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师只有带学生融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在解决“为何读”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召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导”字上下功夫,将“情商”与“智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从“他律”(别人约束)向“自律”(自己要求)转变。应指导学生在自学中做到:
一查:所谓“查”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生疏的问题,这时往往需要查找相应的工具书、文献书籍等,以便从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对它进行了解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查”是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
二议:所谓“议”是指对阅读材料是非得失的综合评估。读而不议,无异于囫囵吞枣。只有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材料融合在一起,才会学有所得。
三摘:所谓“摘”是指将所阅读到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启迪;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原文照抄,也可以是概括大意。“摘”实际上是将阅读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火花加以定格,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积累知识。为实现由知识到素质,进而发展成为能力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便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在听课时,我特别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示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
四、掌握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核心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师只有带学生融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在解决“为何读”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召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导”字上下功夫,将“情商”与“智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从“他律”(别人约束)向“自律”(自己要求)转变。应指导学生在自学中做到:
一查:所谓“查”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生疏的问题,这时往往需要查找相应的工具书、文献书籍等,以便从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对它进行了解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查”是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
二议:所谓“议”是指对阅读材料是非得失的综合评估。读而不议,无异于囫囵吞枣。只有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材料融合在一起,才会学有所得。
三摘:所谓“摘”是指将所阅读到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启迪;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原文照抄,也可以是概括大意。“摘”实际上是将阅读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火花加以定格,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积累知识。为实现由知识到素质,进而发展成为能力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便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在听课时,我特别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示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
四、掌握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核心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