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互联网+”对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定位及建设的推动力两个方面探索了互联网的划时代变革作用,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一库两端”继续教育信息系统搭建及运用来展现“互联网+”带给继续教育的便利,同时对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做出展望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信息化;继续教育信息系统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对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深远,是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源泉,是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创新的必由之路,是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创造力和推动力。
一、“互联网+”的划时代力量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针对教育领域,该文件提出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的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革新,手持式电脑和智慧型手机的日益普及,加上无线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泛在学习已经发展成为继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之后逐渐受到重视的新时代的学习趋势[1]。
现代继续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物理校园网络虚拟,将网络课程资源多维分类、深度融合,实现以继续教育紧密贴合学习者学习需求为核心构建个人知识图谱,因材施教为求学者实现智能化推荐。“互联网+”使继续教育从围墙内的象牙塔走向网络中的智慧园,让学习者想有所学、学有所成,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力量。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让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要求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使命,学校必须建立为任何有学习意愿和能力的人提供学习机会的平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2]。
二、“互联网+”带给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变革:课程以数字形式进行,课堂由线下转为线上,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继续教育的招生、教学、考试、毕业等一系列的教学教务活动需要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承载,本文所研究的信息系统建设-----“一库两端”继续教育信息系统是按照继续教育的需求进行设计搭建,并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大大提升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库两端”的信息系统底层架构为云端数据库,其作用是整合继续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借助阿里云实施云端部署,形成云端数据库集合;“两端”是继续教育信息系统的两个应用载体,一个是计算机PC端,另一个是手机移动端,应用内容由集成平台提供。集成平台由主平台(学历平台、培训平台、学习平台)与子平台构成,三个平台相互对接,信息资源共享,各功能子平台(预报名系统、直播平台、考试中心、合同管理、统一支付平台等)独立融合,随时植入主平台协同运行。
1、“一库”数据库云端部署
随着继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数量剧增,其产生的数据信息呈几何级数形式增长,应用到数据库的数量和类型也同时增加。不同类型数据库对系统的软硬件有不同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库管理难度加大、运维成本增加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利用Docker技术将多种数据库(SQLServer、MySql)部署在云平台上,并开发了一套基于云服务的架构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由Docker化的云数据库层、任务调度层、应用服务层、云数据库处理接口、云数据应用服务接口共“三层两个接口”构成,通过构建云端数据库系统,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实现更为清晰科学的数据库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数据库工作效率。
2、“两端”应用灵活
“互联网+”带来继续教育模式变革,教育新常态初见端倪[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继续教育的主流方式。对于管理者而言,传统的PC端工作方式非常适于批量处理信息;对于学习者而言,灵活的移动端操作更加适合个性化学习与管理。PC端与移动端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信息化技术的推陈出新使管理应用也逐渐多元。我们的学习体验从单一的面授课增加到电脑PC端、手机平板移动端网络课;使用者的应用从学校门户网站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又增加到专用的应用程序APP。APP将学历平台与培训平台集成在移动端呈现,通过对学生登陆信息的自动分类识别展现不同的页面功能。利用数据横向共享建设“统一支付平臺”,利用接口技术扫描二维码进行缴费;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进行学生报到、缴费等情况实时监测;利用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进行各种应用的对接,如预报名小程序、培训小程序等。
通过微信小程序、移动端APP,借助相关公共资源程序接口,为学生报到、学习、考试提供交通导航、便利生活的公共服务。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集成第三方应用程序将继续教育的学习生活融于一体,使用者可以轻松点击导航抵达考场教室、可以充分利用小程序进行教务教学、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本地天气情况及周边环境。各种集成应用无一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数据互联互通的优越性,为提升继续教育质量起到了助力作用。
三、继续教育信息化面临问题的探索
当前数字化环境下的终身教育体系和“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环境已逐步形成,日臻完善[4]。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5],教育优质化、终身化、信息化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前进的方向。
“互联网+”带来的互联互通是双刃剑,我们一方面享受这互联网的便利,另一方面也面临网络病毒与黑客攻击。继续教育数据应用面临向上级主管部门纵向共享、向同级单位横向共享的情况,因此,数据安全是一切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必须在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到安全问题,探索借助专业力量采取先进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夯实继续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防卫工作。
“终身教育”是时代引领的方向,继续教育的需求和模式也转向“个性化”服务,如何更好地将继续教育与时代融合?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发挥无限的力量?这是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并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运用好“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坚持内涵发展与创新,坚持不倦地探索和改革,我们的继续教育事业才能够与时俱进,开创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毛虹丹.泛在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18(21)
[2]张志远.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
[3]左红武.“互联网+”背景下的云南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7)
[4]高汉忠 高晟.基于“互联网+终身教育”的智慧学习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21(07)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作者简介:
