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国内外背景下,创新创业生态良好的城市相继出现独角兽企业涌现的现象。文章基于国内外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探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分析独角兽企业集聚和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而比较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并对优化上海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提出建议,以推动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独角兽企业; 上海; 北京
中国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060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关注并分析独角兽企业的出现、发展、集聚及其背后成因,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独角兽”企业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指的是在私募和公开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榜单中,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入选标准为:在中国注册、具有法人资格、成立十年以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获得过私募投资且未上市的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概念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全球科技界和投资界的普遍认可,相继有TechCrunch、CB Insights、Digi-Capital、PinchBook、Fortune、《华尔街日报》、《财富》在内的多家机构公布了相应的榜单。
考虑到榜单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本文研究选择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于2018年3月23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1]。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较2016年的131家有较大的增长,达到164家,总估值超过6284亿美元,涨幅近30%,可见我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在地理分布上,超过84%的独角兽企业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其中,北京和上海在独角兽企业方面的表现悬殊(有关企业数量、估值和主要行业领域分布的比较,详见表1),北京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及总估值均为上海的两倍左右,在行业领域分布方面,北京的特色是人工智能,上海的特色是互联网金融。
从区域上看,共有125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家高新区内。由此可见,国家高新区内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为独角兽企业的萌生提供了沃土,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更是为独角兽企业的指数级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时间上看,自2014年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出现了61家独角兽企业,占比达到37.2%,其中2014年创立的独角兽企业最多,共有31家。这表明独角兽企业的产生与双创步伐相一致,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完善必将催生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数据和排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探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分析独角兽企业集聚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比较,提出优化上海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 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国内外对创新生态体系的研究主要從企业[23]、产业[45]、区域以及国家[68]等视角进行。其中,区域视角下的创新生态体系突出集群或群落的概念,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各种相关创新群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可以从宏观视角把握区域的整体生态。
本文认为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对创新与创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是基于创新生态体系、创业生态体系等概念下形成的特定国情背景下的新名词,对激发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可以被视为一个由创新创业资源体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以及创新创业环境体系等要素组成的动态开放体系。本文认为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制定适宜的创新创业政策以及积极推进中介机构等提供优质创新创业服务,达到最终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潜力,发挥创新创业人才效能,推动知识产业化、科技经济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通过对百森商学院、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Technology Trends Top Ten Startup Hubs 2017、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7、全球营商环境报告[914]等国际知名组织和权威报告关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其采用的指标体系不完全一致,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基本都认为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资本、创业政策、创业服务以及创业文化氛围是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成要素(详见表2)。
如前所述,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包括资源体系、支持体系和环境体系三个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又可分为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创新创业资源体系
创新创业资源体系主要由创新创业驱动群落构成,包括创新创业人才、金融资本以及创业空间。其中,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来源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和大学生,人才效应利于形成更高效的协同创新联盟;金融资本来源于金融机构及各类投资人,他们通过借贷、互联网众筹、天使资金及风险投资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各类创业投融资服务;创业空间主要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苗圃等,为创业者提供最基本的经营场地和创业所需的基础条件,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硬环境”。
2.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由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构成。其中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主要以各级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章为主,政策的出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工商注册、办公设施等方面的优惠,而且有利于在整个社会层面增强关注度,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由创新创业服务群落构成,包括中介机构、咨询机构等。创新创业企业不仅需要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研机构对市场动态进行及时把握,提供相应的市场动态信息,引导企业的创新方向,而且也需要知识产权服务、法律、财务咨询服务为其减少创业途中的各种困扰和羁绊。 3. 创新创业环境体系
