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是语文新课改不可回避的问题,作者对此做了深入探讨。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是一种精心温暖的关注和呵护,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宽容,尤其是要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其次是促使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群体思维磁场中“磁化”,让学生带着各自对文本的诠释,在对话交流中分享他人的智慧。再次是循循善诱。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独特体验”尽可能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简单走向复杂,从幼稚步入成熟,从片面转向辩证。最后是使用“冷凝”法,即让学生课后单独对自己的“独特体验”进行冷思考,提高其含金量,并凝结成文字,化作自身的知识积累。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独特体验 正确对待
所谓“独特体验”乃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由于学生个体认识水平不一,人生阅历不同,兴趣爱好各异,思维活动千差万别,这些“意义”极具个性色彩,有的幼稚肤浅,有的见解非凡,有的片面褊狭,有的灵光闪现,……
那么,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以后产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独特体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看法和判断都要得到尊重,尊重人的看法就是尊重人的最基本的东西。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独特体验”尤其需要得到师长的尊重和呵护。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是漠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各种诠解,甚至任由他们带着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而首先是一种精心温暖的关注和呵护,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宽容。教师授课时应该自觉克制越俎代庖的冲动、自身思维定势的禁锢和期待预设心理的束缚,尽量使自己进入一种澄澈、开放而灵动的教学心境,即古圣先贤所云“涤除玄览”“澡雪精神”之境界。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既不应如法官判案式的“棒杀”,又不应似赶尽杀绝式的“围剿”,而应以倾听、肯定、表扬和鼓励为主,尤其要捕捉其中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正如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
这其实是给予学生一个话语空间,这是课堂对话教学和谐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更要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形成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群体话语空间,促使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这样的群体话语空间中交流、讨论,形成互动,让他们带着各自对文本的诠释在群体的对话交流中分享他人的智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读书学习有别于成人的完全自主学习,它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的。群体的这种交流和讨论对学生构建自己的“意义”,形成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份调查表明,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因素占第一位的是同学的相互影响(梁捷,《“中学生说话习惯与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都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但自己的假设和推论又往往不免片面甚至挂一漏万。课堂教学组织有效的合作、讨论、交流活动可以形成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群体话语空间,它可以促使同学们梳理、表述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在争辩、赞赏、接纳、互助的过程中了解问题的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反思自己的思想感受,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对自己所建构的“意义”产生新的洞察,使之更趋全面合理。学生群体如同一个巨大的思维磁场,对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有很大的“磁化”作用,形成百家争鸣又百家互补的局面。
以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在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之后,我试着让学生提出自己阅读中体会最深的问题。立即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杜十娘拥有百宝箱,算得上是一个“富婆”,按常理,一个有钱的女人被男人抛弃后是不会轻易自杀的,她很可能会恨男人,但自杀是颇令人费解的。我感到这位同学抓了问题的要害,就决定以此作为这篇小说教学的突破点,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自杀?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是为爱而死的,她爱上李甲却被其抛弃,爱情之梦破灭因而自杀,有诗为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之所以自杀是为了从精神上惩罚李甲和孙富这类男人,让他们的灵魂不得安宁。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自杀是对罪恶的男权社会的控诉。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是“误落风尘的无瑕玉”,不甘沉沦,寻机从良,李甲对她的抛弃摧毁了她生存下去的最后一丝希望。还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内心深处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耻”,多年的妓女生活使她内心形成罪恶感,在被负心汉抛弃之后,她怒沉象征耻辱的“百宝箱”,沉江试图以江水洗涤自身的不洁。究竟应该如何解释杜十娘自杀的原因,当然还有话可说。讨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论,更在于交流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群体合作、讨论与交流中,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对文本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独特体验”更加丰富、全面,更加深刻、辩证。
