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文化核心理念“亲绿教育”引领下的校本课程建设,以美好“绿”意对应培养目标,发挥“亲绿校园”物态环境的育人功能,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校本活动的系列化组织三个维度展开,指向核心素养提升、培养目标达成,体现校本化实施、生本化建设。
关键词:亲绿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体系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具有凝聚力、渗透力、创造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关于“亲绿教育”和校本课程的内涵认识
“亲绿教育”是我校“十三五”期间提出的文化核心理念,是二十余年办学历程中校园环境建设和生态环保教育的凝练和提升。亲,亲近,崇尚;绿,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象征着自然、健康、鲜活、可持续发展之意。其内涵指向三方面:1.目标指向:尊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自然、和谐、健康成长;2.方式指向:以亲近的心理和亲和的姿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3.环境指向:以绿色为基础建设多样而统一的校园环境、严格而和谐的管理环境、朴实而活泼的课堂环境。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本文涉及的校本课程包括上述两类,简要概括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其中后者即为狭义概念上的校本课程。
二、“亲绿”校本课程的框架和内容
(一)整体构建亲绿校园,发挥物态环境的育人功能
1.形成“大气、精致”的新苏式校园风格。建筑及景观体现“姑苏”地域特色,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以“亲绿教育”文化理念串联起楼、园、亭、柱等建筑和景点。经过改扩建,逐步形成“七楼六园”格局,“七楼”分别是苏蕙楼、艺蘅楼、萃英楼、蕴芳楼、藏菁楼、若蘭楼、葆华楼,“六园”分别是听声园、生态园、快绿园、怀萱园、济身园、天趣园。
2.丰富校内外实践阵地。利用生态园,开展种植、养殖、观察和小课题研究;丰富校园树种,让更多吴地树种在校园生根、成长,让校园元气淋漓,活力充盈,洋溢着浓郁的自然生态气息,将校园建成一个“大生态园”。
3.打造精品小景。在亲绿文化理念下,根据各楼、园的功能和课程的需要,建设池塘、雕塑等小景,为课程开发服务。例如:听声园内雕塑群“听”的意蕴,动人心弦;又如:校园有体现校风的代表性景点,即涌泉相报。
4.建设文化区域。利用走廊、大厅、楼梯拐角、墙面等,考虑色彩、艺术感等因素,综合功能需求,建设各类长廊、书吧、展览角、小舞台等,体现学校个性气质,拓展活动空间,带给积极影响。例如:利用楼梯角落建成“姑苏读书吧”两处,利用长廊建成“南苑書香廊”,给学生提供随处可阅读的空间。
(二)精心设计校本课程体系,探索亲绿教育的实施途径
以培养“品行端正好、学习有后劲”的姑苏学子为目标,融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创造性开发两方面的需求,以“和谐、健康”“自然、纯真”“鲜活、靓丽”的美好“绿”意分别对应存真、向善、尚美三大类课程的核心目标,构建亲绿校本课程,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
1.向善课程:分为道德、心理两类。道德类包括:⑴分年级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培养序列;⑵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形成“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序列;⑶开展小小志愿者服务,进行校园岗位锻炼,加强自主管理,形成年级要求。心理类主要开展个案辅导、心理拓展、家校共育及林老师专家辅导等活动。以道德类内容为例:组建核心团队,整理出各年级各学期学生自理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要点,形成培养序列,编写校本教材《南苑德馨》,以故事的方式切入,以达成规范行为为目标,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利用两节晨会课进行“六步式”养成熏陶:提高认识-明确行为规范-榜样教育-行为训练-评估和奖惩-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同时利用班会和日常管理进行巩固和提高。
2.存真课程:分为环保、科技两类。环保类包括:⑴以生态园为实践阵地,开展动物观察、植物种植、节气教育等活动,开展环保教育,亲近自然,热爱自然;⑵建立校外环保基地,组织参观、实践活动。科技类主要开展3D绘笔、3D打印、科学小实验、无人机等项目,进行科学启蒙、科技实践。以环保类内容为例:依托校本教材《南苑踏青》,将生态园及整个校园作为课程基地,以喂养动物和养护植物两大主题课程为经线,分低中高三个维度设置不同主题有序推进,以每两周1课时的标准纳入课表进行教学,助推品格和素养的提升。
3.尚美课程:分为阅读、体艺两类。阅读类包括:⑴开展南苑美读者全员阅读活动,晨诵午读、师生共读、亲子阅读,全方位全学科展开;⑵以“故事”为抓手和主题,形成“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画故事、谱故事、唱故事”序列化立体训练体系。体艺类包括:⑴开展校园足球、手球运动,渗透于学科之中,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⑵将合唱、小乐器引入音乐课堂,进行美的熏陶。例如:在各年级的音乐课堂中选择或自编合唱曲目加以训练,汇编成册;引入口风琴,作为小乐器加入音乐课堂,通过这两个内容的增加,进一步夯实音乐课堂,不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三)全面优化课程建设策略,形成卓有成效的开发路径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是对规定了课程目标、给出了课程内容选择范围的国家课程的具体化实施过程,是构建适合学校性质、特点和需要的国家课程具体形态的动态过程,是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和“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改造和再开发,主要包括重组和整合、拓展和延伸。