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gidtfdx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仅仅具备一些英语基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雇佣者的要求,还要求毕业生具备英语的综合表达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种种新问题,迫使人们将视线转移到了"通识教育"的视角上来。通识教育的思想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主张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在这一点上对中国大学生功利性心态问题有了解决对策。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进行了整理,并给出了相应对策,希望对今后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1 通识教育的定义与特征
  通识教育又被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教育大辞典》中的界定是:“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学方式。在一所高校里,指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参加同一内容的学习,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别。”通识教育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全部生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鄙俗”的生活和“高尚”的生活。“鄙俗”的生活是为了谋生,以实用、牟利为目的的“劳作”生活;而“高尚”的生活则是以沉思为最高理想的闲暇生活。与他的人生价值观相对应,亚里士多德把教育也相应分成两类:“自由人”的教育和“非自由人”的教育。
  随后,在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伯德学院帕卡德教授也将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综合式的知识,也就是综合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进一步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为将来的专业知识做好知识储备的准备。”
  至今为止,众多教育学者对通识教育所下的定义不下数百条,但是没有一条定义能将通识教育的特点概括完整。虽然是这样,但是学者们给出的定义也有共同点可以挖掘,首先,对于通识教育的性质,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与专门教育有别,与自由教育同义;其次,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它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思想健全的合格公民,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总结上述通识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是综合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内容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通识教育具有普遍性;其次,既然包含各类学科,所以它也具有多样性。
  2 通识教育理论基础
  正如上文所说,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其实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被提出,多年来,许多知名教育学家都以此为研究重点,展开研究,在这部分本人将通识教育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基础做以阐述。
  2.1 耶鲁报告
  《耶鲁报告》极力肯定以古典学科为主的人文教育重要价值,排斥科学的使用教育,声称“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理论更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大学里为本科生所开设的教育课程不包括職业学,专门化必须晚一点开始”,报告还强调“心智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
  《耶鲁报告》的发表,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使美国教育领域不仅接受了自由教育理论,而且第一次通过创立选修制和学分制是学习自由制度化。
  2.2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1943年,由哈佛大学众多学科领域里12位著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经历两年的潜心研究,形成了以“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总结报告,旨在对“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红皮书》规定大学毕业最低限的16门学科中,主修认为六科,通识课程占六科。六门通识课程必须在人文、社会、自然三大领域中至少选一科。人文领域至少要读“文学经典名著”,社会科学领域至少要读“西方思想与制度”一科。该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尤其是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的论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
  3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介绍
  问卷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获取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专业,年龄等;第二部分是搜集被调查者对目前学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看法,如满意程度,课时安排情况,选修标准等等。具体问题见附录。
  样本信息统计表
  3.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3.2.1 对“大学英语”课程重视程度
  对“大学英语”课程重要性的调查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认为“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很重要的学生占到82.6%;认为一般重要的学生占总数的9.6%;认为重要的学生占5.8%;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学生分别为1.3%和0.6%。因此,从数据上来看,由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原因,我国学生对待英语的态度依旧是很积极的,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意识到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够肯定英语学习对他们将来的事业发展所要产生的积极作用。
  3.2.2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喜爱程度
  对“大学英语”课程喜爱程度的调查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待“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只有5.1%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门课;有8.3%的学生持“较喜欢”的态度;12.2%的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而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是很喜欢这门课程,27.6%的学生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一般喜欢”,将近一般的学生,46.8%不喜欢这门课程。因此,对待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3.3 对“大学英语”课程授课的满意程度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四名学生对待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师授课很满意,占到2.6%;而表示较满意和满意的学生也只有8人和15人,占到5.1%和9.6%;而表示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则占到大多数,分别有35.3%和47.4%。因此,可以看出,教师上课主要讲解语法和词汇,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不能产生共鸣,所以学生的满意程度较低。   3.4 学生希望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对于传统的基础英语式教学已经不能产生兴趣,只有12.8%的学生希望继续开设基础英语类的大学英语课程;而更多的学生则喜欢实用类或注重文化教育类别的英语课程,这两类的学生分别占到总数的38.5%和46.8%。