创新创业环境体系主要关注区域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营商环境。“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可以吸引更多的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人才或企业进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利于形成创业网络。而良好的营商环境也能吸引创业人才和创业企业。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治理主体来自不同领域,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等。这些治理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协作,推动了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生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与运营成本,促进创新效率的提升,引领创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的局面。
二、 独角兽企业与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北上杭深”能涌现一大批高速成长的独角兽企业,这与当地科技、人才与资本“三驾马车”的协同创新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密不可分[15],其他国家的城市或区域也是如此。
硅谷和紐约是美国独角兽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1日,全球共有220家独角兽公司,这些公司的估值均超过10亿美元,估值总额达到7630亿美元。美国的109家独角兽企业中,40家位于硅谷,16家位于纽约。
国际知名创业调查公司Startup Genome发布《2017全球创业生态体系报告》,对全球28个国家的55个创业生态系统进行评估排名。硅谷位居榜首,纽约次之。这份报告综合考量了“表现状况”“融资”“市场覆盖”“人才”和“创业经历”五方面因素(硅谷和纽约的各项指标排名见表3)。其中,“表现状况”指标主要考虑出口价值和创业价值,“融资”指标则考虑了资本的可获得性和质量,“市场覆盖”指标更多关注全球联系、全球覆盖和地方覆盖,“人才”指标考虑了人才的可获得性、质量和成本,“创业经历”指标的观察对象是生态系统和团队。
此外,在创业加速器和风险投资基金网络公司 SparkLabs Group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十大创业生态系统报告》中,硅谷和纽约同样表现不凡,分居第一和第六位。这份报告主要从融资生态和退出、工程人才、积极指导、技术基础设施、创业文化、法律和政策基础设施、经济基础以及政府政策和计划八个维度进行考察。
综合两份报告来看,硅谷和纽约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方面的表现分别与其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名相吻合。这足以说明独角兽企业往往集聚于拥有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的城市,具体体现在融资便捷、人才齐聚、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完善、创业文化浓厚等方面。
三、 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比较
1. 创新创业资源体系的比较
(1)创新创业人才
何红光(2015)等人把大学生的创业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四个维度,发现对创业绩效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16]。创新创业人才大多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因此一个地区的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该地区创新创业人才的总体水平。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高校创业百强榜单。榜单中的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包含创业教育、创业文化、实施基地建设、孵化支持和创业成效五个一级指标,以及73个二级指标。
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别有11所和10所高校上榜。这些高校各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如图2所示。可见北京高校和上海高校在创业成效、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三个方面的表现旗鼓相当,而在孵化支持和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上海高校的表现略微逊色于北京高校。
(2) 创新创业资本
创业资本是创新创业企业的基本输入要素之一,为创新创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提供经济保障。自1984年,原国家科委首次提出创业资本的概念之后,创业资本几乎毫无例外地与创新相提并论 [17]。创业企业主要有四种融资方式: 商业银行贷款、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直接上市融资。鉴于独角兽企业均为未上市的公司,因此这里不考虑直接上市融资。创新活动充满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如市场的需求不确定、新产品难以推广等,这些都使得创业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途径的支持。因此,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这两种非正式融资渠道成为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保障的主要渠道[18]。买忆媛(2012)等人发现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创新活动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天使投资对于解决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陈思(2017)等人发现风险投资的进入显著提高了被投企业的创新绩效,表现为专利申请数量的显著增加[20]。
基于已有研究,以下主要讨论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这两种融资方式。
2017年,天使投资机构关注范围涵盖了新零售、共享经济、医疗健康、区块链、消费升级等风口领域,为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扶持。在天使投资的表现上,上海和北京存在较大的差距。据中国青年天使会、中国天使会和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联合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天使投资指数报告》统计,2017年我国的天使投资案例数共4418起,其中北京占比348%,上海占比17.7%。除此之外,上海天使投资金额数也远远低于北京。除了北京和上海两地创业项目的优势差异外,两地天使投资表现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投资机构的地理分布差异。投资机会渠道包括投资平台的满意程度对于中国个体参与天使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体对发现投资机会的渠道越满意,越可能成为天使投资人[21]。
2017年11月,猎云网颁布“最佳天使投资机构TOP20”榜单,上榜机构总部位于北京的共有11家,位于上海的共有3家,数量差距悬殊。天使投资机构是连接天使投资人和融资创业者的重要桥梁,在天使投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机构数量的缺乏无疑会影响天使投资活动的开展。 创业风险投资在支持创业企业自主创新和促进创业企业发展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对“互联网+”大环境下风险投资的带头作用,降低互联网行业中创业企业的上市准入门槛[22]。
北京拥有的风险投资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鉴于独角兽企业均为未上市公司,而D轮融资基本为企业上市后进行,因此其中每一年的风险投资融资事件总数取A轮融资、A+轮融资、B轮融资和C轮融资等四轮融资的事件总数。观察20142017年北京和上海风险投资事件数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和上海的变化步调大体一致,均在2015年达到峰值。而在事件总数上,上海这四年风险投资事件数的平均值为210.5,北京为432.5,是上海的两倍多。除此之外,北京风险投资机构的活跃度同样高于上海[23]。
值得注意的是,风险投资的集中程度和独角兽企业的集中程度呈现出一致性。2016年,美国马丁繁荣度研究所发布《全球創业城市的崛起》报告,指出2012年(即可获得准确风投数据的最近一年),全球风投总额为420亿美元,美国东西海岸、西欧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大城市是全球风投最活跃的地区。美国的风险投资额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占全球风投总额的68.6%,亚洲和欧洲分别占14.4%和13.5%,其中,旧金山、纽约、北京和上海分别排名1、4、9和14位,与这些城市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的排名完全一致。独角兽企业通常对资金的需求量极大,因此,风险投资发达的城市往往可以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壮大及时输送养料,从而有利于吸引独角兽企业驻足[24]。
(3)创业空间
众创空间作为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共同体[25],为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是创新创业思维碰撞的活力区域。
