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戏剧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并驾齐驱,但高中戏剧文学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远不及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又因选文内容多为长篇戏剧中节选出来的,很难让学生在整部戏剧的视野下审视选文,理解剧情和主旨。因此长期以来,戏剧教学陷入边缘化境地,教师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要变革当下戏剧文学作品被边缘化的局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整部剧情,梳理人物关系
戏剧文学一般篇幅较长,不适宜整体选入教材,因而选入教材的戏剧作品多为节选,比如《雷雨》一共四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哈姆雷特》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窦娥冤》全剧共四折,课文节选的是第三折。这些剧情复杂,内容庞大,剧作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如果仅就节选部分内容来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因而凡“选场”都需要介绍前后相关的故事梗概。这种介绍是以欣赏课文为限,不宜过长,也不能过细。故事梗概可以是教师介绍,也可以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介绍。
例如在教学《窦娥冤》的前一个周末,我布置给了学生一道周末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了解《窦娥冤》全剧的内容,并要求学生以生动的方式在课堂呈现。教学时,有的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再现剧本内容,有的学生将每折内容以PPT形式呈现,更有些学生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表演。形式各异的故事梗概介绍极大地激发了课堂活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窦娥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台词欣赏,分析人物性格
台词是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要手段。不同的台词,表现了人物各自迥异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戏剧教学中,要教會学生抓住作品中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的台词,特别是潜台词。潜台词即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戏剧教学中要根据文本所给予的线索,引导学生去挖掘潜台词,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思想、感情、愿望和目的,体验话中话,弦外音,言外意,常常会产生意外的惊喜。
例如,话剧《雷雨》的潜台词可谓多矣。如鲁侍萍在周公馆与周朴园重逢相认前、相认后等处,特别是见到大儿子的场景:鲁侍萍看到了自己的大儿子打自己的二儿子,真的是心如刀绞,冲上去本来想说你是萍儿?但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便踌躇了一下,无奈之中问到“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侍萍做梦都想见到她的萍儿,甚至不惜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地提醒、按时,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母子见面竟是如此的残忍:兄弟相残、母子陌路。这其中的复杂感情,深隐的潜台词,被这两个停顿完全展现了出来。而正是对这一处潜台词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实。
三、把握矛盾冲突,理解情感主旨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戏剧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鲜明主题,必须把矛盾集中起来。因而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戏剧教学的关键。戏剧冲突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物的行动和内心活动。在戏剧文学中有不同的表现为一是人与环境的矛冲突,二是人物之间的冲突,三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上三方面矛盾入手,抓住最本质的冲突。
例如,话剧《雷雨》所展示的戏剧冲突的确是错综复杂,既有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鲁侍萍与周萍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鲁侍萍、周朴园等人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 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等。狭小的舞台上不仅表现出有悖于常理的伦理矛盾的冲突,阶级对立的冲突,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非常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不是这些冲突带来的热闹、刺激,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到,《雷雨》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
四、创新戏剧教学模式,激活戏剧教学
高中戏剧作品一般篇幅较长,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模式很难再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戏剧教学模式,引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声音、图片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激活戏剧教学。
例如,教学《雷雨》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雷雨》片段,或话剧《雷雨》相关剧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播放完相关视频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情感主旨。
五、编演课本剧,拓展戏剧教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编演课本剧,为学生创造一些亲自参与戏剧表演的平台和机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丰富艺术体验,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雷雨》时,我把全班分为几个大组,道具组、演员组、编剧组等。要求学生立足文本,精心策划;自编自演。这一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短暂的一周时间内,学生即完成了剧本的编辑与整体彩排。在课余时间,同学们还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向我提出,最终编排出满意的剧目。而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则将人物演绎的淋漓尽致。
戏剧文学的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把握戏剧文学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剧本,反复品味,深入体验,才能教出戏剧文学特色,达到鉴赏的目的。
一、了解整部剧情,梳理人物关系
戏剧文学一般篇幅较长,不适宜整体选入教材,因而选入教材的戏剧作品多为节选,比如《雷雨》一共四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哈姆雷特》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窦娥冤》全剧共四折,课文节选的是第三折。这些剧情复杂,内容庞大,剧作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如果仅就节选部分内容来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因而凡“选场”都需要介绍前后相关的故事梗概。这种介绍是以欣赏课文为限,不宜过长,也不能过细。故事梗概可以是教师介绍,也可以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介绍。
例如在教学《窦娥冤》的前一个周末,我布置给了学生一道周末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了解《窦娥冤》全剧的内容,并要求学生以生动的方式在课堂呈现。教学时,有的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再现剧本内容,有的学生将每折内容以PPT形式呈现,更有些学生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表演。形式各异的故事梗概介绍极大地激发了课堂活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窦娥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台词欣赏,分析人物性格
台词是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要手段。不同的台词,表现了人物各自迥异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戏剧教学中,要教會学生抓住作品中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的台词,特别是潜台词。潜台词即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戏剧教学中要根据文本所给予的线索,引导学生去挖掘潜台词,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思想、感情、愿望和目的,体验话中话,弦外音,言外意,常常会产生意外的惊喜。
例如,话剧《雷雨》的潜台词可谓多矣。如鲁侍萍在周公馆与周朴园重逢相认前、相认后等处,特别是见到大儿子的场景:鲁侍萍看到了自己的大儿子打自己的二儿子,真的是心如刀绞,冲上去本来想说你是萍儿?但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便踌躇了一下,无奈之中问到“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侍萍做梦都想见到她的萍儿,甚至不惜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地提醒、按时,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母子见面竟是如此的残忍:兄弟相残、母子陌路。这其中的复杂感情,深隐的潜台词,被这两个停顿完全展现了出来。而正是对这一处潜台词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实。
三、把握矛盾冲突,理解情感主旨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戏剧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鲜明主题,必须把矛盾集中起来。因而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戏剧教学的关键。戏剧冲突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物的行动和内心活动。在戏剧文学中有不同的表现为一是人与环境的矛冲突,二是人物之间的冲突,三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上三方面矛盾入手,抓住最本质的冲突。
例如,话剧《雷雨》所展示的戏剧冲突的确是错综复杂,既有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鲁侍萍与周萍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鲁侍萍、周朴园等人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 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等。狭小的舞台上不仅表现出有悖于常理的伦理矛盾的冲突,阶级对立的冲突,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非常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不是这些冲突带来的热闹、刺激,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到,《雷雨》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
四、创新戏剧教学模式,激活戏剧教学
高中戏剧作品一般篇幅较长,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模式很难再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戏剧教学模式,引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声音、图片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激活戏剧教学。
例如,教学《雷雨》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雷雨》片段,或话剧《雷雨》相关剧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播放完相关视频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情感主旨。
五、编演课本剧,拓展戏剧教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编演课本剧,为学生创造一些亲自参与戏剧表演的平台和机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丰富艺术体验,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雷雨》时,我把全班分为几个大组,道具组、演员组、编剧组等。要求学生立足文本,精心策划;自编自演。这一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短暂的一周时间内,学生即完成了剧本的编辑与整体彩排。在课余时间,同学们还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向我提出,最终编排出满意的剧目。而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则将人物演绎的淋漓尽致。
戏剧文学的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把握戏剧文学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剧本,反复品味,深入体验,才能教出戏剧文学特色,达到鉴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