  4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现阶段对大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发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如下:
  4.1 课程内容不合理
  经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旧属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读课文、讲语法、讲词汇,并没有其他的课外延伸活动。随着我国参与国际活动愈加频繁,学习英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词和语法,更多的应该向学生传授异国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课程内容的不合理不仅直接反应在学生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喜爱和满意程度上,更多的是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未能具有英语综合能力的结果。
  4.2 英语课时安排不合理
  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学年,而到了大三、大四时英语课程已经逐渐减少,甚至没有,这对于学生掌握英语十分不合理,语言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应该一刀切,将学习英语和不学习英语的界限划分的如此明显,既然英语的作用如此之大,应该将英语的学习贯穿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让学生充分重视起它的作用。
  5 通识教育视角下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
  通过之前的调查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看出利用通识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改革是有益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进。
  5.1 明确通识教育理念
  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阶段目标,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夯实基础知識,为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进入大学后,目标就提升到了利用知识体系,进行扩展和深化,利用大学这个平台完善知识架构,填补知识漏洞,尽可能多的掌握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的多元化。除了知识之外,公民素质的培养也不可或缺,因此,树立通识教育的观念,将这一观念带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更加有益。
  5.2 构建新的英语课程体系
  从大学课程内容方面来说,大学英语课程可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一些,既开设基础英语的课程供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跟上进度,也应该开设一些提高课程,包含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和英美名著的选读。让学生可以在这些课程中不仅能学习到英文的语言知识,还能感受到英美文化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实现通识教育视角下“完人”的目标。
  5.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沟通的并不是自己的过人之处或是不足之处,而是希望在交流之后,取长补短,互相进步。除此之外,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自身的进修和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6 结束语
  本文以通识教育的概念整理和通识教育理论基础的总结为基础,通过对大学生对待英语课程的一系列问题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问题,以及利用通识教育理论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几点建议。但是本文还有不足之处,例如只是分析了对通识教育理论的学生需求,但是并未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通识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因此,希望今后的研究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进行更完善的调查。
  参考文献
  [1]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论及适度的构建反思[J].2006(7).
  [2]左崇良.通识教育中国话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2007(5).
  [3]张力鹏.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2008(4).
其他文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首都经济转型的核心,北京CBD正在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城市系统的视角对北京CBD的发展定位重新加以审视,有利于发现CBD的新经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水质控制工程课程群的内涵、特点与构建策略,结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通过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等三个方面的建设方案,实现课程群的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水质控制工程;课程群;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1 引言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给水排水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
目的探讨人5拷贝低氧反应元件(5HRE)联合癌胚抗原启动子(CEAp)调控元件的靶向性及调控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抑癌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1
本文通过对几种微生物的筛选,找到活性较高的河流污泥微生物制成生化需氧量(BOD)传感器,重点进行了培养基成分及测试条件等方面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电极对BOD标准物质线性
本文从用户的角度介绍了水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配置要求,阐述了自动化元器件的选型原则、配置方法,并对国内外同类元器件的性能、质量及其在葛洲坝二江电厂的使用情况进行
本文分析了伺服阀分辨率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其劣化系统低速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并指出了减小阀分辨率误差影响的思路和措施。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性肺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要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8例ANCA相关性
摘 要:随着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要求,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其非技术能力也要给予一定的培养和锻炼。数控实训课程是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文章通过数控实训课程中各实训项目之间相互配合,并通过引入项目设计任务,优化数控实训教学内容、创新数控实训教学模式、变革数控实训教学方法,对数控实训课程进行创新研究与实践,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设计、终身学习等非
粮谷作物生育后期对磷、钾肥需要迫切,但此时作物根系吸肥力减弱,所以进行叶面喷施速效化肥和激素对作物有明显的促熟、抗倒伏和增产作用。但是,此时作物棵高、株密,人工作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国人接受减重术后体重下降的因素。  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胆道疝减肥外科80例行腹腔镜下胃减容手术的临床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