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靠文本,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课本,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重视朗读的训练,让那些范文成为无声的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说话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写话、作文打好基础。引导积累、运用文中词汇。由仿到写,长期坚持,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紧靠文本 读 仿 积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说起作文都有“愁”和“怕”的感觉。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高年级的作文,只要与“写”沾上关系,学生就会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就算为了完成作业,写出来的文章也没多少真情实感。这与农村留守儿童多,课外阅读量少,见识少,没有家长引导,对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没能入情入境,词语贫乏,语言表达能力低等等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课本,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紧靠文本,重视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写作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运用。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新的认知活动,并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获取新知识。大部分被选为教材的文章,思想性都很强,语言规范。是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进行选编安排的。所以,我教每篇课文都特别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
  朗读有助于真切感悟课文,领略课文精妙之处,也是学生积累词句,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把读书的时间给足学生,引导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自己当作课文的作者去感受、去體验、去思考,学习让自己融入课文情境之中,入情入境地反复品味,诵读至朗朗上口,滚瓜烂熟,脱口而出。长期积累,久而久之,当遇到要表达类似内容的时候,脑海里的语句就会呼之欲出。所以,指导学生多读,认真读,那些范文便成了无声的老师。读,除了为写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写带来更多启发。熟读成诵,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前人也一语道破了“读”和“写”之间紧密的关系。
  二、重视说话训练,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作文,实际是把要说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话说得准确、流利、完整、有条理,就比较容易用文字把内心所想表达清楚。课本中除了安排有口语交际、交流平台这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之外,阅读教学过程也通常要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引导他们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所以,除了利用好口语交际课和交流平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特别注意严格要求他们说话响亮、清楚、准确、完整、连贯、生动,引导他们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这样,在长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说话训练,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写话、作文打好基础。
  三、引导积累、运用文中词汇
  小学课本有大量的优美词句。词句训练始终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词汇贫乏的实际情况,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只有理解掌握所学的词句,才能准确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收集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性,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达到在写作中灵活运用,随手拈来的效果。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丰富写作内容,避免梗概式文章。
  四、由仿到写,使学生乐于表达
  鉴于学生习作无从下手,无话可说的情况,遵循儿童的心理、思维特征,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表现欲都很强的特点,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每读一个通畅、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后,我很注意激发学生与所读内容的作者决一高低的欲望。经常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尽量让学生仿写。由浅入深,从句到段,再到篇章结构,引导学生从模仿入手,由仿到写。学生都跃跃欲试,很乐于表现,兴趣很浓。有了兴趣,就能消除紧张畏难的情绪,自然而然就能表达出自己内心所想表达的内容。
  如在教《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让学生仿写了“同学专心听课”“课间活动”“放学搞卫生”“师生回校”四个情境。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中写小蝌蚪外形特点这一自然段:“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的游来游去”后,我说:“小朋友想不想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是怎么样的?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描写得比作者写得更惹人喜爱?”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写了《可爱的小鸡》《可爱的小兔》《大公鸡》《小猫》……教学《葡萄沟》时,在学生度读得兴致高,对葡萄沟无限神往的时候,我趁势引导他们:“我们的家乡什么东西最让你自豪,最让人向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亚洲第一大石——大斑石、千层峰、小桂林、十里画廊、油栗、麒麟李、罗董柿饼、牛肉干、杏花鸡、莲都山羊……”“这些东西为什么吸引人?”学生又一轮争先恐后的发言。自然,也比较容易完成了习作《可爱的家乡》。
  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依纲靠本,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读、多说、多记、多仿,在读中消化、吸收、积累,灵活训练,仿中有创新、提升,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掘取写作源泉,造就学生的“材料仓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长期坚持,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可怕”的作文渐渐变得“可爱”起来。
其他文献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远程培训是一种新型师培方式,然而许多教师对远程培训持应付态度,探究教师参加“互联网+”远程培训动力缺失的原因,重建教师参加网培动力,有利于切实发挥“互联网+”远程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作用。  一、教师参加“互联网+”远程培训动力缺失的表现  (一)态度消极  当前,一些教师对参加网络培训认知上有偏差,只是为了拿学时、领证书、评职称、完成任务,虽参加网培,但极不情愿。综
期刊
摘要: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在高中阶段通过系列校本课程的愉悦教学和体验教育实践活动,让美术课堂回归艺术本位,关注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弘扬西关人文精神。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体验 校本课程  近来教育部下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文件,高中美术课程也纳入艺术学业水平测试,这意味着以往校园教育中不被重视的艺术教育学科终于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肯定。美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
期刊
汉字演化到今天,历经数万年,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人类文字史中形、意、味保留最完美、体系最完整的一部分,然而现代社会,如此厚重而伟大的信息传承载体,却被一个小小“魔杖”翻盘了,提笔忘字,指鹿为马,词不达意。一帧一帧的笑语,层出不穷。文字的书写匮乏使我们失去了传统的思维。看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简报中运用替代字、概念字等情况,作为一名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我们这些教书育人的老师不能为汉
期刊
毕业之后,我也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对于一向不善言辞的我来说,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我的课,无疑是重点,我把备课的重点放在范读上,在课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仔细钻研教材、认真朗读课文,准确把握朗读技巧,还要反复练习、推敲,每天回到宿舍,便开始开录音机,一遍一遍地跟着录音都,这样长久的坚持,不但自己的朗读能力加强了,自己的教学语言也随之规范了课堂上的我就更有自信了。  教学的第二个年头,我代表学校为农村教师
期刊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落实教育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背景下提出的,应该是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相应学段的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孩子作为公民的基本生活能力,即认识生活现象、遵循生活规律、趋利避害的能力;促进个人与团体的成长发展的能力,如利用学校、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地理学科研究;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能力,即关注家乡、国家、乃至全球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并进行合
期刊
在整个小学阶段里,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  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个人作文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质量的优劣。掌握阅读能力,不但使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更容易地开展,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生活,生活的目的是幸福,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努力争取教育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幸福,更要立足现在,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带给他平的幸福体验。  一、以数学故事设置悬疑,前呼后应,感受幸福感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一堂课可以用有趣的故事引入,自然而又巧妙地把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悬念
期刊
简析如今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象及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数量极少,许多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本。  2)阅读内容肤浅,学生大多看的是图解式、无厘头式、搞笑式的书籍。  3)阅读兴趣无法持续,不少学生对阅读缺乏持久的热情。  4)阅读计划缺失,大多学生未形成长久的阅读习惯。  5)孩子父母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无法乐观。  孩子沉湎快餐文化,对不经思考的媒体流形成某种依赖,追剧成瘾,老师和家长十分担心
期刊
一、教学诊断与改进  (一)内涵  中职校教学诊改,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  (二)意义  “诊断”源于医学界术语,21世纪前后“诊断”原理逐渐引入教学界,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教育行政部门将其作为中职
期刊
在上海市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后,几位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开展了一次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如何上好第一堂课”,三位一线老师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待绪论课的处理和实施后的体会,我有幸在边上旁听了几位教师的谈话,经过整理三位老师的谈话,附以本人的见解形成此文。几位老师的探讨过程大致如下:  A老师:因为我校和某中职学校有中高职贯通项目,下个学期我要到中职学校讲授一门专业课程,对如何上好中职专业课有些疑惑。  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