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第二十五中学(以下简称“二十五中”)开展的 “阳光教育”实验,已走过了七个年头,在给学校带来无限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喜人的成果。学校继跻身于“湖北省学校综合实力50强”行列之后,又相继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初中”、“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
二十五中“阳光教育”研究成果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阳光教育”的发展性和推广性研究》课题分别被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和武汉市教育局列入“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已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推介“阳光教育”理念;全国150多所中小学德育负责人莅临学校取经,学习“阳光教育”实践……
“阳光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随即受到国内各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阳光教育”是何等的“阳光”?撒播阳光是否能授人以渔?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近了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校长邹伦海,以期他对“阳光教育”进行全面解读。
解读“阳光教育”——创新教育理念
“所谓‘阳光教育’,就是借用阳光的本质喻义,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
近年来,武昌老城区拆迁改造,社区常住人口发生结构性调整带来生源的变化,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加之由完全中学改制为单设初中,学校陷入风光与风险相随的境地,二十五中同仁有了诸多的思考——
时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色调应该是怎样?
面对目前基础教育的缺失与流弊,二十五中又将如何防范、克服以至规避它,实现科学、和谐而长足的发展?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局格。二十五中领导班子经过冷静思索,深刻反思,决心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于是,在2001年初,提出了“阳光教育”的初步构想,并带领全校教师作了起步阶段的探究与实验。随之,“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引起了武汉市教育局和武昌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关注,被武汉市教育局列入“十五”重点规划课题和“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
在武汉市、武昌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又特邀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特聘华师大博导周洪宇教授、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以及湖北省教科所冉铁生研究员等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亲临学校指导,参与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充实“阳光教育”内涵。
邹伦海校长说:“公平普惠、温馨关爱、无私奉献、正大永恒,是阳光最基本的属性。所谓‘阳光教育’,就是借用阳光的本质喻义,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是针对‘灰色教育’而提出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的教育方式。”
邹校长系统解读“阳光教育”,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解说:
首先,“阳光教育”关注一切学生的成长而非少数尖子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一切方面的发展而非个别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而非发展的最终结果,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符合教育的本质属性。
其次,“阳光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须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也就是说教师要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教师自身阳光,给学生阳光,让大家共同阳光,体现了教育的关爱性,符合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三,“阳光教育”强调年轻一代要自强自立、合群合作合享,有助于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克服孤僻、自私、自傲、冷漠、脆弱等不足,体现了教育的针对性,符合教育的现实需要。
从一定层面上来讲,二十五中的“阳光教育”是学校传统办学文化与新时期人本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公平的大众诉求与本校的现实状况相互碰撞的火花,是二十五中全体教职员工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德育模式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充实“阳光教育”——演绎“阳光德育”
“‘阳光德育’的内容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经线是针对阳光德育内容走向而言的。纬线主要是针对德育内容而设计的横向序列……”
“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德支撑教育”是二十五中优良的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立项和承接的“班队会系列研究和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管理研究”等课题,获得过国家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其经验曾被湖北省教育厅以现场会的形式加以推介。
进入新世纪初,学校秉承传统,传承创新,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阳光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教育,来培养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合群合作的新人”的育人宗旨。
在实施“阳光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学校要发展,德育须创新。于是 “阳光德育”作为“阳光教育”的一场重头戏在二十五中率先上演。
邹校长介绍说:“‘阳光德育’的内容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所谓经线是针对阳光德育内容走向而言的我们把它概括为:塑‘三心’、负‘三责’、争‘三好’。”
学校开展爱心、孝心、诚心教育,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塑三心”的活动中,学校以讲孝心和诚心为重点,要求学生“孝敬父母、修身洁行、诚实守信、立志勤学”,并细化为“进门问安、临别再见、孝敬长辈、干活事先”的十六字孝亲口诀,学校还向每一位学生布置了四份特殊的实践作业——“为父母亲洗一次脚”、“陪父母亲上一次班”、“和父母亲唠一次家常话”和“上敬老院与老人们拉一次手”,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长辈劳作的辛苦和治家的不易,从而增进与长辈的感情,学会感恩。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学会向自己负责、向他人负责、向环境负责。为此,该校开发了“追寻父辈的足迹”、“如何避开诱惑”、“模拟法庭”、“班级公约”等数十种校本德育课程,极大地充实了“负三责”的教育实践内容,从而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阳光’的概念不体现在课本上、分数中,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学校实施‘阳光德育’是对创新育人模式进行的一种有效探索。”邹校长特别强调说。
学校引导学生争“三好”,即争做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学校尝试用新三好式的 “阳光少年”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老“三好”,以“阳光少年”的评比代替“三好学生”的评比。这一措施的施行,恰当地呼应了“阳光教育”所倡导的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
学校开展 “三争”活动,让不少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与后劲,为学生设计今后的人生之路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实践“阳光德育”——推崇“和谐育人”
“二十五中学‘阳光德育’的操作要领,可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小目标,近距离;重养成,贵体验;全方位,多渠道;会引导,善激励。”
学校实施“阳光德育”,推崇“和谐育人”收效明显,这主要得益于学校的“阳光德育”的实施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得益于卓有成效的“二十四字操作要领”。
“小目标,近距离”是学校实施“阳光德育”所确认操作要领之一。
要领要求将德育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让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小目标,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从做人的底线抓起,从常规习惯抓起。这样,德育才具有针对性、可测性和实效性。如学校的《孝亲三字经》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敬长辈、弟妹亲;早晨起、问安先;被和褥、会整理……”这套“三字经”,其实是做人的起步要求,学校要求学生迈小步,不停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有了根本的好转。
邹校长说:“德育的本体不是做了多少活动、做了多少课,体验才是德育教育的本体。”为此,学校将“重养成,贵体验”确立为“阳光德育”操作的又一要领。
学校开展了“亲子运动会”、“明理好少年”、“手工大比赛”、“校园艺术节”等一个个体验活动。那些做人的道理,基本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地融入在这些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这些已成为二十五中学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德育不能仅囿于几节德育课,或靠几位德育教师和少数班主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渠道的。阳光德育注重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开放、全面、和谐的德育环境。”邹校长进一步补充说。在二十五中的校园里,石头会传情,墙壁能说话,树木花草,亭台楼阁,无不寓意丰富,韵味无穷,都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好场所和好教材,因而备受师生珍爱。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二十五中学的校园里,养成教育已经成为“阳光德育”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了解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积累了第一手材料,以此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求知成才事半功倍、更好更快地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阳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有效地引导和激励,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于是,学校将“会引导,善激励”确认为“阳光德育”另一操作要领。所谓“会引导”,就是讲究策略,因人因事,采取适宜的教育手段与方式,以期达到既定目标;“善激励”就是“承认差异看努力,尺短寸长挖潜力”。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发光体,都应得到赏识和關注。不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面俱到,只要有闪光点,就应该肯定与褒扬。
学校开展的“新三好”评选活动实行“新三好学生”申报制后,有80%以上学生受到不同的表扬和奖励,真正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了荣誉所带来的快乐。
如今,二十五中“阳光教育”在武汉教育界及在全国不少中小学校正不断得到认同和推广,大有燎原之势;“阳光教育”已经吸引了一批热心的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相信“阳光教育”的前景将更加灿烂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