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 黄国华(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每年,教育部都会适时启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其本意在于支持高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实际,对学校本科专业进行增减调整,这本来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一个好举措,却每年都会在高校掀起涟漪,主要的表现就是“争着增,不愿减”。涟漪的背后,需要高校的冷静思考。一是要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增减专业。高校的专业增减须基于清晰明确的人才需求分析,需求量大的、面向战略的、面向未来的,是高校专业增加的重点;需求量小,甚至没有需求的,就应该自觉减小招生规模或者取消。二是以办学条件为基准申请增加专业。任何一个专业的举办,离不开必备的师资队伍、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专业设置特别是增加新兴专业或者目录外专业时,一定要把这些基本问题考虑好。三是要勇于减掉一些过时、陈旧、落后的专业。同时,专业调减是为了新的发展和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原有教师的流转安置,不能减了专业,寒了人心。
@ 姜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教授):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就是专业。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时代要求,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进行科学的设置和调整。一是高校对专业的调整要有长远目光、战略眼光,瞄准时代社会发展动向。二是需要立足本校实际,坚持从自身的基础、特色、优势出发。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风,更不能不顾学校自身条件片面追求专业数量的增长。三是对存量的处理和增量的设置都应结合专业的社会需求、全国其他高校开办情况、本校的办学定位等进行总体规划,并由专家队伍进行充分论证。总之,专业调整要紧紧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要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调整,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 李爱民(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专业和学科不同,学科是对知识的分类,而专业主要是为满足特定职业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知识有机组合。专业设置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依托。依照专业设置管理相关规定对本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撤销一些不合时宜、条件薄弱甚至空置专业,增设一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跨学科交叉创新型专业,使教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激发高校办学活力。但从高校实际承载专业建设和运营的院系工作者视角来看,专业增减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两对关系:一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即思考申报设置新专业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自身传统优势。二是基础和应用的关系,即如何处理好基础类专业效益的内隐性和滞后性与应用类专业见效快这种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同时,还要建好专业标准,做好评估督导,切实克服高校“重申报布点、轻管理建设”等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专业发展掣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刘宇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专业调整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做好专业调整的“加减法”要遵循规律,求真务实。一是立足特色,创新发展。要统筹把握特色与规模的辩证关系,实现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深度,以恰切的专业规模支撑一流大学建设的厚度,以前瞻的专业布局拓展专业创新发展的广度。二是服务需求,融合发展。在服务学科体系建设中,以新兴或交叉融合专业为切入口培育学科增长点,搭好学科与专业的“经纬线”。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变革中,主动调结构、凝特色,推进“四新”前沿专业方向建设,强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构建“融合”与“调整”的双循环。三是把握重点,协调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保持战略定力,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锚定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扶优、扶特”强化高校自身专业建设的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也要注重相关学科专业群建设,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实现专业建设协调发展。
@ 黄国华(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每年,教育部都会适时启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其本意在于支持高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实际,对学校本科专业进行增减调整,这本来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一个好举措,却每年都会在高校掀起涟漪,主要的表现就是“争着增,不愿减”。涟漪的背后,需要高校的冷静思考。一是要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增减专业。高校的专业增减须基于清晰明确的人才需求分析,需求量大的、面向战略的、面向未来的,是高校专业增加的重点;需求量小,甚至没有需求的,就应该自觉减小招生规模或者取消。二是以办学条件为基准申请增加专业。任何一个专业的举办,离不开必备的师资队伍、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专业设置特别是增加新兴专业或者目录外专业时,一定要把这些基本问题考虑好。三是要勇于减掉一些过时、陈旧、落后的专业。同时,专业调减是为了新的发展和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原有教师的流转安置,不能减了专业,寒了人心。
@ 姜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教授):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就是专业。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时代要求,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进行科学的设置和调整。一是高校对专业的调整要有长远目光、战略眼光,瞄准时代社会发展动向。二是需要立足本校实际,坚持从自身的基础、特色、优势出发。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风,更不能不顾学校自身条件片面追求专业数量的增长。三是对存量的处理和增量的设置都应结合专业的社会需求、全国其他高校开办情况、本校的办学定位等进行总体规划,并由专家队伍进行充分论证。总之,专业调整要紧紧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要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调整,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 李爱民(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专业和学科不同,学科是对知识的分类,而专业主要是为满足特定职业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知识有机组合。专业设置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依托。依照专业设置管理相关规定对本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撤销一些不合时宜、条件薄弱甚至空置专业,增设一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跨学科交叉创新型专业,使教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激发高校办学活力。但从高校实际承载专业建设和运营的院系工作者视角来看,专业增减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两对关系:一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即思考申报设置新专业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自身传统优势。二是基础和应用的关系,即如何处理好基础类专业效益的内隐性和滞后性与应用类专业见效快这种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同时,还要建好专业标准,做好评估督导,切实克服高校“重申报布点、轻管理建设”等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专业发展掣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刘宇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专业调整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做好专业调整的“加减法”要遵循规律,求真务实。一是立足特色,创新发展。要统筹把握特色与规模的辩证关系,实现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深度,以恰切的专业规模支撑一流大学建设的厚度,以前瞻的专业布局拓展专业创新发展的广度。二是服务需求,融合发展。在服务学科体系建设中,以新兴或交叉融合专业为切入口培育学科增长点,搭好学科与专业的“经纬线”。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变革中,主动调结构、凝特色,推进“四新”前沿专业方向建设,强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构建“融合”与“调整”的双循环。三是把握重点,协调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保持战略定力,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锚定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扶优、扶特”强化高校自身专业建设的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也要注重相关学科专业群建设,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实现专业建设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