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高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永不停歇的探索。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我经常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我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吗?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究竟收获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学生更有效的自主发展,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一、学会品析文章的精美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格尔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是我的家园。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节节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其乐融融。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字一句均含情,每篇文章总会有那么几处精彩点,引导学生在精美的语言文字处流连、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恰到好处就会被学生吸纳、借鉴。如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抓住一个“醉”字,充分引导学生读、品、说,学生就会感受到词人乐在其中的心境;《明天,我们毕业》一文,可紧扣“眷恋”一词,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体会作者对校园生活的留恋;《长江之歌》一课中,抓住“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一句,学生自然能理解作者对长江的热爱、赞美、依恋之情。抓住这些精要的词句努力让学生学得充分、透彻些,远比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二、学会感悟文章的生动画面
每学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但要使学生对所学的文章留下更深的印象,必须教会学生感悟鲜活的生动画面。
《水》一课是通过“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引领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山村水资源的弥足珍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悟到水的珍贵,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是这样引领的:
学生读通课文,初知文章大意之后,再出示几幅画面:细小的泉眼、崎岖的山路、艰难的跋涉、长长的队伍、漫长的等待、无助的女孩、干裂的大地、期盼的眼神……教师动情的诉说,让学生对小山村缺水的现状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就水到渠成了。
师:同学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到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排上足足一个小时的队伍,在焦急的等待中,为的是取回一担水!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一处小小的泉眼挤满了无助的村民!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学生观看画面,听教师讲述,再次读文,这样的朗读教学就是高效的,学生在与文本碰撞中就会深切领悟文本的内涵,山村缺水的事实就会定格在自己的头脑中。
三、学会探究文本包含的丰富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体悟情感可以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学生已感受到司马迁不向命运低头的情感,但仅仅是这些吗?
学习课文第三节,“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真切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以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揣摩司马迁内心复杂的情感。
父亲呀,父亲,您的儿子怎么会辜负您呢?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大丈夫能屈能伸,怎能被这些屈辱所吓倒,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不史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这一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探究阅读的欲望,为学生的情感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捕捉到了智慧的火花,真正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之中。
四、指导学生进行读与写的有机整合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选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进而达到不复需教的境界。”教学中,我一直坚守着这样一种理念: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想到读过的文章。
教学《莫泊桑拜师》一文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借鉴福楼拜这位大师教给我们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个同学的外貌,注意写出他和其他同学不同的特点。现场观察,现场写作,学生趣味十足。十分钟后的交流让全班同学处于亢奋之中,一学生读,其余学生猜猜写的是谁。由于学生都能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特点去写,写得逼真,同学们一下就猜中了。
高效的语文课堂,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锻炼,课堂教学能做到扎实有效。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达到高效,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乐园,成为孩子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学会品析文章的精美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格尔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是我的家园。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节节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其乐融融。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字一句均含情,每篇文章总会有那么几处精彩点,引导学生在精美的语言文字处流连、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恰到好处就会被学生吸纳、借鉴。如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抓住一个“醉”字,充分引导学生读、品、说,学生就会感受到词人乐在其中的心境;《明天,我们毕业》一文,可紧扣“眷恋”一词,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体会作者对校园生活的留恋;《长江之歌》一课中,抓住“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一句,学生自然能理解作者对长江的热爱、赞美、依恋之情。抓住这些精要的词句努力让学生学得充分、透彻些,远比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二、学会感悟文章的生动画面
每学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但要使学生对所学的文章留下更深的印象,必须教会学生感悟鲜活的生动画面。
《水》一课是通过“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引领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山村水资源的弥足珍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悟到水的珍贵,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是这样引领的:
学生读通课文,初知文章大意之后,再出示几幅画面:细小的泉眼、崎岖的山路、艰难的跋涉、长长的队伍、漫长的等待、无助的女孩、干裂的大地、期盼的眼神……教师动情的诉说,让学生对小山村缺水的现状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就水到渠成了。
师:同学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到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排上足足一个小时的队伍,在焦急的等待中,为的是取回一担水!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一处小小的泉眼挤满了无助的村民!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学生观看画面,听教师讲述,再次读文,这样的朗读教学就是高效的,学生在与文本碰撞中就会深切领悟文本的内涵,山村缺水的事实就会定格在自己的头脑中。
三、学会探究文本包含的丰富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体悟情感可以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学生已感受到司马迁不向命运低头的情感,但仅仅是这些吗?
学习课文第三节,“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真切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以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揣摩司马迁内心复杂的情感。
父亲呀,父亲,您的儿子怎么会辜负您呢?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大丈夫能屈能伸,怎能被这些屈辱所吓倒,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不史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这一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探究阅读的欲望,为学生的情感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捕捉到了智慧的火花,真正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之中。
四、指导学生进行读与写的有机整合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选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进而达到不复需教的境界。”教学中,我一直坚守着这样一种理念: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想到读过的文章。
教学《莫泊桑拜师》一文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借鉴福楼拜这位大师教给我们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个同学的外貌,注意写出他和其他同学不同的特点。现场观察,现场写作,学生趣味十足。十分钟后的交流让全班同学处于亢奋之中,一学生读,其余学生猜猜写的是谁。由于学生都能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特点去写,写得逼真,同学们一下就猜中了。
高效的语文课堂,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锻炼,课堂教学能做到扎实有效。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达到高效,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乐园,成为孩子们施展才华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