其他文献
人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繁荣昌盛,是因为地球“母亲”无私奉献,而我们又拿什么回报了地球呢?  一天晚上,一颗在太空自由翱翔的地球同步卫星突然收到一些不明电磁波,那是地球和月亮的深情对话,让人听了不禁泪如雨下。  “月亮老弟,真羡慕你呀!”地球把脸拉得老长,痛苦地望着月亮。“你羡慕我?我一无所有,而且满身是伤,而你有一望无际、蔚蓝如洗的天空,你有洁净幽深、碧波荡漾的海洋,还有五颜六色的鲜花和郁郁葱葱
期刊
《为什么读经典》一书的英文版,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于2012年4月出版  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
期刊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悖谬的今天,人类共同的家园在低吟泣血。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决不是一句空言,要靠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携手低碳,共建绿色家园,需要每个人切实从我做起。  低碳生活不能因为自己“小”而不为。有些人认为,生活中大家都在排碳,茫茫人海,我占的份额实在有限,不会有人因为我排碳多一点而对我另眼相看,况且与那些烟囱里冒着滚滚浓烟的工厂相比,我这一点排碳量几乎可以忽略不算。殊不知,“不积小善,何
期刊
【主持人语】  读者朋友,从本期开始,《作文擂台》栏目拟在继续保持原有编辑风格的前提下,新增“编读互动”环节,以期广大师生进行坦诚的切磋交流,共同提升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充分展示学校风采和学生才华。希望大家喜欢,期盼您的积极参与!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您对本栏目的设置有什么建议,对选手们习作有何评价,均可在《考试》杂志官方微博留言,地址:http://weibo.c
期刊
编者按:  2012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余温仍在。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频现,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较为普遍。高考作文究竟有哪些“恶习”,听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读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教授娓娓道来。  今年北京市没有一篇满分作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写得好的作文很少,“高考体”文风盛行,呈现种种弊端:  赌咒发誓体,就是全文充斥“一定”、“必须”这样的句子
期刊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钱钟书先生在《论快乐》中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又说,“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请以“快乐有多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
期刊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期刊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望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
期刊
【引子】  高考已是尘埃落定,但对于高考的议论远没有结束。近日一份今年法国高考哲学题目在微博上引起热议,"洋高考"再次刺激着大家的神经。  都说中国高考难,放眼世界一看,原来“洋高考”也不简单——考的不是知识,是思想。究竟有不简单,看看它的作文题就知道了。  【文题】  法国  法国统一中学毕业会考2012年试题  文科试题  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  2.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么?  3.解释
期刊
当我数着壁上报时的自鸣钟,  见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  当我凝望着紫罗兰老了春容,  青丝的卷发遍洒着皑皑白雪;  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枝叶尽脱,  它不久前曾荫蔽喘息的牛羊;  夏天的青翠一束一束地就缚,  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  于是我不禁为你的朱颜焦虑:  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  既然美和芳菲都把自己抛弃,  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  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  除了生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