“磁化”不是“万马齐喑”的同化,而是“百家争鸣又百家互补”的强化。能否营造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群体话语空间,促使学生的“独特体验”在群体对话交流的磁场中“磁化”,是课堂对话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三、引导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此止步不前,更不是让教师迎合学生,或者退居教学第二线任学生纷纭议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简单走向复杂,从幼稚步入成熟,从片面转向辩证。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一语道破:“教师不是主导的,但是,教师应该有引导的责任。如果以课堂上纷纭的议论为满足,还要教师干什么呢?开放式、平等的对话,应该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防止平面滑行,教师的引导就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现代课程论也认为,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堪称课堂教学的要义和精髓。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最有效的积累,心灵和思想得到最有效的充实,思维品质得到最有效的提高。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不一定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它可能是一个反复多次不断出现错误又不断消除错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缺乏可能正是劣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烦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执教《智取生辰纲》为例。一些同学很自然产生的一个疑惑是:节选部分主要写“智取”生辰纲,为何不删除大篇幅写杨志押送的部分。在我的点拨下,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小说开头大篇幅描述意在为后半部分的高潮做铺垫。应该讲,同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认识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尚有挖掘的空间,于是我在充分肯定同学们进步的同时抛出一个问题:从题目看,文章的“重心”是“智取”,那么文章为何写杨志的“反智取”呢?至此,同学们从思考开始走向深刻。其实节选部分完整地写了杨志“反智取”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过程,黄泥岗上不过是最后的句号。但是杨志并非等闲之辈,凭他的精明和武艺,吴用他们仍是很难得逞的,杨志为何有如此下场?这个问题已经触及《水浒》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倾向,相当有深度。再以教《寡人之于国也》为例。在学生分析讨论文本,对孟子“王道”的内容形成概括性了解的基础上,我引用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的王道》的一段精辟论述:“在中国的王道,看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有霸道跑来的……”这个精辟论述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王道与霸道的关系,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思维也更加深刻了。
在我的点拨、引导之下,学生的“独特体验”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简单走向复杂,从片面转向辩证。
四、使用“冷凝”法
即让学生课后再次单独对自己的“独特体验”进行冷思考,提高思维质量并凝结成文字,从而将阅读体验化作自身的知识积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学生的“独特体验”经过学生群体思维磁场的“磁化”和教师的点拨、引导,一路走来能否转化为较有含金量的“独特体验”,最终取决于学生能否于课后再次单独对自己的“独特体验”进行一番冷思考,并凝结成文字,从而化作自身的知识积累。课堂对话、交流之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于课后将自己对文本的最初体验、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老师的点拨、引导进行一番冷思考,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尽量使自己的“独特体验”更有含金量,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冷凝”法能促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丰富学生的感受体验,增厚学生的知识积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独特体验 正确对待
所谓“独特体验”乃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由于学生个体认识水平不一,人生阅历不同,兴趣爱好各异,思维活动千差万别,这些“意义”极具个性色彩,有的幼稚肤浅,有的见解非凡,有的片面褊狭,有的灵光闪现,……
那么,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以后产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独特体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看法和判断都要得到尊重,尊重人的看法就是尊重人的最基本的东西。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独特体验”尤其需要得到师长的尊重和呵护。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是漠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各种诠解,甚至任由他们带着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而首先是一种精心温暖的关注和呵护,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宽容。教师授课时应该自觉克制越俎代庖的冲动、自身思维定势的禁锢和期待预设心理的束缚,尽量使自己进入一种澄澈、开放而灵动的教学心境,即古圣先贤所云“涤除玄览”“澡雪精神”之境界。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既不应如法官判案式的“棒杀”,又不应似赶尽杀绝式的“围剿”,而应以倾听、肯定、表扬和鼓励为主,尤其要捕捉其中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正如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
这其实是给予学生一个话语空间,这是课堂对话教学和谐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更要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形成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群体话语空间,促使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这样的群体话语空间中交流、讨论,形成互动,让他们带着各自对文本的诠释在群体的对话交流中分享他人的智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读书学习有别于成人的完全自主学习,它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的。群体的这种交流和讨论对学生构建自己的“意义”,形成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份调查表明,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因素占第一位的是同学的相互影响(梁捷,《“中学生说话习惯与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都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但自己的假设和推论又往往不免片面甚至挂一漏万。课堂教学组织有效的合作、讨论、交流活动可以形成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群体话语空间,它可以促使同学们梳理、表述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在争辩、赞赏、接纳、互助的过程中了解问题的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反思自己的思想感受,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对自己所建构的“意义”产生新的洞察,使之更趋全面合理。学生群体如同一个巨大的思维磁场,对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有很大的“磁化”作用,形成百家争鸣又百家互补的局面。
