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小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从热爱生活、读书积累、促进心理发展和指导表达方法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源于生活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y of “stemming from life” for pupils’ writing
Wang Sujing
【Abstract】The guidance to the pupils writing composition “stemming from lif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tricted quality, should follow the course rule and students’ mind developing rule. It can start from loving life, reading, advancing the mind developing and guiding the expressing method.
【Keywords】Pupil writing positionStemming from life
当前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脱离实际,使得学生的习作缺少生活气息,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趣,所以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以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对小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习作可以分为三个学段:第一、二学段的“习作”,在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同时,要把能“写话”纳入教学目标,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第二学段如果没有培养写一两段话的能力,第三学段的分段写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一两段通顺连贯的话,应该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第三学段,在继续发展学生的“留心观察,源于生活”的写作情感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热爱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相对于中学生,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生活,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也还有风雨,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习作就会有内容可写。
2.读书积累。读书,不能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报。要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
2.1间接认识生活,很多生活,就是阅历很丰富的大人也不可能都经历过,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比如,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城里生活,城里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农村生活,不管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可以凭借书报认识异域的生活,体验异国情调……
2.2丰富情感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十分丰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全面的体验,但可以在读书中徜徉其间。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在阅读革命故事中体验正义感、崇高感;在悲剧性文章中体会怜悯为怀;在阅读科普著作中体验科学感,体验大自然的奥秘感等。
3.促进心理发展。
3.1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如,在习作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在取材训练中培养辐射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在构思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修改习作的指导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3.2要促进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语文学科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在平等中互动,给学生社会态度与社会情感的发展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诸如反映同伴的和睦相处,社会群体互相帮助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塑造学生的社会行为;可以在抒发对亲人、对同伴的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中促进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可以使教师的健康人格和群体的社会行为给学生以积极影响。
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提高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也促进了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就有可能在比较高的程度上做到习作“源于生活”。
4.指导表达方法。课标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指导的途径有,指导课中指导,面批时指导,讲评课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
假如把习作比作一棵大树,心理发展、生活与读书就是大树的根,生活实践就是枝叶,树没有枝叶不行,没有树根更不行,心理发展有多成熟,热爱生活与读书的程度就有多深,习作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伸展空间。根深才能叶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热爱生活、热爱读书,有效学习表达方法,才有可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文章。
文题,就像文章的眼睛。教师“诗意”的引领,学生“诗意”的表达,没有为“形式”而做秀,没有为“形式”而无病呻吟。流淌的是真情,收获的是多彩!
习作离不开生活,就像自然界中一切生命体不能离开春天一样,在春天里新生,在春天里成长……我相信,“生活化习作”研究也会在春天里萌发,在春天里开花,在春天里言为心声!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源于生活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y of “stemming from life” for pupils’ writing
Wang Sujing
【Abstract】The guidance to the pupils writing composition “stemming from lif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tricted quality, should follow the course rule and students’ mind developing rule. It can start from loving life, reading, advancing the mind developing and guiding the expressing method.
【Keywords】Pupil writing positionStemming from life
当前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脱离实际,使得学生的习作缺少生活气息,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趣,所以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以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对小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习作可以分为三个学段:第一、二学段的“习作”,在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同时,要把能“写话”纳入教学目标,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第二学段如果没有培养写一两段话的能力,第三学段的分段写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一两段通顺连贯的话,应该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第三学段,在继续发展学生的“留心观察,源于生活”的写作情感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热爱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相对于中学生,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生活,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也还有风雨,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习作就会有内容可写。
2.读书积累。读书,不能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报。要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
2.1间接认识生活,很多生活,就是阅历很丰富的大人也不可能都经历过,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比如,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城里生活,城里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农村生活,不管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可以凭借书报认识异域的生活,体验异国情调……
2.2丰富情感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十分丰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全面的体验,但可以在读书中徜徉其间。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在阅读革命故事中体验正义感、崇高感;在悲剧性文章中体会怜悯为怀;在阅读科普著作中体验科学感,体验大自然的奥秘感等。
3.促进心理发展。
3.1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如,在习作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在取材训练中培养辐射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在构思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修改习作的指导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3.2要促进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语文学科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在平等中互动,给学生社会态度与社会情感的发展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诸如反映同伴的和睦相处,社会群体互相帮助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塑造学生的社会行为;可以在抒发对亲人、对同伴的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中促进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可以使教师的健康人格和群体的社会行为给学生以积极影响。
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提高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也促进了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就有可能在比较高的程度上做到习作“源于生活”。
4.指导表达方法。课标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指导的途径有,指导课中指导,面批时指导,讲评课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
假如把习作比作一棵大树,心理发展、生活与读书就是大树的根,生活实践就是枝叶,树没有枝叶不行,没有树根更不行,心理发展有多成熟,热爱生活与读书的程度就有多深,习作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伸展空间。根深才能叶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热爱生活、热爱读书,有效学习表达方法,才有可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文章。
文题,就像文章的眼睛。教师“诗意”的引领,学生“诗意”的表达,没有为“形式”而做秀,没有为“形式”而无病呻吟。流淌的是真情,收获的是多彩!
习作离不开生活,就像自然界中一切生命体不能离开春天一样,在春天里新生,在春天里成长……我相信,“生活化习作”研究也会在春天里萌发,在春天里开花,在春天里言为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