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g139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已被放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对中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呢?
  一、信息素养的内容组成
  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信息意识主要包括:(1)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2)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对信息的需求外,还应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3)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2、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外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它包括:(1)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外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电子邮箱等。(2)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它是个体根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的能力。(3)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体应具有从特定的目的和新的需求的角度,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鉴别、筛选、重组,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的能力。(4)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个体应有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
  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二、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1、注意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体现在中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和应用,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训练,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力,搞好信息环境的建设,对现有的信息设施不断完善,提高运行能力,为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形成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保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
  2、培养学生动手处理信息、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中学生的信息学习比传统课程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培养,要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视角观察和多方位探讨,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文化后并形成意识和自然需求在学习实践中的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标志。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3、提高学生的其他基础文化素养
  现代教育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基础,离开基础的知识,信息素养的形成就会变为空谈。反过来,信息素养在学生各科学习中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它慢慢地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不可忽视基础文化的学习。
  4、必须尊重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有很多个性化的地方,信息素养形成应该有广阔的个性空间,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个活动,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走上信息技术专业之路。
  总之,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17-02  摘要:  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人类社会、观察现实世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我们历史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课程内容,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
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到实处就是和谐社区的建设。本文从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问题入手,探讨其具体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政策及现实因素提出几条促进新农村和谐健康发展的对策
摘要:  目的:分析PAI-1 4G/5G多态性与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以及60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试验组,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根据MODS的诊断标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各组中PAI-1和TLR4单个核苷酸多态性,比较试验组组和对照组中PA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