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世言畏童言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moo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5月,李敖跟着父母,从上海来到台湾,那年他14岁。父亲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职业,在台中市一中当国文教员。李敖也考取台中市一中,就读于初二甲班。
  清早,李敖就和父亲一同出发,由台中西区走到北区的市一中。中午就在学校吃便当。因为初到台湾,还不知道当地的便当盒是个什么样子,就想当然地买了一个上下几层圆的饭盒。第一天上课时,李敖背着书包,手提上下多层的圆饭桶走进教室时,一下子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同学们七嘴八舌,都说这个阿山(指外地人,有贬意),原来是个饭桶,不然怎么吃这么多。李敖窘得脸上发烧,看着同学们的便当盒,原来是长方形的一个小盒,饭和菜皆在其中。再看着自己圆而多层的饭盒,就像吃酒席,吃大餐一样,怎么看怎么特别,怪不得惹同学们的耻笑。一生秉持反潮流的李敖,在同学们的笑言中屈服了。第二天,他就扔下圆而多层的饭桶,换上了和同学们一模一样的便当饭盒。他要和同学们笑成一片,不想搞特殊。
  李敖的便当盒随了大流,原因是童言可畏。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稚嫩的哄堂大笑,是最具力量的,让你不能不屈服。世言可畏与童言可畏比较起来,李敖更惧怕后者。
  李敖的特立独行在初中二年级就显露出来。有一天,他突然提出要移風易俗,就是不过农历新年。他认为要顺应世界潮流,就不要过农历新年。因为农历新年,夹杂着太多封建迷信色彩和落后习俗,是一种不进步,违反现代化。所以,他就向父母宣称,他不过春节了。李敖的父亲倒很开明,认为年轻人玩点新花样是可以理解的。就说,好小子,你不过就不过吧,你不过,我们过。
  到了农历新年,一家人兴高采烈,忙前忙后,准备年夜饭。又是包饺子,又是七大盘子、八大碗鸡鸭鱼肉全端上了桌。但李敖都坚持不上桌吃饭,要和平日里一样,只吃一碗蛋炒饭。家里人熬夜守岁,他偏要早睡,鞭炮也不肯放了,要父亲亲自动手,到院里燃放。父母送来了糖果、瓜子和压岁钱,他一概不要,坚决退回。父母都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也不说什么。因为在道理上讲,愿意过农历新年,还是过公历元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过很少有人愿意冲破世俗罢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并不是闹着玩的。
  李敖凭着自己的年轻气傲,坚持不过农历春节到了第五个年头。那一年,父亲不幸病故,母亲陷入了寂寞的境地。当又一个农历新年到来的时候,母亲又忙里忙外,做好了一大桌子的大鱼大肉,然后又去认认真真炒了一碗大米饭。这时候,李敖没说一句话,悄悄推开了那一碗蛋炒饭,又回到了大鱼大肉的年饭桌上。
  童言可畏,让李敖放弃了圆形饭盒,他不敢标新立异,独来独往,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群体。然后,李敖立志反潮流,坚持不过农历传统春节,家里人都没有反对,好像只是父亲说了一句话,好小子,你不过,我们过。如今父亡母在,当母亲默默地为他端出一碗蛋炒饭时,李敖又改变了主意,又要和大家一起过春节了。
  此起彼伏,在一个方面退却了,但在另一个方面就会有所突进,他那颗反潮流的心,一直在跃动。到了他父亲的葬礼上就喷发了。
  李敖的父亲是台中市一中的中文科主任,教了六年的书,又教过补习班,算是一个好老师。公祭的时候,场面很大,有千人的规模。作为家中长子,按照公祭主持人的要求,李敖要披麻戴孝,要扛哭丧棒,还要见人就下跪磕头。
  李敖不吃这一套,他说要改革,丧礼破除封建迷信。主持人要他扛哭丧棒,李敖就是不扛,看也不看。主祭人要他向来宾磕头答谢,李敖一律不磕,只是握一握手,点一点头。要他烧香点纸,更是连摸也不摸。牛不喝水怎么硬按头呢,主祭人无可奈何,只好随他去。众人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敖顽强抗争,把自己家里的移风易俗进行到底。
  葬礼上的人们没有当面说李敖是阿山,但背地里却放出一个谣言,说李敖是个不孝子,硬把他父亲气死了。
  李敖听了只是一笑,他想为自己辩解,但又觉得无此必要。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怕的不是这种封建遗留的口诛笔伐,而是那一片亮晶晶的眼睛和稚嫩无邪的嘲讽,童言才是让他最可敬畏的。
其他文献
汪强先生《论贾宝玉亲自系裤带子》(原载《杂文月刊》)有点意思,此文分列三“论”,一是“论贾宝玉首次亲自系裤带子时的年龄”,汪先生认为应在贾宝玉“初试”之后,上学之前,大约13岁左右。因为“初试”那天,大腿上有“冰凉黏湿”的一片,还是袭人为他系裤带子的,而上学之后,倘若再不会亲自系裤带子,想方便时也很不方便;二是“论贾宝玉为何老大了还由丫头系裤带子”,汪先生认为与他的身份有关,他是“某某公”的后代,
期刊