在空间分布上,北京市的孵化器主要分布在城区范围内,尤其是在北二环至北五环之间呈“块”状分布,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被称为“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而在北京城区二环以内以及五环至六环之间多呈点状分布[26]。上海市的众创空间则主要集中于中环以内,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两岸形成较为明显的集聚态势(如图3)。在区县层面,众创空间主要集中于浦东、徐汇、普陀、杨浦等中心城区,远离中心城区的宝山、青浦、松江等地众创空间的分布相对较少,尚未形成集群发展的规模。
在数量对比方面,以科技部火炬中心2015年以来先后发布的第一到第四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为例。上海前四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总数为82个,而北京多达169个,是上海的两倍多。通过观察两座城市四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现,上海一直和北京存在明显差距,但就总体而言,上海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则呈下降趋势[27]。
2.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比较
(1)政策
相较于上广深,北京成为创新创业政策出台的先锋阵地。互联网金融作为独角兽企业爆发的热门行业,其相关支持政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早在2013年,北京就多次出台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包括8月的《石景山支持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办法(试行)》、10月的《海淀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创业发展的意见》、12月的《关于支持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而上海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在一年后才陆续出台。2014年8月和9月,上海分别颁布《关于促进上海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长宁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白。
在创业支持政策方面,北京各区县根据各自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设定[28],致力于加强创业载体建设、降低创业门槛壁垒、提高创业资金扶持和丰富创业教育培训[29],上海则从创业融资、创业场地、注册登记、能力提升、税费减免、奖励补贴和创业服务等角度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尽管上海市在推进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构建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但在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政策落实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创业服务
从2008年科技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确定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来,共诞生了六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北京有83家上榜,上海只有28家上榜,且科研院所的数量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落后于北京。另外,北京的上榜机构中依托大学建立的机构占比14%,上海为29%,是北京的两倍多。
3. 创新创业环境体系的比较
(1)文化环境
行业龙头企业和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会随着岁月流转沉淀为一座城市独特的创业文化和城市气质。北京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企业更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上海作为经济和商业中心城市,创新创业公司似乎更在意如何快速盈利。
在社交文化方面,北京更注重聚会文化和分享文化,有更强烈的交流意愿和更大的包容性。而上海则偏向家庭文化。知名的投资公司和投资人大都在北京,他们对待创业项目和团队持有更为开放和鼓励的态度,所以北京率先产生了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概念。
除此之外,上海商业模式的极度清晰化导致业务模式和人才模式过于单一,这些都成为创新创业的阻碍因素。北京的年轻人更具有冒险和开拓精神,而上海的年轻人更趋于保守,追求安全和稳定。
(2)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创业人才和创业企业,但营商环境的优劣和独角兽企业是否密集的关系并不显著。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课题组选取国内35个城市,根据软环境、市场环境、商务成本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六大类指标,测算2017年各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得分表示相关成本的高低。在整体排名中,前五名分别是广州、北京、深圳、上海和重庆,而独角兽企业总数的城市排行榜前五名分别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广州,其中广州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总数仅占全国的1%,与前四名相距甚远。可见两份排行榜的顺序出入较大,可能的解释是: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指向更加宽泛,并非明确指向创新创业。另外,营商环境与独角兽企业的涌现可能存在时滞效应。 图4为北京和上海六个维度的比较,可以看出上海在社会服务和生态环境方面远不如北京。社会服务指数包括医疗服务、科技服务、融资服务、教育服务和养老服务五个方面。北京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6%左右,为全国最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为66%,仅低于广州和深圳;医疗床位总数为全国第二,仅低于重庆。生态环境指数包括空气、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废水三个方面。北京虽然雾霾严重,但其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60%,为全国最高。而上海绿地面积小,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大,因此在生态环境指标方面也落后于北京。
四、 对上海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比较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借鉴北京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优化上海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更适合独角兽企业成长爆发的创新创业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挖掘各类人才创业潜能
一是探索构建符合创业人才实际需要的、更具国际化和科技前沿特点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创新创业信息交流和合作,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教育方式,开展更具效率的创业实训。二是深化高校与企业科技人员之间的双向任职交流,鼓励和支持上海高校与科技企业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人才对接,支持科技企业聘请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顾问,同时支持高校从高新技术企业中选聘经营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院,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政府对于这些行为可以适度给予资金支持。
2. 拓展揽才渠道,优化创新人才集聚方式
一是加强对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直接、主动引进的力度。优先探索在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国家和地区增设招才引智工作站等专门机构。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会等的作用和网络优势,将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引进端口前移,增强引才的主动权,逐步增加海外直接揽才的力度,同时设立国际商会组织服务基金,鼓励全球各地国际商会组织入驻。二是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协助引才,建立人才信息库。进一步扩大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社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园区、专业中介机构,在直面市场、直面人才的一线积极引才。
