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应用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把多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把多媒体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把多媒体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使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声音、图像、视屏等多种信息于课件制作,从而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简言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 ; 数学 ; 课堂教学 ; 效率
依据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而建构的,每个人的经验存在差异,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学习情境的设计,并把学习情境设计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由于学习情景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在设计理想的学习情景时,要考虑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角度提供多样化的情境,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而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设置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变动,可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多媒体应用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把多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把多媒体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把多媒体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可以使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声音、图像、视屏等多种信息于课件制作,从而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简言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现结合我在实践中的探索,谈一下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
抓住最佳时机,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在玩中学,在活动中求知,在愉悦中索取。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小学生的年龄小,抽象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多知识的获得是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充分感知,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丰富性。
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由于这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先在屏幕上闪现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一端射出一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通过这一端的伸缩让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然后,在其下面又出现一个亮点,它的两端分别射出一水平线,自由地伸缩,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生成和“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两个亮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可伸缩,有长度、可度量。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化静为动,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也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教学第六册的“简单统计表”为例,第一步我决定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学会制作统计表。首先我创设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最近的春游活动中很多同学都有不错的表现,老师想奖励大家,在我去买奖品之前我想先做一个调查,看看同学们比较喜欢哪种奖品。请同学在纸上写下最想得到的奖品。”接着我请同学帮我统计一下选票。在学生统计完后我顺势引入新课。(1)你是采用什么方法统计的票数?(向采用划正法的学生提问)(2)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统计?(3)你来讲讲为什么采用划正的方法而不用其他的方法?经过学生讨论、比较得出用划“正”字的方法比较好。全班同学一起用这种方法统计一次。让每位学生都亲身体验到了统计的过程。接着我继续追问“用画正字统计后,怎样使大家更清楚的看到统计结果呢?”这时老师出示不完整的统计表,请学生把这张表填完整,然后揭示课题。在学生经历了统计表制作的全过程后,我趁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必需具备哪些条件呢?从这张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建议?”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精炼的小结。接着与学生互动:剛才的统计分析,我们是分哪几步来做的?(1.收集数据。2.分类整理。3.制统计表。4.分析决策)。至此,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并能将统计的结果制成表。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课堂活动的主流应是学生的合作活动。”而现代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给学校教育创造了合作学习的巨大空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信息共享;对自己的成果展示更自由、清晰;实现了机机对话、人机对话;学生间可以取长补短,自觉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要对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有一定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无疑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实验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就越清晰、深刻,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也有利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数学概念、培养数学能力。那么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体,注意的范围小、持续时间短,所以说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寓教于乐,是提高低年级儿童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学生对“多加了几,再减去几;多减了几,再加上几”这样死记硬背的学习是不乐于接受的,他们在学习中会感到很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了让学生模拟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并要求在购物中,还要注意自己是怎样付钱的,之后展开活动:现学生手中有250元钱,购物198元,怎样付款呢?还剩多少钱?对此,学生在组内激烈地讨论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凭着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不难想到拿出200元付款,找回2元,最后还剩52元錢。通过生活实例,诱导学生探索掌握“250-198=250-200 2”的简便算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学生之所以为学生,在于其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创造过程。为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思维能力和素质;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交给学生创造的方法;构建创造教育的课堂模式。而创造力的培养必须是基础牢固,重视学生的经验与立场,同时学习创造,所以基础是前提,离开了基础,创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给学生打基础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处于学习的地位,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自主的从教师、书本上、网络等知识源获取知识,加强个性化学习。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这些素材给了学生更多的知识生长点,也给了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从多媒体的直观动态展示中找到合适的创新切入点或者说找到灵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指点迷津”吗?不,要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要设定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设问上下功夫,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知识的“桃子”。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掘、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说了这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发展创造力中所起的“基础”作用,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把丰富的知识信息贯穿于直观的、生动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音像之中。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进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器”,使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新课程 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734100)
关键词:多媒体 ; 数学 ; 课堂教学 ; 效率
依据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而建构的,每个人的经验存在差异,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学习情境的设计,并把学习情境设计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由于学习情景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在设计理想的学习情景时,要考虑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角度提供多样化的情境,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而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设置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变动,可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多媒体应用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把多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把多媒体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把多媒体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可以使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声音、图像、视屏等多种信息于课件制作,从而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简言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现结合我在实践中的探索,谈一下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
抓住最佳时机,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在玩中学,在活动中求知,在愉悦中索取。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小学生的年龄小,抽象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多知识的获得是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充分感知,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丰富性。
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由于这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先在屏幕上闪现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一端射出一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通过这一端的伸缩让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然后,在其下面又出现一个亮点,它的两端分别射出一水平线,自由地伸缩,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生成和“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两个亮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可伸缩,有长度、可度量。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化静为动,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也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教学第六册的“简单统计表”为例,第一步我决定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学会制作统计表。首先我创设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最近的春游活动中很多同学都有不错的表现,老师想奖励大家,在我去买奖品之前我想先做一个调查,看看同学们比较喜欢哪种奖品。请同学在纸上写下最想得到的奖品。”接着我请同学帮我统计一下选票。在学生统计完后我顺势引入新课。(1)你是采用什么方法统计的票数?(向采用划正法的学生提问)(2)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统计?(3)你来讲讲为什么采用划正的方法而不用其他的方法?经过学生讨论、比较得出用划“正”字的方法比较好。全班同学一起用这种方法统计一次。让每位学生都亲身体验到了统计的过程。接着我继续追问“用画正字统计后,怎样使大家更清楚的看到统计结果呢?”这时老师出示不完整的统计表,请学生把这张表填完整,然后揭示课题。在学生经历了统计表制作的全过程后,我趁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必需具备哪些条件呢?从这张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建议?”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精炼的小结。接着与学生互动:剛才的统计分析,我们是分哪几步来做的?(1.收集数据。2.分类整理。3.制统计表。4.分析决策)。至此,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并能将统计的结果制成表。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课堂活动的主流应是学生的合作活动。”而现代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给学校教育创造了合作学习的巨大空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信息共享;对自己的成果展示更自由、清晰;实现了机机对话、人机对话;学生间可以取长补短,自觉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要对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有一定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无疑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实验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就越清晰、深刻,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也有利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数学概念、培养数学能力。那么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体,注意的范围小、持续时间短,所以说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寓教于乐,是提高低年级儿童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学生对“多加了几,再减去几;多减了几,再加上几”这样死记硬背的学习是不乐于接受的,他们在学习中会感到很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了让学生模拟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并要求在购物中,还要注意自己是怎样付钱的,之后展开活动:现学生手中有250元钱,购物198元,怎样付款呢?还剩多少钱?对此,学生在组内激烈地讨论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凭着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不难想到拿出200元付款,找回2元,最后还剩52元錢。通过生活实例,诱导学生探索掌握“250-198=250-200 2”的简便算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学生之所以为学生,在于其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创造过程。为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思维能力和素质;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交给学生创造的方法;构建创造教育的课堂模式。而创造力的培养必须是基础牢固,重视学生的经验与立场,同时学习创造,所以基础是前提,离开了基础,创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给学生打基础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处于学习的地位,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自主的从教师、书本上、网络等知识源获取知识,加强个性化学习。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这些素材给了学生更多的知识生长点,也给了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从多媒体的直观动态展示中找到合适的创新切入点或者说找到灵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指点迷津”吗?不,要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要设定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设问上下功夫,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知识的“桃子”。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掘、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说了这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发展创造力中所起的“基础”作用,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把丰富的知识信息贯穿于直观的、生动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音像之中。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进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器”,使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新课程 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7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