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培养,更要承担着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亲情教育正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语文教育的必然。本文在借鉴有关情感教育、亲情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具有的亲情资源,试图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亲情教育
一、引言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正面临着急剧的时代变化,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渐渐淡薄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的学生稍有不如意就会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伦理的根基。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珍惜亲情的人,学习成绩再优异,他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安定。亲情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亲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严重影响了家庭和睦,进行亲情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安全快乐的度过人生中最关键的情感、人格发展期,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这是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品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亲情教育的路径选择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教学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取决于课堂效率的高低。近几年,“高效课堂”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课改的焦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学科,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追求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也正是对“语文高效课堂”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我们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使语文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更得到亲情教育的熏陶。“细读”课文内容,体悟亲情,“细读”一般和阅读教学同行,是指从文章中的字、词、句等文字材料入手,分析其表达方法、修辞手法,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就开始对文章进行细读。教师要竭力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中闪光的语句,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词语,仔细分析、品味它,让作品中的亲情唤起学生的真情,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发生共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吸收了别人的观点同时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文章中饱含亲情的语段正是通向学生内心深处的纽带。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关键段落的品读,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围绕初步的感知扩展思维,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并体悟文章的关键。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完全可以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个关键,带领大家一起品读全文的四次“背影”。同学们可以找出对“背影”描写的语句,感受每一次“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尤其是“望父买橘”的背影,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通过文中细致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引导学生懂得感恩,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抒发情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亲情”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合理的运用,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珍惜亲情,语文教育将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强大育人功能。但是仅仅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语文从生活中来,生活处处是语文,在平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紧扣课文的内容,更有许多生活中的事时刻感染着我们。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的人:妈妈早晨的催促声、生病时担忧的眼神、精心准备的晚饭、悄悄披上的外衣;父亲送孩子上学时骑车弓下的背影、穿越风雨的雨披、成功时的嘉奖、失败时的鼓励等等,这些都是父母对子女爱的的体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深刻感受父母的爱。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期,总是和父母、老师产生不同的意见,产生所谓的“代沟”问题。学生不能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不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生活中有太多孩子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事情发生,面对矛盾,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经过实验证明了“下水作文”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这是作文教学的新尝试。所谓“下水作文”中的“下水”,是借用游泳中的术语,要想学会游泳,必须要亲身下水实践。学习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把教师为了教学,结合教学活动,自己经常动笔写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教师下水”。
3.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但是歌曲的内容,教师要加以引导,有不少抒写亲情的歌曲悠扬动听,好像在诉说身边感人的故事,使人听了倍感亲切。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唱亲情歌。比如《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爱住我家》、《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歌曲,吟唱中品味,品味中吟唱,这些都能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亲情,感悟亲情的温暖与可贵,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亲情。例如:在《枣儿》一文中,讲述了“老人盼儿子回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老人孩子呼唤各自的亲人,回来吃家乡的“枣儿”,却无人回应,这深刻的反映出现代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而《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正是唱出了天下父母们的心声才变得家喻户晓。全班同学齐唱《常回家看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动。让学生体验、享受亲情,在亲情的温暖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亲情的感召下懂得如何感恩父母、关爱亲人。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燕北、王德玮.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J].教育探索,1996(6).
[3]朱小蔓.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J].教育研究,1997(7).
[4]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人民教育,1998.
关键词:初中语文;亲情教育
一、引言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正面临着急剧的时代变化,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渐渐淡薄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的学生稍有不如意就会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伦理的根基。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珍惜亲情的人,学习成绩再优异,他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安定。亲情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亲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严重影响了家庭和睦,进行亲情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安全快乐的度过人生中最关键的情感、人格发展期,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这是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品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亲情教育的路径选择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教学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取决于课堂效率的高低。近几年,“高效课堂”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课改的焦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学科,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追求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也正是对“语文高效课堂”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我们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使语文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更得到亲情教育的熏陶。“细读”课文内容,体悟亲情,“细读”一般和阅读教学同行,是指从文章中的字、词、句等文字材料入手,分析其表达方法、修辞手法,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就开始对文章进行细读。教师要竭力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中闪光的语句,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词语,仔细分析、品味它,让作品中的亲情唤起学生的真情,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发生共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吸收了别人的观点同时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文章中饱含亲情的语段正是通向学生内心深处的纽带。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关键段落的品读,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围绕初步的感知扩展思维,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并体悟文章的关键。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完全可以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个关键,带领大家一起品读全文的四次“背影”。同学们可以找出对“背影”描写的语句,感受每一次“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尤其是“望父买橘”的背影,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通过文中细致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引导学生懂得感恩,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抒发情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亲情”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合理的运用,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珍惜亲情,语文教育将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强大育人功能。但是仅仅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语文从生活中来,生活处处是语文,在平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紧扣课文的内容,更有许多生活中的事时刻感染着我们。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的人:妈妈早晨的催促声、生病时担忧的眼神、精心准备的晚饭、悄悄披上的外衣;父亲送孩子上学时骑车弓下的背影、穿越风雨的雨披、成功时的嘉奖、失败时的鼓励等等,这些都是父母对子女爱的的体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深刻感受父母的爱。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期,总是和父母、老师产生不同的意见,产生所谓的“代沟”问题。学生不能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不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生活中有太多孩子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事情发生,面对矛盾,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经过实验证明了“下水作文”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这是作文教学的新尝试。所谓“下水作文”中的“下水”,是借用游泳中的术语,要想学会游泳,必须要亲身下水实践。学习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把教师为了教学,结合教学活动,自己经常动笔写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教师下水”。
3.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但是歌曲的内容,教师要加以引导,有不少抒写亲情的歌曲悠扬动听,好像在诉说身边感人的故事,使人听了倍感亲切。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唱亲情歌。比如《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爱住我家》、《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歌曲,吟唱中品味,品味中吟唱,这些都能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亲情,感悟亲情的温暖与可贵,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亲情。例如:在《枣儿》一文中,讲述了“老人盼儿子回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老人孩子呼唤各自的亲人,回来吃家乡的“枣儿”,却无人回应,这深刻的反映出现代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而《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正是唱出了天下父母们的心声才变得家喻户晓。全班同学齐唱《常回家看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动。让学生体验、享受亲情,在亲情的温暖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亲情的感召下懂得如何感恩父母、关爱亲人。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燕北、王德玮.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J].教育探索,1996(6).
[3]朱小蔓.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J].教育研究,1997(7).
[4]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人民教育,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