3.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一是优化引导性政策,加速风投与科技金融机构入驻。深化与银行合作,进一步完善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同时完善投贷联盟运作机制。二是强化与资本市场对接,探索融资渠道多元化。不断扩大间接融资规模,同时完善“投贷孵”联动新模式,促进各类融资方式有机融合,进一步创新融资担保模式,积极开展“知识换资本”的各项创新实践。
4. 创新政策管理方式,政策制定更具针对性
一是构建针对人才创业项目纵向发展阶段的政策体系,即按照项目的发展阶段,塑造政策体系的梯度性和接力性。初创期适度优化,增设针对13年内初创人才的专项支持计划,在遴选优秀人才方面给予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为其成长提供场地设施、信息、手续审批、贷款优惠等综合扶持,为创业者提供“边干边学”的资源和环境。在发展成长期,制定“行业启明星”政策,通过择优录取等方式将行业内的优秀企业纳入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增加财政投入,给予企业经营管理、法律、投融资、技术合作、行业指导、上市辅导等专业化服务,扶持发展壮大。进入成熟期后,增设“企业家加速培养计划”,对高成长性企业和特定企业家人才,给予租赁、安居、创新奖励、研发、用工、专利等组合式“政策包”的综合扶持,鼓励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是开展针对特定人才与不同阶段的个性化服务。首先,建立人才分类服务机制,从各群体的难点和需求着手,落实创业人才所需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其次,建立行业专门服务机制,为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人才定制专门生活保障和特需服务。最后,建立不同阶段的投资风险补偿机制。
5. 优化区域创业空间格局,提升创业服务功能
一是推动创业服务载体的服务触角延伸。如鼓励各类孵化器深入高校院系、重点实验室等进行创业宣讲,鼓励孵化器与街道管理部门合作等。二是提升各类载体的服务功能。鼓励各类孵化载体从简单的物业租赁向咨询、科技中介、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多功能服务拓展。三是提升各众创空间的专业化程度。推动各众创空间的品牌化、差异化、联盟化发展,打造各行业领域的示范众创空间。四是构建面向全国的创业服务平台。
6. 营造和谐的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大众的创业潜力
一是举办各类创业交流活动,形成万众参与局面。联合各高校及相关孵化器,举办“创业大赛”“行业沙龙”“投融资对接”“天使下午茶”等各类创业文化活动,交流创业经验。二是构建“线上+线下”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打造便利、高效的一站式创业服务集成平台,深入探索将分散在人社、海外、公安等部门的人才资源和人才审批事项进行集中办理。三是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首先增加人才公寓建设特别是环高校区域人才公寓建设,通过租赁等形式进行人才住房调控管理,免除人才住房的后顧之忧。其次,完善人才公寓分配制度,对有住房需求的创业人才进行规范化考核评级,按照不同级别实行差异分配政策,提升人才服务属地的积极性。最后,建立全市人才保障房公共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收集本区分散的保障房房源信息,统一管理保障房房源,满足具有特殊需求(住房地址、住房户型等要求)创业人才的居住需求。
参考文献
[21]科技部火炬中心,长城战略咨询公司.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R].2017.
[2] 陈劲,黄淑芳.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演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4):219227.
[3] Adner, R. and R. Kapoo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t Affects Firms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31): 306333. [4] 伍春来,赵剑波,王以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研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7):113121.
[5] 张运生.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34143.
[6] Wessner, C.W. Innovation Policies for 21st Century[R]. Report of a Symposium Committee on Comparative Innovation Polic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7.
[7] 张仁开.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基于要素·关系·功能的三维视阈[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8] 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J]. 科学学研究,2014,32(1):4451.
[9] Isenberg, D. J. 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88 (6): 4050.
[10] 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7: Innovation Feeding the World[R]. 2017.
[11] Kelley, D., S Singer, and T Нerrington.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Мonitor: 2015/16 Global Report[EB/OL]. (20161010). http://www.gemconsortium.org/report.
[12] SparkLabs Group. Global Technology Trends Top Ten Startup Hubs 2017[EB/OL]. (20171202). https://venturebeat.com/2017/12/02/top-10-startup-ecosystems-in-the-world-2017-china-rising/
[13] Startup Genom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7[EB/OL]. (20170417). https://startupgenome.com/report2017/.
[14] The World Bank Group. Doing Business 2018: Reforming to Create Jobs[EB/OL]. (20171031). http://chinese.doingbusiness.org/reports/global-reports/doing-business-2018.
[15] 刘娟.全球独角兽发展态势及杭州经验[J].杭州科技,2018(2):4449.
[16] 何红光,宋林.大学生创业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5):3540.
[17] 覃家琦,李泽广.创业资本与企业创新:情怀何处安放?——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17,15(4):403448.
[18] Samuel,K and J.Lerner.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 31(4): 674692.
[19] 买忆媛,李江涛,熊婵.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对创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2):7984.
[20] 陈思,何文龙,张然.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影响和潜在机制[J].管理世界,2017(1):158169.
[21] 吴娟.中国天使投资驱动因素实证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22] 魏芸冰.风险资本投资创业企业的价值评估[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
[23] 清科数据.http://www.newseed.cn/invest/a187.
[24] 中商情报局. 全球风投中心排名:前六均是美国城市,京沪进入前20[EB/OL]. (20160201). http://www.askci.com/news/2016/02/01/11161k722.shtml
[25] 王占仁,劉海滨,李中原.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国6个城市25个众创空间的实地走访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2016(2):8591.
[26] 孟国力,吕拉昌,黄茹.北京“众创空间”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5):8997.
[27]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关于2017年度拟确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的公示[EB/OL]. (20171208). http://www.chinatorch.gov.cn/fhq/gsfhq/201712/f18a982f3c2347d39904e80e08da7bf6.shtml.
[28] 张红琴.北京青年创业现状及创业政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6(36):167168.