例如:尚美课程,选择了两个点切入:⑴全学科全员阅读:按教研组,对课表开设的所有学科进行阅读的有效补充,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的前段、中段、后段实施,补充的阅读材料多为故事类的,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日积月累,形成序列化体系。⑵体艺组合:在体育学科引入手球足球教学,在音乐学科引入合唱乐器教学,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性情品味。 2.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这里所述的校本课程是狭义概念上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具有极强的校本性,突出学校特有的资源和育人文化。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指向两个方面: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的局限性,但在学习领域、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又与国家课程具有相通性。⑵体现师生的创造性,需要教师在掌握课程政策和课程標准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创造性挖掘课程资源,需要学生在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个性发展。这些在我校的亲绿校本课程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结合存真课程中的环保类内容《南苑踏青》的实施,我们引入二十四节气的时令渗透,组织生态园收获节、我是小菜农、我和小树共成长等活动。
3.校本活动的系列化组织。校本活动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创造性开发的有效内化和积极延伸。校本活动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课程建设的需要,指向素养提升、目标培养的校园活动。亲绿校本课程下的校本活动包括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亲绿教育理念下的校本系列活动主要有:围绕“八礼四仪”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形成“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序列;开展“六色花”小小志愿者服务,进行校园岗位锻炼,加强自主管理,形成年级要求;围绕“知心小屋”开展心理个案研究和拓展活动,组织心理健康节活动;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南苑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包括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结合特色培养,开展南苑社团活动,有3D绘笔、3D打印、科学小实验、合唱、足球等;此外各学科结合全员阅读工作的推进,开展每周一次的“南苑美读者”广播活动。
综上所述,亲绿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主要有以下四步:
第一步:分析特有的校本资源,结合学校文化理念,提出亲绿校本课程开发方向。第二步:加强“亲绿教育”物态环境建设,让校园成为“活”的教材,让校园成为“动”的课堂。第三步: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和校本活动的系列化组织三个角度,融合物态环境的育人功能,选择贴合校本和生本需求的点切入,进行整合和重组、拓展和延伸的研究。第四步:通过上述研究与实践,突出美好“绿”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后记与思考
1.亲绿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管理方式。前者是指学校管理团队进行顶层设计,提供方向的把握和宏观的调整,确保朝正确的道路前进;后者是指基层教师从实践、操作角度提出更多更佳方案。两种方式的交融使课程建设前进的道路更精彩、更美妙,从而创造出更多“有高度、接地气”的可行性方案。
2.课程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亲绿校本课程”的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有效利用、适度开发的原则,以“跳一跳,能够到”的姿态,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创造化开发和校本活动的系列化组织三个角度展开,确保“教师做得像、学生弄得来”。其间,校本课程建设的最重要作用首先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然后才是“打造学校特色”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随着课程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应更好地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和回应,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3.教育不是批量生产某种物件或产品,不可能事先按照某个客观的标准设计整个生产流程。教育是通过无限个细小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活动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互动而发生的,而且这些互动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发展并生成新的互动关系和情境。我们觉得,亲绿校本课程的建设成效,主要在于促进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并催化深度学习的发生,而这也是衡量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亲绿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体系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具有凝聚力、渗透力、创造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关于“亲绿教育”和校本课程的内涵认识
