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61-02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我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对作业布置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新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变传道者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探索空间,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逐步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的教学中,我认为开放性应用题是新教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布置作业时我将主动权大胆交给学生,没有用书上所给的习题,而是选择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密切的实例进行练习,根据学生熟悉的“买书”这一经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作业本上进行规范的书写。并能总结自己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丰富了算法,又加深了理解,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和喜悦,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形象化理解、巩固与提高,学生能真正做到掌握的好,应用好。
每一位教师上完课以后,都免不了给学生布置一些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余的时候作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这种作业只能巩固学生的书面知识,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今的数学远非只是算术和几何,而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一门学科。它要处理各种数据、度量和科学观察;进行推理、演绎和证明。而“做数学”的方法也远非只是计算或演绎,还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想、估计结果和动手操作。“实践”,数学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性的数学作业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亲自探索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出一组数,教师马上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马上就产生质疑:为什么会这么快的答对,是巧合吗?教师究竟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质疑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如此一来,学生的疑问也自然地产生了。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有时学过了又忘记了。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教学者在教学数学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有厌学情绪,经不起挫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对数学缺乏兴趣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非智力因素是决定学生耐挫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课前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容易出错的地方,科学安排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教材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欲望和需要。如在小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可以用儿歌来帮助记忆公式,用图表来概括定理,用剪纸拼凑来证明有关命题,数学中的概念、定理虽然抽象,但都来自实践,都可用打比方、模拟实际问题等方法增强趣味性、减少枯燥感。当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学会解数学问题的一般策略和程序,提高数学知识素养,从而减少受挫机会。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完成课题。例如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统计下自己的家庭每月的收入与开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的美德,体会父母的辛苦,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所布置的作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我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对作业布置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新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变传道者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探索空间,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逐步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的教学中,我认为开放性应用题是新教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布置作业时我将主动权大胆交给学生,没有用书上所给的习题,而是选择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密切的实例进行练习,根据学生熟悉的“买书”这一经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作业本上进行规范的书写。并能总结自己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丰富了算法,又加深了理解,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和喜悦,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形象化理解、巩固与提高,学生能真正做到掌握的好,应用好。
每一位教师上完课以后,都免不了给学生布置一些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余的时候作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这种作业只能巩固学生的书面知识,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今的数学远非只是算术和几何,而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一门学科。它要处理各种数据、度量和科学观察;进行推理、演绎和证明。而“做数学”的方法也远非只是计算或演绎,还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想、估计结果和动手操作。“实践”,数学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性的数学作业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亲自探索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出一组数,教师马上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马上就产生质疑:为什么会这么快的答对,是巧合吗?教师究竟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质疑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如此一来,学生的疑问也自然地产生了。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有时学过了又忘记了。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教学者在教学数学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有厌学情绪,经不起挫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对数学缺乏兴趣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非智力因素是决定学生耐挫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课前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容易出错的地方,科学安排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教材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欲望和需要。如在小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可以用儿歌来帮助记忆公式,用图表来概括定理,用剪纸拼凑来证明有关命题,数学中的概念、定理虽然抽象,但都来自实践,都可用打比方、模拟实际问题等方法增强趣味性、减少枯燥感。当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学会解数学问题的一般策略和程序,提高数学知识素养,从而减少受挫机会。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完成课题。例如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统计下自己的家庭每月的收入与开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的美德,体会父母的辛苦,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所布置的作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