[29] 袁燕军,赵利军.北京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优化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S1):46346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Unicorn
Enterpris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CHEN Qiang,XIAO Yu-tong,LIU Xi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Embracing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any unicorn enterprises have emerged successively and experienced explosive growth in the cities with goo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log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ata, appli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components of urb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corn enterprise aggreg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logy. Then, it compares Beijing and Shanghai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in Shanghai in order to help it develop into a globally influent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rapidl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unicorn enterprises;Shanghai;Beijing
关键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独角兽企业; 上海; 北京
中国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060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关注并分析独角兽企业的出现、发展、集聚及其背后成因,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独角兽”企业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指的是在私募和公开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榜单中,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入选标准为:在中国注册、具有法人资格、成立十年以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获得过私募投资且未上市的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概念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全球科技界和投资界的普遍认可,相继有TechCrunch、CB Insights、Digi-Capital、PinchBook、Fortune、《华尔街日报》、《财富》在内的多家机构公布了相应的榜单。
考虑到榜单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本文研究选择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于2018年3月23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1]。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较2016年的131家有较大的增长,达到164家,总估值超过6284亿美元,涨幅近30%,可见我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在地理分布上,超过84%的独角兽企业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其中,北京和上海在独角兽企业方面的表现悬殊(有关企业数量、估值和主要行业领域分布的比较,详见表1),北京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及总估值均为上海的两倍左右,在行业领域分布方面,北京的特色是人工智能,上海的特色是互联网金融。
从区域上看,共有125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家高新区内。由此可见,国家高新区内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为独角兽企业的萌生提供了沃土,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更是为独角兽企业的指数级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时间上看,自2014年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出现了61家独角兽企业,占比达到37.2%,其中2014年创立的独角兽企业最多,共有31家。这表明独角兽企业的产生与双创步伐相一致,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完善必将催生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数据和排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探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分析独角兽企业集聚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比较,提出优化上海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 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国内外对创新生态体系的研究主要從企业[23]、产业[45]、区域以及国家[68]等视角进行。其中,区域视角下的创新生态体系突出集群或群落的概念,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各种相关创新群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可以从宏观视角把握区域的整体生态。
本文认为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对创新与创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是基于创新生态体系、创业生态体系等概念下形成的特定国情背景下的新名词,对激发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可以被视为一个由创新创业资源体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以及创新创业环境体系等要素组成的动态开放体系。本文认为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制定适宜的创新创业政策以及积极推进中介机构等提供优质创新创业服务,达到最终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潜力,发挥创新创业人才效能,推动知识产业化、科技经济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通过对百森商学院、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Technology Trends Top Ten Startup Hubs 2017、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7、全球营商环境报告[914]等国际知名组织和权威报告关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其采用的指标体系不完全一致,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基本都认为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资本、创业政策、创业服务以及创业文化氛围是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成要素(详见表2)。
如前所述,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包括资源体系、支持体系和环境体系三个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又可分为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创新创业资源体系
创新创业资源体系主要由创新创业驱动群落构成,包括创新创业人才、金融资本以及创业空间。其中,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来源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和大学生,人才效应利于形成更高效的协同创新联盟;金融资本来源于金融机构及各类投资人,他们通过借贷、互联网众筹、天使资金及风险投资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各类创业投融资服务;创业空间主要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苗圃等,为创业者提供最基本的经营场地和创业所需的基础条件,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硬环境”。
2.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由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构成。其中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主要以各级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章为主,政策的出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工商注册、办公设施等方面的优惠,而且有利于在整个社会层面增强关注度,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由创新创业服务群落构成,包括中介机构、咨询机构等。创新创业企业不仅需要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研机构对市场动态进行及时把握,提供相应的市场动态信息,引导企业的创新方向,而且也需要知识产权服务、法律、财务咨询服务为其减少创业途中的各种困扰和羁绊。 3. 创新创业环境体系
