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技术指标开始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科学指标是观察和测度科学技术活动的一种方法,它能以其具体、生动的数字描述科技活动的状况、变化过程和一般数量关系,准确地反映科学技术活动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本文针对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建立的“瀑布结构”的科技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对我国科学指标体系的创新有所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日本 科技指标 科技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世纪末,日本出现严重的泡沫经济,日本政府意识到要从低迷的经济中走来,就必须改革旧的体制和组织结构,因此20世纪90年代,日本创造性地建立了“瀑布结构”的科技指标体系,科技指标除了注重科技活动外,还相应地提出了科技活动的三大支撑体系。日本关于科技指标的研究迅速发展,这对日本的科技发展模式由技术依赖向自主创新进行转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1.1 初期:20世纪末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后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期,同时日本迎来了老龄化和少子女化的时代[1]。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意识到,必须改革原有的体制和组织结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以提高产业竞争力,解决新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的科学技术战略内容有了明显的改变,也即建立了“瀑布结构”的科技指标体系,把科技指标分为描述型、分析型和政策评价型,科技指标除了注重科技活动外,还提出了三大支撑体系。
1.2 发展期:1995年11月,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以此为基础,日本把“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制定并实施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以及科研机构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科学技术基本法》的颁布及《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发展,科技调查工作和科技指标研究工作开始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这个时期,科技指标开始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旨在“建立对科学技术的国家共识”[2]。
1.3 成熟期:2001年被日本各界认为是科学技术政策形成和实施体制改革的转折点。首先是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设立,它被作为制定日本科技政策的指挥部而创建,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行政“最高司令部”,能够超越部门利益讨论国家的科技政策[3];其次是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开始启动,使得科学技术创造的整体观念有了质的飞跃。针对第一期基本计划在思想上的限制,第二期基本计划提出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为社会服务的科学技术,并从社会中接收反馈[3];科技指标的设定和指标体系的结构都是为了决策者更好的了解科技发展的整体状况,使科技统计数据成为科技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2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构成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总体上分为六个层次,共103个具体指标,指标排列按照类似瀑布的结构,每一个层次的指标都源于上一层次的具体指标,并对上一层次的指标做具体阐述,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六个层次:①科技基础:它由三个子层次构成,即教育、经济和文化;②社会方面的基础:它是间接支撑国家科技活动的指标;③R&D(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基础:它是直接支撑国家R&D活动的指标,它由三个子层次构成,即R&D要素、科研体制和评价方案;④R&D成果:它包括的三个子层次为科技论文、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⑤科技贡献:它包括的三个子层次为工业的贡献、国际的贡献和社会的贡献;⑥社会对科技的认可和接受:它衡量科技对社会的间接影响和社会对科技的认可及接受情况。
2005年更新的日本科技指标报告把科技指标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这四大部分分别是:①科技发展总体情况指标:该指标旨在明晰日本在全球的科技地位,它主要是作为整体科技形势的描述,主要包括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日本的科技竞争综合实力;②科技人力资源指标:日本科技指标把人力资源指标分为知识经济时代从事R&D活动的人员、知识经济时代的科研者及学校教育中的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三个方面;③科技成果指标:日本的科技成果指标包括六个方面的细化指标,它们分别是R&D体系的国际比较、R&D绩效指标、科技研究方式的转变、政府的角色、高校科技产出及高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和私营部门的R&D活动指标;④科技与社会(STS)指标:该指标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分析科技活动对日本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包括公民的生活水平、人均GDP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
3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特点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3.1 瀑布型的指标体系结构: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特点是从科学能力、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三大空间体系来综合评价科学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指标体系的整合性,并把科技指标分为描述型(Reporting type)、分析型(Judgment type)和政策评价型(Policy Evaluation type)。在科技指标体系的组建过程中主要应用了自下而上(即组织相关专家组随意的罗列相关科技指标)和自上而下(即从指标构建的理论结构出发,由大类一直到小类进行分级罗列)这两种方法,在特定的标准下,系统的考虑各指标的作用和目的,注重指标的外在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使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具有系统的关联性,并且下一层次的指标都来源于上一层次。
3.2 对科技投入及科技产出衡量的特殊性:在日本,学者们普遍认为科技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计算投入与产出属于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而科技活动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因此科技基础与科技的影响被认为是更适合衡量科技活动的指标,并且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严格的投入—产出的关系,其中科技基础即三大科技支撑体系(社会基础、科技基础和R&D基础),科技的影响包括R&D成果、科技的贡献和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3.3 定位明确:日本科技指标体系明确科技指标体系为科技决策服务的定位,科技活动是为了实现各种预期的目标,不能离开科技活动的目的而单纯的关注科技活动,科技指标的制定和研究要为评价科技发展和科技政策提供专业的、详细的参考,即日本现行的科技指标体系旨在更加专门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为科技决策提供参考。
3.4 注重对科技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日本的科技指标报告极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国际比较,无论从科技总体竞争力、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还是科技产出,每部分的指标都首先进行国际上主要国际的比较,包括美国、欧盟、中国、德国等,然后才是日本本国的具体情况介绍,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旨在进行全方面的国际的比较和研究。
4 结论
科技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具体和系统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指标,需要科技政策与科技指标研究者以及科技统计机构等各个方面的不断研究和协作配合。本文浅析了日本现行的科技指标体系的结构和特点,希望借鉴日本科技指标体系构建的有益经验,对完善我国的科技指标体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当然本文只是在宏观上进行了分析,对具体的科技指标体系的详细设置等工作,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技术发展预测与评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11.
[2]有马郞人,陈维平.日本行政机构改革和科技政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6):447-448.
