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建筑成为独立的结构系统,历史悠长,且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但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原则,仅有缓慢的发展,直至最近半世纪都未受其它建筑形式的影响。数千年来尚无长足进展,渗杂现象,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树立了我国的文化表志。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特点难以长存之因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生产之需。起源于原始先民为抵御豺狼虎豹、自然灾害,就地取材创造的原始巢居穴居;这不是刻意去进行的创造,而是受环境因素和人的主观认识所导致的。
中国建筑产生因素及特色
中国建筑产生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一,受当时自然条件、气候、材料供给、风俗习惯、思想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其二,受当时艺术风格、制作工艺技术、工匠的对材料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两方面因素推动中国建筑规模、造型、工程、艺术风格不断发生着蜕变,犹如一只幼虫织网吐丝破茧而出,终蜕变成一只绚丽的彩蝶。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料为主加以石材、砖瓦为特点。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树木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植物茂盛种类繁多。先民捕猎生产常使用木制、石质工具获取食物;为躲避野兽袭击在大树上建巢居作为休息场所;从而让他们对木质材料最为依赖和了解。工匠利用木质材料特性创造‘木架制’结构作为建筑的基本骨架;‘构架制’指用四根柱子围合,柱子之上架房梁,垒叠砖瓦,组合成一个封闭空间,就是‘间’。
为增加建筑物承受重力强度,创造‘斗拱’结构。斗拱层层叠加向外伸展增强承受建筑顶部的重量的强度,使重量压力转移给下部四个立柱之上,以增加建筑的承重性和稳固性;这是建筑重要的承重结构。房屋四周墙面屋顶则用砖瓦、石块垒叠,外涂抹泥浆,工程复杂;但是它们并不起承重的作用,所以后人常说古建筑结实稳固,历经百年沧桑依然‘墙倒而屋不塌’。
建筑屋顶外形多采用‘四角翼翼,四方之极’的曲线造型。角梁、翼角、脊吻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优美的曲线。翼角高高翘起,如同鸟翼,组合在一起延长了屋顶四角的曲线,减少建筑的笨重之感,增加建筑小巧轻盈的造型;后期又增加许多吉祥寓意的建筑小品物件进行装饰,增加其观赏性。有古诗赞美曰:‘上尊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
建筑空间分布上采用‘似露非露’、‘神似’重于‘形似’的设计方法。注重引导观赏者灵魂上的共鸣,使建筑鲜少露出整体全貌,使人们在远处就能欣赏建筑的美。建筑长设高台和台基,底部多采用台基来衬托上部主体建筑。层层叠加的台阶增加建筑的高度和延展性,烘托建筑宏伟气势。
以‘漆’为主要建筑装饰材料。木材容易受阴雨、潮湿气候影响,发胀、变形、腐烂,在材料外面涂刷一层漆材料可以隔绝外部环境侵害,除保护建筑自身完整性还可以起到美化建筑体的作用。我国是发明使用漆最早的国家,早在原始时期就发明使用漆器,汉代的红漆碗是漆器工艺的杰出代表作。建筑外层描绘装饰色调常以冷色青绿或暖色丹朱,绘制纹样多为动物、植物、天文气象等图案,取其谐音寓吉祥含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筑屋顶多为黄绿色琉璃瓦,屋檐、檐下为金、青、红、绿等彩绘,雍容华贵不失典雅精巧;建筑外装白色玉石栏杆、朱红铜钉大门以及青瓦红墙,千般细虑雕琢后一座精美建筑就诞生了。
二、寓于传统建筑内的灵魂——儒、道、释
传统建筑布局采用‘绝对对称’和‘绝对自由’两种不同的布局手法。造成布局手法不同原因在于思想根源。
‘绝对对称’手法多用于皇家官式建筑。突出皇家建筑的威严气势和秩序化,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儒家倡导的‘三纲’‘五常’对规范人们行为准则、匡正社会秩序有重要影响。汉武帝时期‘尊儒’实质就是利用儒家的教义去维护其自身统治秩序,成效显著;为后世历代统治者采用成为国制。统治阶级对儒家的推广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上,还扩展到建筑领域,就是后来的‘礼制建筑’。