创新创业环境体系主要关注区域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营商环境。“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可以吸引更多的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人才或企业进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利于形成创业网络。而良好的营商环境也能吸引创业人才和创业企业。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治理主体来自不同领域,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等。这些治理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协作,推动了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生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与运营成本,促进创新效率的提升,引领创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的局面。
二、 独角兽企业与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北上杭深”能涌现一大批高速成长的独角兽企业,这与当地科技、人才与资本“三驾马车”的协同创新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密不可分[15],其他国家的城市或区域也是如此。
硅谷和紐约是美国独角兽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1日,全球共有220家独角兽公司,这些公司的估值均超过10亿美元,估值总额达到7630亿美元。美国的109家独角兽企业中,40家位于硅谷,16家位于纽约。
国际知名创业调查公司Startup Genome发布《2017全球创业生态体系报告》,对全球28个国家的55个创业生态系统进行评估排名。硅谷位居榜首,纽约次之。这份报告综合考量了“表现状况”“融资”“市场覆盖”“人才”和“创业经历”五方面因素(硅谷和纽约的各项指标排名见表3)。其中,“表现状况”指标主要考虑出口价值和创业价值,“融资”指标则考虑了资本的可获得性和质量,“市场覆盖”指标更多关注全球联系、全球覆盖和地方覆盖,“人才”指标考虑了人才的可获得性、质量和成本,“创业经历”指标的观察对象是生态系统和团队。
此外,在创业加速器和风险投资基金网络公司 SparkLabs Group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十大创业生态系统报告》中,硅谷和纽约同样表现不凡,分居第一和第六位。这份报告主要从融资生态和退出、工程人才、积极指导、技术基础设施、创业文化、法律和政策基础设施、经济基础以及政府政策和计划八个维度进行考察。
综合两份报告来看,硅谷和纽约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方面的表现分别与其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名相吻合。这足以说明独角兽企业往往集聚于拥有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的城市,具体体现在融资便捷、人才齐聚、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完善、创业文化浓厚等方面。
三、 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比较
1. 创新创业资源体系的比较
(1)创新创业人才
何红光(2015)等人把大学生的创业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四个维度,发现对创业绩效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16]。创新创业人才大多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因此一个地区的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该地区创新创业人才的总体水平。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高校创业百强榜单。榜单中的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包含创业教育、创业文化、实施基地建设、孵化支持和创业成效五个一级指标,以及73个二级指标。
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别有11所和10所高校上榜。这些高校各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如图2所示。可见北京高校和上海高校在创业成效、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三个方面的表现旗鼓相当,而在孵化支持和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上海高校的表现略微逊色于北京高校。
(2) 创新创业资本
创业资本是创新创业企业的基本输入要素之一,为创新创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提供经济保障。自1984年,原国家科委首次提出创业资本的概念之后,创业资本几乎毫无例外地与创新相提并论 [17]。创业企业主要有四种融资方式: 商业银行贷款、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直接上市融资。鉴于独角兽企业均为未上市的公司,因此这里不考虑直接上市融资。创新活动充满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如市场的需求不确定、新产品难以推广等,这些都使得创业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途径的支持。因此,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这两种非正式融资渠道成为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保障的主要渠道[18]。买忆媛(2012)等人发现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创新活动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天使投资对于解决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陈思(2017)等人发现风险投资的进入显著提高了被投企业的创新绩效,表现为专利申请数量的显著增加[20]。
基于已有研究,以下主要讨论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这两种融资方式。
2017年,天使投资机构关注范围涵盖了新零售、共享经济、医疗健康、区块链、消费升级等风口领域,为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扶持。在天使投资的表现上,上海和北京存在较大的差距。据中国青年天使会、中国天使会和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联合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天使投资指数报告》统计,2017年我国的天使投资案例数共4418起,其中北京占比348%,上海占比17.7%。除此之外,上海天使投资金额数也远远低于北京。除了北京和上海两地创业项目的优势差异外,两地天使投资表现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投资机构的地理分布差异。投资机会渠道包括投资平台的满意程度对于中国个体参与天使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体对发现投资机会的渠道越满意,越可能成为天使投资人[21]。
2017年11月,猎云网颁布“最佳天使投资机构TOP20”榜单,上榜机构总部位于北京的共有11家,位于上海的共有3家,数量差距悬殊。天使投资机构是连接天使投资人和融资创业者的重要桥梁,在天使投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机构数量的缺乏无疑会影响天使投资活动的开展。 创业风险投资在支持创业企业自主创新和促进创业企业发展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对“互联网+”大环境下风险投资的带头作用,降低互联网行业中创业企业的上市准入门槛[22]。
北京拥有的风险投资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鉴于独角兽企业均为未上市公司,而D轮融资基本为企业上市后进行,因此其中每一年的风险投资融资事件总数取A轮融资、A+轮融资、B轮融资和C轮融资等四轮融资的事件总数。观察20142017年北京和上海风险投资事件数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和上海的变化步调大体一致,均在2015年达到峰值。而在事件总数上,上海这四年风险投资事件数的平均值为210.5,北京为432.5,是上海的两倍多。除此之外,北京风险投资机构的活跃度同样高于上海[23]。
值得注意的是,风险投资的集中程度和独角兽企业的集中程度呈现出一致性。2016年,美国马丁繁荣度研究所发布《全球創业城市的崛起》报告,指出2012年(即可获得准确风投数据的最近一年),全球风投总额为420亿美元,美国东西海岸、西欧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大城市是全球风投最活跃的地区。美国的风险投资额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占全球风投总额的68.6%,亚洲和欧洲分别占14.4%和13.5%,其中,旧金山、纽约、北京和上海分别排名1、4、9和14位,与这些城市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的排名完全一致。独角兽企业通常对资金的需求量极大,因此,风险投资发达的城市往往可以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壮大及时输送养料,从而有利于吸引独角兽企业驻足[24]。
(3)创业空间
众创空间作为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共同体[25],为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是创新创业思维碰撞的活力区域。
在空间分布上,北京市的孵化器主要分布在城区范围内,尤其是在北二环至北五环之间呈“块”状分布,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被称为“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而在北京城区二环以内以及五环至六环之间多呈点状分布[26]。上海市的众创空间则主要集中于中环以内,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两岸形成较为明显的集聚态势(如图3)。在区县层面,众创空间主要集中于浦东、徐汇、普陀、杨浦等中心城区,远离中心城区的宝山、青浦、松江等地众创空间的分布相对较少,尚未形成集群发展的规模。