[3]Government of Japa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Plan(2001-2005)[R].http://www.nistep.go.jp.
关键词:日本 科技指标 科技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世纪末,日本出现严重的泡沫经济,日本政府意识到要从低迷的经济中走来,就必须改革旧的体制和组织结构,因此20世纪90年代,日本创造性地建立了“瀑布结构”的科技指标体系,科技指标除了注重科技活动外,还相应地提出了科技活动的三大支撑体系。日本关于科技指标的研究迅速发展,这对日本的科技发展模式由技术依赖向自主创新进行转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1.1 初期:20世纪末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后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期,同时日本迎来了老龄化和少子女化的时代[1]。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意识到,必须改革原有的体制和组织结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以提高产业竞争力,解决新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的科学技术战略内容有了明显的改变,也即建立了“瀑布结构”的科技指标体系,把科技指标分为描述型、分析型和政策评价型,科技指标除了注重科技活动外,还提出了三大支撑体系。
1.2 发展期:1995年11月,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以此为基础,日本把“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制定并实施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以及科研机构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科学技术基本法》的颁布及《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发展,科技调查工作和科技指标研究工作开始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这个时期,科技指标开始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旨在“建立对科学技术的国家共识”[2]。
1.3 成熟期:2001年被日本各界认为是科学技术政策形成和实施体制改革的转折点。首先是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设立,它被作为制定日本科技政策的指挥部而创建,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行政“最高司令部”,能够超越部门利益讨论国家的科技政策[3];其次是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开始启动,使得科学技术创造的整体观念有了质的飞跃。针对第一期基本计划在思想上的限制,第二期基本计划提出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为社会服务的科学技术,并从社会中接收反馈[3];科技指标的设定和指标体系的结构都是为了决策者更好的了解科技发展的整体状况,使科技统计数据成为科技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2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构成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总体上分为六个层次,共103个具体指标,指标排列按照类似瀑布的结构,每一个层次的指标都源于上一层次的具体指标,并对上一层次的指标做具体阐述,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六个层次:①科技基础:它由三个子层次构成,即教育、经济和文化;②社会方面的基础:它是间接支撑国家科技活动的指标;③R&D(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基础:它是直接支撑国家R&D活动的指标,它由三个子层次构成,即R&D要素、科研体制和评价方案;④R&D成果:它包括的三个子层次为科技论文、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⑤科技贡献:它包括的三个子层次为工业的贡献、国际的贡献和社会的贡献;⑥社会对科技的认可和接受:它衡量科技对社会的间接影响和社会对科技的认可及接受情况。
2005年更新的日本科技指标报告把科技指标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这四大部分分别是:①科技发展总体情况指标:该指标旨在明晰日本在全球的科技地位,它主要是作为整体科技形势的描述,主要包括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日本的科技竞争综合实力;②科技人力资源指标:日本科技指标把人力资源指标分为知识经济时代从事R&D活动的人员、知识经济时代的科研者及学校教育中的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三个方面;③科技成果指标:日本的科技成果指标包括六个方面的细化指标,它们分别是R&D体系的国际比较、R&D绩效指标、科技研究方式的转变、政府的角色、高校科技产出及高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和私营部门的R&D活动指标;④科技与社会(STS)指标:该指标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分析科技活动对日本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包括公民的生活水平、人均GDP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
3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特点
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3.1 瀑布型的指标体系结构: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特点是从科学能力、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三大空间体系来综合评价科学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指标体系的整合性,并把科技指标分为描述型(Reporting type)、分析型(Judgment type)和政策评价型(Policy Evaluation type)。在科技指标体系的组建过程中主要应用了自下而上(即组织相关专家组随意的罗列相关科技指标)和自上而下(即从指标构建的理论结构出发,由大类一直到小类进行分级罗列)这两种方法,在特定的标准下,系统的考虑各指标的作用和目的,注重指标的外在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使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具有系统的关联性,并且下一层次的指标都来源于上一层次。
3.2 对科技投入及科技产出衡量的特殊性:在日本,学者们普遍认为科技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计算投入与产出属于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而科技活动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因此科技基础与科技的影响被认为是更适合衡量科技活动的指标,并且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严格的投入—产出的关系,其中科技基础即三大科技支撑体系(社会基础、科技基础和R&D基础),科技的影响包括R&D成果、科技的贡献和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3.3 定位明确:日本科技指标体系明确科技指标体系为科技决策服务的定位,科技活动是为了实现各种预期的目标,不能离开科技活动的目的而单纯的关注科技活动,科技指标的制定和研究要为评价科技发展和科技政策提供专业的、详细的参考,即日本现行的科技指标体系旨在更加专门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为科技决策提供参考。
3.4 注重对科技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日本的科技指标报告极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国际比较,无论从科技总体竞争力、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还是科技产出,每部分的指标都首先进行国际上主要国际的比较,包括美国、欧盟、中国、德国等,然后才是日本本国的具体情况介绍,日本科技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旨在进行全方面的国际的比较和研究。
4 结论
科技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具体和系统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指标,需要科技政策与科技指标研究者以及科技统计机构等各个方面的不断研究和协作配合。本文浅析了日本现行的科技指标体系的结构和特点,希望借鉴日本科技指标体系构建的有益经验,对完善我国的科技指标体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当然本文只是在宏观上进行了分析,对具体的科技指标体系的详细设置等工作,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技术发展预测与评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11.
[2]有马郞人,陈维平.日本行政机构改革和科技政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6):447-448.
[3]Government of Japa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Plan(2001-2005)[R].http://www.nistep.g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