‘绝对自由’建筑布局手法来自民间,源于民间的特点使建筑与地方风俗特色有较多的联系,从而有了后世著名传统地方民居建筑。民间建筑注重实用、功能,再加入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主观情感,给建筑和景物赋予主观意义,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绝对自由’布局手法不仅在建筑领域还扩展到苑囿景观;受到同样是来自民间的‘道家’思想影响。道家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崇尚自然天性,主张‘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原貌基础上加以人为创造修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优美意境,以意境取胜。
三、中国传统建筑难以长存的原因
中国建筑造型浑厚大方、装饰美轮美奂,但流传至今古建筑却屈指可少,大多是年代稍近的明清建筑,或在原有老建筑基础上修葺加盖而来的,难保其原风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主要有一下几点。
战火纷飞、斗转星移间许多优秀古建筑遭到焚毁。新王朝建立初,往往先捣毁旧朝宫室建筑,或在原有旧建筑之上加以改造修整,以突显新王朝的改朝换代、神威功德。重建的风气往往多于修缮的风气,建设意识上没有认识永存建筑的重要性。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崇尚道家的思想有一定渊源,道家推崇安于现状、自然生灭;木质材料的局限性使得建筑无法保持长存,而从不考虑研究其它新材料特性以代替旧材料;使用者也不考虑对建筑的维护,放任其消亡。
建筑原理和技巧往往通过师傅的口头传授,鲜少有文字书籍记载发售。现有流传下来关于营造之书极少,建筑知识的传授和技术推广受到阻碍。
工匠对木材的认识多于石材,建筑结构多以木材为主建设建筑主体框架,也有用石材累建石桥石屋案例,但对木材的使用和研究多于使用石材;但古人对石材缺乏深入了解,对石材的弯曲张力和压力了解不深。
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个居所,在它的身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对追朔中华文化根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珍惜现存的历史建筑,而不是單纯保护欣赏;学习古人的制作工艺和方法,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奠定基础,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出现优秀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1
[2] 王伯扬.《中国建筑之美-礼制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3] 本社.《皇家园囿建筑(琴棋射骑御花园)/中国古建筑之美》[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特点难以长存之因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生产之需。起源于原始先民为抵御豺狼虎豹、自然灾害,就地取材创造的原始巢居穴居;这不是刻意去进行的创造,而是受环境因素和人的主观认识所导致的。
中国建筑产生因素及特色
中国建筑产生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一,受当时自然条件、气候、材料供给、风俗习惯、思想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其二,受当时艺术风格、制作工艺技术、工匠的对材料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两方面因素推动中国建筑规模、造型、工程、艺术风格不断发生着蜕变,犹如一只幼虫织网吐丝破茧而出,终蜕变成一只绚丽的彩蝶。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料为主加以石材、砖瓦为特点。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树木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植物茂盛种类繁多。先民捕猎生产常使用木制、石质工具获取食物;为躲避野兽袭击在大树上建巢居作为休息场所;从而让他们对木质材料最为依赖和了解。工匠利用木质材料特性创造‘木架制’结构作为建筑的基本骨架;‘构架制’指用四根柱子围合,柱子之上架房梁,垒叠砖瓦,组合成一个封闭空间,就是‘间’。
为增加建筑物承受重力强度,创造‘斗拱’结构。斗拱层层叠加向外伸展增强承受建筑顶部的重量的强度,使重量压力转移给下部四个立柱之上,以增加建筑的承重性和稳固性;这是建筑重要的承重结构。房屋四周墙面屋顶则用砖瓦、石块垒叠,外涂抹泥浆,工程复杂;但是它们并不起承重的作用,所以后人常说古建筑结实稳固,历经百年沧桑依然‘墙倒而屋不塌’。
建筑屋顶外形多采用‘四角翼翼,四方之极’的曲线造型。角梁、翼角、脊吻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优美的曲线。翼角高高翘起,如同鸟翼,组合在一起延长了屋顶四角的曲线,减少建筑的笨重之感,增加建筑小巧轻盈的造型;后期又增加许多吉祥寓意的建筑小品物件进行装饰,增加其观赏性。有古诗赞美曰:‘上尊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