以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在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之后,我试着让学生提出自己阅读中体会最深的问题。立即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杜十娘拥有百宝箱,算得上是一个“富婆”,按常理,一个有钱的女人被男人抛弃后是不会轻易自杀的,她很可能会恨男人,但自杀是颇令人费解的。我感到这位同学抓了问题的要害,就决定以此作为这篇小说教学的突破点,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自杀?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是为爱而死的,她爱上李甲却被其抛弃,爱情之梦破灭因而自杀,有诗为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之所以自杀是为了从精神上惩罚李甲和孙富这类男人,让他们的灵魂不得安宁。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自杀是对罪恶的男权社会的控诉。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是“误落风尘的无瑕玉”,不甘沉沦,寻机从良,李甲对她的抛弃摧毁了她生存下去的最后一丝希望。还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内心深处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耻”,多年的妓女生活使她内心形成罪恶感,在被负心汉抛弃之后,她怒沉象征耻辱的“百宝箱”,沉江试图以江水洗涤自身的不洁。究竟应该如何解释杜十娘自杀的原因,当然还有话可说。讨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论,更在于交流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群体合作、讨论与交流中,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对文本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独特体验”更加丰富、全面,更加深刻、辩证。
“磁化”不是“万马齐喑”的同化,而是“百家争鸣又百家互补”的强化。能否营造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群体话语空间,促使学生的“独特体验”在群体对话交流的磁场中“磁化”,是课堂对话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三、引导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此止步不前,更不是让教师迎合学生,或者退居教学第二线任学生纷纭议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简单走向复杂,从幼稚步入成熟,从片面转向辩证。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一语道破:“教师不是主导的,但是,教师应该有引导的责任。如果以课堂上纷纭的议论为满足,还要教师干什么呢?开放式、平等的对话,应该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防止平面滑行,教师的引导就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现代课程论也认为,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堪称课堂教学的要义和精髓。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最有效的积累,心灵和思想得到最有效的充实,思维品质得到最有效的提高。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不一定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它可能是一个反复多次不断出现错误又不断消除错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缺乏可能正是劣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烦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执教《智取生辰纲》为例。一些同学很自然产生的一个疑惑是:节选部分主要写“智取”生辰纲,为何不删除大篇幅写杨志押送的部分。在我的点拨下,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小说开头大篇幅描述意在为后半部分的高潮做铺垫。应该讲,同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认识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尚有挖掘的空间,于是我在充分肯定同学们进步的同时抛出一个问题:从题目看,文章的“重心”是“智取”,那么文章为何写杨志的“反智取”呢?至此,同学们从思考开始走向深刻。其实节选部分完整地写了杨志“反智取”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过程,黄泥岗上不过是最后的句号。但是杨志并非等闲之辈,凭他的精明和武艺,吴用他们仍是很难得逞的,杨志为何有如此下场?这个问题已经触及《水浒》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倾向,相当有深度。再以教《寡人之于国也》为例。在学生分析讨论文本,对孟子“王道”的内容形成概括性了解的基础上,我引用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的王道》的一段精辟论述:“在中国的王道,看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有霸道跑来的……”这个精辟论述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王道与霸道的关系,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思维也更加深刻了。
在我的点拨、引导之下,学生的“独特体验”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简单走向复杂,从片面转向辩证。
四、使用“冷凝”法
即让学生课后再次单独对自己的“独特体验”进行冷思考,提高思维质量并凝结成文字,从而将阅读体验化作自身的知识积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学生的“独特体验”经过学生群体思维磁场的“磁化”和教师的点拨、引导,一路走来能否转化为较有含金量的“独特体验”,最终取决于学生能否于课后再次单独对自己的“独特体验”进行一番冷思考,并凝结成文字,从而化作自身的知识积累。课堂对话、交流之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于课后将自己对文本的最初体验、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老师的点拨、引导进行一番冷思考,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尽量使自己的“独特体验”更有含金量,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冷凝”法能促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丰富学生的感受体验,增厚学生的知识积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