在数量对比方面,以科技部火炬中心2015年以来先后发布的第一到第四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为例。上海前四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总数为82个,而北京多达169个,是上海的两倍多。通过观察两座城市四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现,上海一直和北京存在明显差距,但就总体而言,上海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则呈下降趋势[27]。
2.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比较
(1)政策
相较于上广深,北京成为创新创业政策出台的先锋阵地。互联网金融作为独角兽企业爆发的热门行业,其相关支持政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早在2013年,北京就多次出台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包括8月的《石景山支持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办法(试行)》、10月的《海淀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创业发展的意见》、12月的《关于支持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而上海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在一年后才陆续出台。2014年8月和9月,上海分别颁布《关于促进上海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长宁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白。
在创业支持政策方面,北京各区县根据各自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设定[28],致力于加强创业载体建设、降低创业门槛壁垒、提高创业资金扶持和丰富创业教育培训[29],上海则从创业融资、创业场地、注册登记、能力提升、税费减免、奖励补贴和创业服务等角度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尽管上海市在推进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构建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但在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政策落实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创业服务
从2008年科技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确定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来,共诞生了六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北京有83家上榜,上海只有28家上榜,且科研院所的数量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落后于北京。另外,北京的上榜机构中依托大学建立的机构占比14%,上海为29%,是北京的两倍多。
3. 创新创业环境体系的比较
(1)文化环境
行业龙头企业和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会随着岁月流转沉淀为一座城市独特的创业文化和城市气质。北京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企业更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上海作为经济和商业中心城市,创新创业公司似乎更在意如何快速盈利。
在社交文化方面,北京更注重聚会文化和分享文化,有更强烈的交流意愿和更大的包容性。而上海则偏向家庭文化。知名的投资公司和投资人大都在北京,他们对待创业项目和团队持有更为开放和鼓励的态度,所以北京率先产生了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概念。
除此之外,上海商业模式的极度清晰化导致业务模式和人才模式过于单一,这些都成为创新创业的阻碍因素。北京的年轻人更具有冒险和开拓精神,而上海的年轻人更趋于保守,追求安全和稳定。
(2)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创业人才和创业企业,但营商环境的优劣和独角兽企业是否密集的关系并不显著。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课题组选取国内35个城市,根据软环境、市场环境、商务成本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六大类指标,测算2017年各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得分表示相关成本的高低。在整体排名中,前五名分别是广州、北京、深圳、上海和重庆,而独角兽企业总数的城市排行榜前五名分别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广州,其中广州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总数仅占全国的1%,与前四名相距甚远。可见两份排行榜的顺序出入较大,可能的解释是: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指向更加宽泛,并非明确指向创新创业。另外,营商环境与独角兽企业的涌现可能存在时滞效应。 图4为北京和上海六个维度的比较,可以看出上海在社会服务和生态环境方面远不如北京。社会服务指数包括医疗服务、科技服务、融资服务、教育服务和养老服务五个方面。北京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6%左右,为全国最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为66%,仅低于广州和深圳;医疗床位总数为全国第二,仅低于重庆。生态环境指数包括空气、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废水三个方面。北京虽然雾霾严重,但其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60%,为全国最高。而上海绿地面积小,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大,因此在生态环境指标方面也落后于北京。
四、 对上海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比较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借鉴北京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优化上海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更适合独角兽企业成长爆发的创新创业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挖掘各类人才创业潜能
一是探索构建符合创业人才实际需要的、更具国际化和科技前沿特点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创新创业信息交流和合作,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教育方式,开展更具效率的创业实训。二是深化高校与企业科技人员之间的双向任职交流,鼓励和支持上海高校与科技企业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人才对接,支持科技企业聘请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顾问,同时支持高校从高新技术企业中选聘经营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院,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政府对于这些行为可以适度给予资金支持。
2. 拓展揽才渠道,优化创新人才集聚方式
一是加强对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直接、主动引进的力度。优先探索在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国家和地区增设招才引智工作站等专门机构。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会等的作用和网络优势,将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引进端口前移,增强引才的主动权,逐步增加海外直接揽才的力度,同时设立国际商会组织服务基金,鼓励全球各地国际商会组织入驻。二是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协助引才,建立人才信息库。进一步扩大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社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园区、专业中介机构,在直面市场、直面人才的一线积极引才。
3.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一是优化引导性政策,加速风投与科技金融机构入驻。深化与银行合作,进一步完善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同时完善投贷联盟运作机制。二是强化与资本市场对接,探索融资渠道多元化。不断扩大间接融资规模,同时完善“投贷孵”联动新模式,促进各类融资方式有机融合,进一步创新融资担保模式,积极开展“知识换资本”的各项创新实践。
4. 创新政策管理方式,政策制定更具针对性
一是构建针对人才创业项目纵向发展阶段的政策体系,即按照项目的发展阶段,塑造政策体系的梯度性和接力性。初创期适度优化,增设针对13年内初创人才的专项支持计划,在遴选优秀人才方面给予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为其成长提供场地设施、信息、手续审批、贷款优惠等综合扶持,为创业者提供“边干边学”的资源和环境。在发展成长期,制定“行业启明星”政策,通过择优录取等方式将行业内的优秀企业纳入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增加财政投入,给予企业经营管理、法律、投融资、技术合作、行业指导、上市辅导等专业化服务,扶持发展壮大。进入成熟期后,增设“企业家加速培养计划”,对高成长性企业和特定企业家人才,给予租赁、安居、创新奖励、研发、用工、专利等组合式“政策包”的综合扶持,鼓励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是开展针对特定人才与不同阶段的个性化服务。首先,建立人才分类服务机制,从各群体的难点和需求着手,落实创业人才所需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其次,建立行业专门服务机制,为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人才定制专门生活保障和特需服务。最后,建立不同阶段的投资风险补偿机制。