“亲绿教育”是我校“十三五”期间提出的文化核心理念,是二十余年办学历程中校园环境建设和生态环保教育的凝练和提升。亲,亲近,崇尚;绿,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象征着自然、健康、鲜活、可持续发展之意。其内涵指向三方面:1.目标指向:尊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自然、和谐、健康成长;2.方式指向:以亲近的心理和亲和的姿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3.环境指向:以绿色为基础建设多样而统一的校园环境、严格而和谐的管理环境、朴实而活泼的课堂环境。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本文涉及的校本课程包括上述两类,简要概括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其中后者即为狭义概念上的校本课程。
二、“亲绿”校本课程的框架和内容
(一)整体构建亲绿校园,发挥物态环境的育人功能
1.形成“大气、精致”的新苏式校园风格。建筑及景观体现“姑苏”地域特色,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以“亲绿教育”文化理念串联起楼、园、亭、柱等建筑和景点。经过改扩建,逐步形成“七楼六园”格局,“七楼”分别是苏蕙楼、艺蘅楼、萃英楼、蕴芳楼、藏菁楼、若蘭楼、葆华楼,“六园”分别是听声园、生态园、快绿园、怀萱园、济身园、天趣园。
2.丰富校内外实践阵地。利用生态园,开展种植、养殖、观察和小课题研究;丰富校园树种,让更多吴地树种在校园生根、成长,让校园元气淋漓,活力充盈,洋溢着浓郁的自然生态气息,将校园建成一个“大生态园”。
3.打造精品小景。在亲绿文化理念下,根据各楼、园的功能和课程的需要,建设池塘、雕塑等小景,为课程开发服务。例如:听声园内雕塑群“听”的意蕴,动人心弦;又如:校园有体现校风的代表性景点,即涌泉相报。
4.建设文化区域。利用走廊、大厅、楼梯拐角、墙面等,考虑色彩、艺术感等因素,综合功能需求,建设各类长廊、书吧、展览角、小舞台等,体现学校个性气质,拓展活动空间,带给积极影响。例如:利用楼梯角落建成“姑苏读书吧”两处,利用长廊建成“南苑書香廊”,给学生提供随处可阅读的空间。
(二)精心设计校本课程体系,探索亲绿教育的实施途径
以培养“品行端正好、学习有后劲”的姑苏学子为目标,融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创造性开发两方面的需求,以“和谐、健康”“自然、纯真”“鲜活、靓丽”的美好“绿”意分别对应存真、向善、尚美三大类课程的核心目标,构建亲绿校本课程,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
1.向善课程:分为道德、心理两类。道德类包括:⑴分年级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培养序列;⑵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形成“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序列;⑶开展小小志愿者服务,进行校园岗位锻炼,加强自主管理,形成年级要求。心理类主要开展个案辅导、心理拓展、家校共育及林老师专家辅导等活动。以道德类内容为例:组建核心团队,整理出各年级各学期学生自理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要点,形成培养序列,编写校本教材《南苑德馨》,以故事的方式切入,以达成规范行为为目标,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利用两节晨会课进行“六步式”养成熏陶:提高认识-明确行为规范-榜样教育-行为训练-评估和奖惩-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同时利用班会和日常管理进行巩固和提高。
2.存真课程:分为环保、科技两类。环保类包括:⑴以生态园为实践阵地,开展动物观察、植物种植、节气教育等活动,开展环保教育,亲近自然,热爱自然;⑵建立校外环保基地,组织参观、实践活动。科技类主要开展3D绘笔、3D打印、科学小实验、无人机等项目,进行科学启蒙、科技实践。以环保类内容为例:依托校本教材《南苑踏青》,将生态园及整个校园作为课程基地,以喂养动物和养护植物两大主题课程为经线,分低中高三个维度设置不同主题有序推进,以每两周1课时的标准纳入课表进行教学,助推品格和素养的提升。
3.尚美课程:分为阅读、体艺两类。阅读类包括:⑴开展南苑美读者全员阅读活动,晨诵午读、师生共读、亲子阅读,全方位全学科展开;⑵以“故事”为抓手和主题,形成“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画故事、谱故事、唱故事”序列化立体训练体系。体艺类包括:⑴开展校园足球、手球运动,渗透于学科之中,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⑵将合唱、小乐器引入音乐课堂,进行美的熏陶。例如:在各年级的音乐课堂中选择或自编合唱曲目加以训练,汇编成册;引入口风琴,作为小乐器加入音乐课堂,通过这两个内容的增加,进一步夯实音乐课堂,不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三)全面优化课程建设策略,形成卓有成效的开发路径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是对规定了课程目标、给出了课程内容选择范围的国家课程的具体化实施过程,是构建适合学校性质、特点和需要的国家课程具体形态的动态过程,是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和“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改造和再开发,主要包括重组和整合、拓展和延伸。