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理学视域下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及仿真

来源 :自然辩证法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393761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社会物理学视角,应用物理学中机械波传播的相关理论来描述网络谣言传播过程.首先,将网络监管类比为吸波材料,将网络媒体对谣言信息过滤看作是切断谣言波的传播路径,将政府辟谣看作是引起网民介质属性改变的原因,建立了基于社会物理学理论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其次,基于Netlogo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实现,研究了虚拟网络空间初始状态有单个和多个谣言波源情况下,谣言波自由传播的情况,以及网络监管、媒体过滤、政府辟谣等对谣言波传播的影响,仿真结果证明了该传播模型的有效性.最后,结合模型和仿真结果,基于社会物理学视角,概括得出了网络谣言治理策略,以期对网络谣言应对提供决策支持.
其他文献
量子力学一般被看作是20世纪主要的物理学革命之一.然而,“量子力学”一词既可指称这场革命所产生的科学理论,也可以指发现这一理论的科学活动过程,又可以指这一理论所带来的宇宙观;而“科学革命”是什么以及是否存在也有理论争议.因此,关于量子力学的产生是否是科学革命,就有看似相悖的回答.面对这种情况,分析量子力学的革命性所在,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海森堡量子力学在物理学、方法论、数学和宇宙论四个层面进行历史分析可以发现,量子力学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物理上和宇宙论上,其使用的数学和方法则与之前的科学理论
本研究从STS科学民主化研究的科学与政治共生论视角出发,以风险治理的红皮书模式为切入点,讨论了“服务于政策的科学”领域中的科学与政治关系是如何实现从“完全分离”向“互构共生”变迁的.研究的基本结论有三个:第一,科学与政治完全分离的假设源自启蒙思想家们的现代性筹划,主要表现为技术统治论和政治决断论两种模式;第二,风险治理制度范式之所以最先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实用主义科学观(适用的真理)与政治观(参与式民主)互构共生的产物;第三,无论是美国本土对红皮书模式的有限修正,还是欧洲国家对这一模式的能动改
智能手机技术是关于智能手机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活动,具有主体性、意向性、移动性、多功能性和所有权让渡的不完全性等特征.智能手机技术的社会性是指在上述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关系的属性.智能手机技术的主体性和移动性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增强了人的感知和思维能力;其移动性和多功能性拓展了人与人交往的时空边界,提高了工作效率,增添了生活情趣;其所有权让渡的不完全性决定了其独特的多元主体性,展现了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智能手机技术的社会性通过渗透于其运行的各个环节而生成,具体表现为国家性、经济性和
《天工开物》延续了宋应星政论文《野议》阐发的社会改良思想:政治上主张革新科举八股,节省皇家开支和减少赋税;经济上提倡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商业增加税收.分别由我国台湾和大陆推出的《天工开物》李乔苹英译本和王义静、王海燕和刘迎春英译本的序跋、目录等副文本对这些人文主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释,但翻译删减了相关内容或淡化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译者着重于凸显宋应星的自然科学家身份和打造《天工开物》与西方科技经典相媲美的地位.
在生态建模中,存在关于模型稳健性检验是否为证实方法的争论.生态学家列文斯指出,稳健性检验能够确证生态学模型的可靠性.这一主张受到哲学家奥尔扎克和索伯等人的质疑,否认其证实功能.随后,维斯伯格试图融合二者,指出这是一种低阶层次的证实,但也受到奥登巴赫等人的进一步反驳.基于实用主义的立场区分相对稳健性和绝对稳健性,给定认知中起作用的特定语境,只要理想化成分“足够真”,模型呈现出自然生态系统中依赖但又相对独立于个体层次的行为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证实模型稳健性预测的结果.
本文对Pubmed数据库中“传染病史”主题的外文文献进行主题词检索,将检出文献通过VOSviewer可视化软件进行主题词共现分析,以分析“传染病史”外文文献的研究热点.并将2000-2019年的研究热点与2000年前以及1980年前的研究热点作对比,揭示宏观传染病史学文献研究的发展.研究发现,“传染病”主题的外文史学研究在近20年研究内容、视角较之前广泛,并出现了新热点:对中国18世纪之前传染病发展史的研究开始受到青睐;军队或战争造成的传染病流行在近20年受到关注;20世纪对传染病控制上的医药科技进展也成
通过对“智能”一词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分析,可以将人工智能中的“智”解释为智慧、机智与明智这三种衡量标准.在对人工智能“三智”的阐述中找到人类解放脑力劳动和超越自身限定的根据,试图从价值维度上澄清人们在人工智能中对于“智”的真正期待;并强调智慧先于明智会带来伦理风险、机智先于明智会导致短视决策,即从实践意义层面上论证“明智”才应是人工智能首要达到的“智”,进而把道德因素前置到其他智能因素上来,以此对智能的概念进行再界定且提供发展进路的方法论指导.
科学的文化研究试图为科学提供一种合法化的辩护,从而回答如下问题:科学为什么是值得欲求的?知识的表象概念要求科学具有整体的认知意义,但科学对客观内容的揭示依赖于世界作为被表征者的假设.科学的社会研究试图回到行动者的实践理解科学行为,但仍然以刻板的划界固化实践的属性和成分.科学的合法化辩护因而将科学塑造为种种致力于实现其目标的进步过程.劳斯试图以时间性为主题重新诠释科学的文化形式,以此反对科学的进步主义叙事,但这种专注动态的文化研究必须再次考虑科学自身的意义问题.
司徒博是中国近代牙医学发展的奠基人,通过创办《中华全国齿科医学学报》,编著《齿科医学全书》和《家庭口腔卫生学》,成立中国齿科医学会和中国保牙会,开展口腔卫生运动并开办三所牙医学专校等工作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牙医学的本土化进程.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1990-2019年的2304篇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定量化分析工具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行动者网络理研究的时空分布,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而后从拓扑空间、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实践理论三个主题进一步揭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主要知识演化路径.研究发现,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定性研究范式主要应用在信息技术和组织管理等学科领域.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克服地方和全球化、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二元论创造了一种以描述为解释的经验方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