建筑空间分布上采用‘似露非露’、‘神似’重于‘形似’的设计方法。注重引导观赏者灵魂上的共鸣,使建筑鲜少露出整体全貌,使人们在远处就能欣赏建筑的美。建筑长设高台和台基,底部多采用台基来衬托上部主体建筑。层层叠加的台阶增加建筑的高度和延展性,烘托建筑宏伟气势。
以‘漆’为主要建筑装饰材料。木材容易受阴雨、潮湿气候影响,发胀、变形、腐烂,在材料外面涂刷一层漆材料可以隔绝外部环境侵害,除保护建筑自身完整性还可以起到美化建筑体的作用。我国是发明使用漆最早的国家,早在原始时期就发明使用漆器,汉代的红漆碗是漆器工艺的杰出代表作。建筑外层描绘装饰色调常以冷色青绿或暖色丹朱,绘制纹样多为动物、植物、天文气象等图案,取其谐音寓吉祥含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筑屋顶多为黄绿色琉璃瓦,屋檐、檐下为金、青、红、绿等彩绘,雍容华贵不失典雅精巧;建筑外装白色玉石栏杆、朱红铜钉大门以及青瓦红墙,千般细虑雕琢后一座精美建筑就诞生了。
二、寓于传统建筑内的灵魂——儒、道、释
传统建筑布局采用‘绝对对称’和‘绝对自由’两种不同的布局手法。造成布局手法不同原因在于思想根源。
‘绝对对称’手法多用于皇家官式建筑。突出皇家建筑的威严气势和秩序化,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儒家倡导的‘三纲’‘五常’对规范人们行为准则、匡正社会秩序有重要影响。汉武帝时期‘尊儒’实质就是利用儒家的教义去维护其自身统治秩序,成效显著;为后世历代统治者采用成为国制。统治阶级对儒家的推广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上,还扩展到建筑领域,就是后来的‘礼制建筑’。
‘绝对自由’建筑布局手法来自民间,源于民间的特点使建筑与地方风俗特色有较多的联系,从而有了后世著名传统地方民居建筑。民间建筑注重实用、功能,再加入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主观情感,给建筑和景物赋予主观意义,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绝对自由’布局手法不仅在建筑领域还扩展到苑囿景观;受到同样是来自民间的‘道家’思想影响。道家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崇尚自然天性,主张‘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原貌基础上加以人为创造修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优美意境,以意境取胜。
三、中国传统建筑难以长存的原因
中国建筑造型浑厚大方、装饰美轮美奂,但流传至今古建筑却屈指可少,大多是年代稍近的明清建筑,或在原有老建筑基础上修葺加盖而来的,难保其原风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主要有一下几点。
战火纷飞、斗转星移间许多优秀古建筑遭到焚毁。新王朝建立初,往往先捣毁旧朝宫室建筑,或在原有旧建筑之上加以改造修整,以突显新王朝的改朝换代、神威功德。重建的风气往往多于修缮的风气,建设意识上没有认识永存建筑的重要性。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崇尚道家的思想有一定渊源,道家推崇安于现状、自然生灭;木质材料的局限性使得建筑无法保持长存,而从不考虑研究其它新材料特性以代替旧材料;使用者也不考虑对建筑的维护,放任其消亡。
建筑原理和技巧往往通过师傅的口头传授,鲜少有文字书籍记载发售。现有流传下来关于营造之书极少,建筑知识的传授和技术推广受到阻碍。
工匠对木材的认识多于石材,建筑结构多以木材为主建设建筑主体框架,也有用石材累建石桥石屋案例,但对木材的使用和研究多于使用石材;但古人对石材缺乏深入了解,对石材的弯曲张力和压力了解不深。
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个居所,在它的身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对追朔中华文化根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珍惜现存的历史建筑,而不是單纯保护欣赏;学习古人的制作工艺和方法,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奠定基础,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出现优秀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1
[2] 王伯扬.《中国建筑之美-礼制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3] 本社.《皇家园囿建筑(琴棋射骑御花园)/中国古建筑之美》[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