史慧英(1974-),女,山东乳山人,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研究。
于秀玲(1974-),女,山东招远人,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信息化;继续教育信息系统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对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深远,是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源泉,是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创新的必由之路,是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创造力和推动力。
一、“互联网+”的划时代力量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针对教育领域,该文件提出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的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革新,手持式电脑和智慧型手机的日益普及,加上无线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泛在学习已经发展成为继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之后逐渐受到重视的新时代的学习趋势[1]。
现代继续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物理校园网络虚拟,将网络课程资源多维分类、深度融合,实现以继续教育紧密贴合学习者学习需求为核心构建个人知识图谱,因材施教为求学者实现智能化推荐。“互联网+”使继续教育从围墙内的象牙塔走向网络中的智慧园,让学习者想有所学、学有所成,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力量。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让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要求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使命,学校必须建立为任何有学习意愿和能力的人提供学习机会的平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2]。
二、“互联网+”带给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变革:课程以数字形式进行,课堂由线下转为线上,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继续教育的招生、教学、考试、毕业等一系列的教学教务活动需要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承载,本文所研究的信息系统建设-----“一库两端”继续教育信息系统是按照继续教育的需求进行设计搭建,并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大大提升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库两端”的信息系统底层架构为云端数据库,其作用是整合继续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借助阿里云实施云端部署,形成云端数据库集合;“两端”是继续教育信息系统的两个应用载体,一个是计算机PC端,另一个是手机移动端,应用内容由集成平台提供。集成平台由主平台(学历平台、培训平台、学习平台)与子平台构成,三个平台相互对接,信息资源共享,各功能子平台(预报名系统、直播平台、考试中心、合同管理、统一支付平台等)独立融合,随时植入主平台协同运行。
1、“一库”数据库云端部署
随着继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数量剧增,其产生的数据信息呈几何级数形式增长,应用到数据库的数量和类型也同时增加。不同类型数据库对系统的软硬件有不同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库管理难度加大、运维成本增加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利用Docker技术将多种数据库(SQLServer、MySql)部署在云平台上,并开发了一套基于云服务的架构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由Docker化的云数据库层、任务调度层、应用服务层、云数据库处理接口、云数据应用服务接口共“三层两个接口”构成,通过构建云端数据库系统,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实现更为清晰科学的数据库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数据库工作效率。
2、“两端”应用灵活
“互联网+”带来继续教育模式变革,教育新常态初见端倪[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继续教育的主流方式。对于管理者而言,传统的PC端工作方式非常适于批量处理信息;对于学习者而言,灵活的移动端操作更加适合个性化学习与管理。PC端与移动端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信息化技术的推陈出新使管理应用也逐渐多元。我们的学习体验从单一的面授课增加到电脑PC端、手机平板移动端网络课;使用者的应用从学校门户网站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又增加到专用的应用程序APP。APP将学历平台与培训平台集成在移动端呈现,通过对学生登陆信息的自动分类识别展现不同的页面功能。利用数据横向共享建设“统一支付平臺”,利用接口技术扫描二维码进行缴费;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进行学生报到、缴费等情况实时监测;利用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进行各种应用的对接,如预报名小程序、培训小程序等。
通过微信小程序、移动端APP,借助相关公共资源程序接口,为学生报到、学习、考试提供交通导航、便利生活的公共服务。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集成第三方应用程序将继续教育的学习生活融于一体,使用者可以轻松点击导航抵达考场教室、可以充分利用小程序进行教务教学、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本地天气情况及周边环境。各种集成应用无一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数据互联互通的优越性,为提升继续教育质量起到了助力作用。
三、继续教育信息化面临问题的探索
当前数字化环境下的终身教育体系和“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环境已逐步形成,日臻完善[4]。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5],教育优质化、终身化、信息化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前进的方向。
“互联网+”带来的互联互通是双刃剑,我们一方面享受这互联网的便利,另一方面也面临网络病毒与黑客攻击。继续教育数据应用面临向上级主管部门纵向共享、向同级单位横向共享的情况,因此,数据安全是一切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必须在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到安全问题,探索借助专业力量采取先进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夯实继续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防卫工作。
“终身教育”是时代引领的方向,继续教育的需求和模式也转向“个性化”服务,如何更好地将继续教育与时代融合?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发挥无限的力量?这是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并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运用好“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坚持内涵发展与创新,坚持不倦地探索和改革,我们的继续教育事业才能够与时俱进,开创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毛虹丹.泛在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18(21)
[2]张志远.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
[3]左红武.“互联网+”背景下的云南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7)
[4]高汉忠 高晟.基于“互联网+终身教育”的智慧学习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21(07)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作者简介:
史慧英(1974-),女,山东乳山人,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研究。
于秀玲(1974-),女,山东招远人,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