5. 优化区域创业空间格局,提升创业服务功能
一是推动创业服务载体的服务触角延伸。如鼓励各类孵化器深入高校院系、重点实验室等进行创业宣讲,鼓励孵化器与街道管理部门合作等。二是提升各类载体的服务功能。鼓励各类孵化载体从简单的物业租赁向咨询、科技中介、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多功能服务拓展。三是提升各众创空间的专业化程度。推动各众创空间的品牌化、差异化、联盟化发展,打造各行业领域的示范众创空间。四是构建面向全国的创业服务平台。
6. 营造和谐的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大众的创业潜力
一是举办各类创业交流活动,形成万众参与局面。联合各高校及相关孵化器,举办“创业大赛”“行业沙龙”“投融资对接”“天使下午茶”等各类创业文化活动,交流创业经验。二是构建“线上+线下”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打造便利、高效的一站式创业服务集成平台,深入探索将分散在人社、海外、公安等部门的人才资源和人才审批事项进行集中办理。三是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首先增加人才公寓建设特别是环高校区域人才公寓建设,通过租赁等形式进行人才住房调控管理,免除人才住房的后顧之忧。其次,完善人才公寓分配制度,对有住房需求的创业人才进行规范化考核评级,按照不同级别实行差异分配政策,提升人才服务属地的积极性。最后,建立全市人才保障房公共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收集本区分散的保障房房源信息,统一管理保障房房源,满足具有特殊需求(住房地址、住房户型等要求)创业人才的居住需求。
参考文献
[21]科技部火炬中心,长城战略咨询公司.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R].2017.
[2] 陈劲,黄淑芳.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演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4):219227.
[3] Adner, R. and R. Kapoo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t Affects Firms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31): 306333. [4] 伍春来,赵剑波,王以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研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7):113121.
[5] 张运生.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34143.
[6] Wessner, C.W. Innovation Policies for 21st Century[R]. Report of a Symposium Committee on Comparative Innovation Polic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7.
[7] 张仁开.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基于要素·关系·功能的三维视阈[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8] 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J]. 科学学研究,2014,32(1):4451.
[9] Isenberg, D. J. 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88 (6): 4050.
[10] 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7: Innovation Feeding the World[R]. 2017.
[11] Kelley, D., S Singer, and T Нerrington.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Мonitor: 2015/16 Global Report[EB/OL]. (20161010). http://www.gemconsortium.org/report.
[12] SparkLabs Group. Global Technology Trends Top Ten Startup Hubs 2017[EB/OL]. (20171202). https://venturebeat.com/2017/12/02/top-10-startup-ecosystems-in-the-world-2017-china-rising/
[13] Startup Genom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7[EB/OL]. (20170417). https://startupgenome.com/report2017/.
[14] The World Bank Group. Doing Business 2018: Reforming to Create Jobs[EB/OL]. (20171031). http://chinese.doingbusiness.org/reports/global-reports/doing-business-2018.
[15] 刘娟.全球独角兽发展态势及杭州经验[J].杭州科技,2018(2):4449.
[16] 何红光,宋林.大学生创业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5):3540.
[17] 覃家琦,李泽广.创业资本与企业创新:情怀何处安放?——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17,15(4):403448.
[18] Samuel,K and J.Lerner.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 31(4): 674692.
[19] 买忆媛,李江涛,熊婵.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对创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2):7984.
[20] 陈思,何文龙,张然.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影响和潜在机制[J].管理世界,2017(1):158169.
[21] 吴娟.中国天使投资驱动因素实证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22] 魏芸冰.风险资本投资创业企业的价值评估[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
[23] 清科数据.http://www.newseed.cn/invest/a187.
[24] 中商情报局. 全球风投中心排名:前六均是美国城市,京沪进入前20[EB/OL]. (20160201). http://www.askci.com/news/2016/02/01/11161k722.shtml
[25] 王占仁,劉海滨,李中原.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国6个城市25个众创空间的实地走访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2016(2):8591.
[26] 孟国力,吕拉昌,黄茹.北京“众创空间”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5):8997.
[27]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关于2017年度拟确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的公示[EB/OL]. (20171208). http://www.chinatorch.gov.cn/fhq/gsfhq/201712/f18a982f3c2347d39904e80e08da7bf6.shtml.
[28] 张红琴.北京青年创业现状及创业政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6(36):167168.
[29] 袁燕军,赵利军.北京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优化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S1):46346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Unicorn
Enterpris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CHEN Qiang,XIAO Yu-tong,LIU Xi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Embracing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any unicorn enterprises have emerged successively and experienced explosive growth in the cities with goo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log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ata, appli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components of urb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corn enterprise aggreg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logy. Then, it compares Beijing and Shanghai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in Shanghai in order to help it develop into a globally influent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rapidl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unicorn enterprises;Shanghai;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