几百户的大院子,不是这家有废纸箱,就是那家有旧书报,或者淘汰下来的家电、家具等,真有一个拾荒者成天忙乎的活儿。大院里的拾荒者,是一个高高廋廋的中年妇女。从她带在身边的小女孩看(也就小学高年级的样子),推测她的年龄,也应该不会很大,但看上去她好像比实际年龄,要老相一些。  其实也很好理解,她怎能不老相呢。你每次看见她,她都在忙活儿。不是扫院子,就是推着装满荒货的三轮车,或者在垃圾箱旁清理她的那些“宝
期刊
粤北南雄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首民谣:“浆田的鱼塘,上溯的村庄,弱过的书房,白胜的祠堂,鱼鲜的庵场……”民谣概括了各个村庄的显著特点,村庄因之声名远播。我的家乡在浆田,自然是以“鱼塘众多”“鱼肉鲜美”享誉南雄。  家乡浆田是“恐龙故乡”南雄盆地里的一个典型客家村庄,登高远眺,周围是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红沙岭,岭上稀稀落落生长着野草、野枣树、荆棘丛……颇有祖国大西北的苍茫荒凉。故乡红土地红沙岭近年来已渐渐
期刊
《古今海龙屯》是当代著名作家叶辛最新完成的一部力作。该作品是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围绕遵义海龙屯的前世今生,巧妙结合作者擅长的知青题材与“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战,别有新意地呈现当地杨氏家族的风云变幻,其中既有古人的气息在,同时又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感。  全书共分“现代”“明代(一六〇〇年)”“当代”“尾声”四个篇章。书中讲述了上海一位普通的书画教员黄山松,偶然间参加一次拍卖会,亲眼见证了一只青花
期刊
好饮之徒必有醉酒之事,好书之人定有“醉书”的经历。好饮之徒追求的是喝酒时的酣畅淋漓,而好书之人独爱“醉书”那妙不可言的味道。至今我还对“醉书”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刻骨铭心。  “醉书”的味道其实是对书的神住。我喜爱旧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因而每年会不远千里去一次上海,不为别的,只想抛开工作和世事,一个人静静地逛逛旧书摊。不光是声名远扬的文庙旧书市场,还有国顺路的复旦旧
期刊
晚年的祖母,喜欢凝望。  常常,久久地注视着某一个地方,或者某一件物件。不是痴呆,而是安静和神往。一头稀疏的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衬着她那张虽瘦枯却又精神矍铄的方形的脸。看上去,人就显得格外的蔼然而安详。  祖母起床早,特别是夏天。  天刚亮,祖母就起床了,洗把脸,然后即拿一只脚凳,坐在天井里。拐杖就放在身边;人,安静如早晨的晨光。看着家人陆陆续续地起床,忙活着天井里的活儿,祖母的脸上常常掠过丝丝
期刊
上午九点,宝宝才起来吃早饭。油煎粘糕、煮鸡蛋。他在吃,我开始泡牛奶。他见到了,大叫起来:我不吃牛奶!我说:不会强迫你吃的,我把牛奶泡好放在桌上,你想吃就吃,不吃就留着。他将信将疑,不叫了,一边吃,一边看着桌上杯子里的牛奶,嘟囔:反正我不吃牛奶。我笑笑:放心吧,吃或者不吃,你自己做主。  他把粘糕和鸡蛋吃完了。准备起身去玩。我说:爷爷不会强迫你,但会动员你把这杯牛奶吃掉;只吃粘糕和鸡蛋,干干的,胃会
期刊
一  春天,不管世间有何变化,一切顺乎自然,它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只管将心跳应和时令的足音。人生也该有如此坦荡超然,那该是何等自在潇洒!  二  “春眠不觉晓”,是因为春的怀抱太温柔了。在“不觉晓”中,睡得惬意的人们,一旦醒来,那情绪一定是饱满的,精神一定是旺盛的,就像春意浓烈的氤氲和春天喷发的大地元气,爆发出奋争之力啊!  三  春天,美丽也单纯。憨直的鸟语,稚嫩的花蕾,喧哗的小溪,没有半点虚伪
期刊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孔子、庄子等一大批光耀千秋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些诸子百家不仅开创了特立独行的理论学说,还借助辞赋等文学表现形式,留下了众多博大精深的思想著述。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以新作《咏而归》,在抚今追昔的思想探旅中,用清逸闲适的情趣,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作出了精妙的回答。  《咏而归》
期刊
杂文家王春说,沈栖先生杂文集《边看边说》,宜在车上读。新乡杂文年会结束当天,他还特意叮嘱我。王春的意思,应该是让我以“在路上”的姿式,用心去体悟一位杂文家,在改革年代对家国情怀的感悟与理解。  说实话,对曾国藩“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说教,我并不欣赏。对王春“在路上”读《边看边说》的提议,倒符合我不循规蹈矩的性格。应该承认,对沈栖先生,我并不十分了解。对其杂文,也仅限于《杂文月刊》的阅读范围。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