例如:尚美课程,选择了两个点切入:⑴全学科全员阅读:按教研组,对课表开设的所有学科进行阅读的有效补充,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的前段、中段、后段实施,补充的阅读材料多为故事类的,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日积月累,形成序列化体系。⑵体艺组合:在体育学科引入手球足球教学,在音乐学科引入合唱乐器教学,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性情品味。 2.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这里所述的校本课程是狭义概念上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具有极强的校本性,突出学校特有的资源和育人文化。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指向两个方面: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的局限性,但在学习领域、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又与国家课程具有相通性。⑵体现师生的创造性,需要教师在掌握课程政策和课程標准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创造性挖掘课程资源,需要学生在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个性发展。这些在我校的亲绿校本课程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结合存真课程中的环保类内容《南苑踏青》的实施,我们引入二十四节气的时令渗透,组织生态园收获节、我是小菜农、我和小树共成长等活动。
3.校本活动的系列化组织。校本活动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创造性开发的有效内化和积极延伸。校本活动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课程建设的需要,指向素养提升、目标培养的校园活动。亲绿校本课程下的校本活动包括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亲绿教育理念下的校本系列活动主要有:围绕“八礼四仪”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形成“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序列;开展“六色花”小小志愿者服务,进行校园岗位锻炼,加强自主管理,形成年级要求;围绕“知心小屋”开展心理个案研究和拓展活动,组织心理健康节活动;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南苑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包括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结合特色培养,开展南苑社团活动,有3D绘笔、3D打印、科学小实验、合唱、足球等;此外各学科结合全员阅读工作的推进,开展每周一次的“南苑美读者”广播活动。
综上所述,亲绿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主要有以下四步:
第一步:分析特有的校本资源,结合学校文化理念,提出亲绿校本课程开发方向。第二步:加强“亲绿教育”物态环境建设,让校园成为“活”的教材,让校园成为“动”的课堂。第三步: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和校本活动的系列化组织三个角度,融合物态环境的育人功能,选择贴合校本和生本需求的点切入,进行整合和重组、拓展和延伸的研究。第四步:通过上述研究与实践,突出美好“绿”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后记与思考
1.亲绿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管理方式。前者是指学校管理团队进行顶层设计,提供方向的把握和宏观的调整,确保朝正确的道路前进;后者是指基层教师从实践、操作角度提出更多更佳方案。两种方式的交融使课程建设前进的道路更精彩、更美妙,从而创造出更多“有高度、接地气”的可行性方案。
2.课程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亲绿校本课程”的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有效利用、适度开发的原则,以“跳一跳,能够到”的姿态,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创造化开发和校本活动的系列化组织三个角度展开,确保“教师做得像、学生弄得来”。其间,校本课程建设的最重要作用首先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然后才是“打造学校特色”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随着课程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应更好地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和回应,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3.教育不是批量生产某种物件或产品,不可能事先按照某个客观的标准设计整个生产流程。教育是通过无限个细小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活动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互动而发生的,而且这些互动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发展并生成新的互动关系和情境。我们觉得,亲绿校本课程的建设成效,主要在于促进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并催化深度学习的发生,而这也是衡量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