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教育以其高品质的教育内容,高效率的教育成效以及高浓缩的知识含金量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中得以利用。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保证其教学质量的优化作用充分发挥,是高职院校需要研究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微课程;教学模式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理论知识的难度上有所加强,并且更注重其具体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适用性已经有所下降,这不仅与大学阶段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变化有关,还与大学生对课堂教育的接受程度有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阶段的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并且越是进入高等教育的阶段,对于模式化的传统课堂教育就越容易产生抵触或厌烦情绪,因此,微课教学这种模式的引进是高效教学方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改进。
2 教学现状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接触频繁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计算机网络几乎无处不在[1]。无论是学习资料的查询,还是其他相关各种应用,几乎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完成和实现的。所以他们对计算机的运用有更大的兴趣。而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量的理论知识讲解还是占主要的比重,且这些理论知识虽然是大学阶段应该掌握的,但在学生本身的感受上,他们会觉得这些课程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相关度并不高,学习意义不大,因此会造成部分理论基础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
2.2 课时分配不充裕
计算机课程除了基础的理论讲解外,要提升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来实现,但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分配并不充裕,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能力水平也达不到一定的要求的局面。
2.3 教学效果评价不全面
从本质上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考察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其考察方式或评定标准不适宜采取太固定的方式进行,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对一个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评定和考察,常常是通过一套固定的计算机平台的试题来实现的,虽然从试题类型上来讲涉及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方面,但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固定单一,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实际的教学效果[2]。
3.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
3.1教学准备
首先,微课教学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准备包括对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要注意选取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且涵盖的重点知识比较多的课程内容,并且要注意所选取的课程片段的知识点要具备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便于微课教学的整体开展。其次,教学准备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教学重点或知识点的引入阶段,由于微课教学的传播媒介是小视频,所以在课程引入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3.2 教学实施
首先,微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实际上是非常短的,当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微课教学模式时,在教学实施时教师要注意把握住微课视频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及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微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在进行辅助讲解时,还可以从这些比较精彩的知识点上入手,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其次,为了使微课教学的实施在短时间内达到更强的丰富性,教师可以将抽象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原理图,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传播,一方面加强教学模型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理解,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视频操作中为自己今后的实际操作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指导。
3.3操作测评
教师结合微课教学中的应用能力需要掌握的重点,设计不同难度层次及不同侧重点的实际操作练习,供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在接受微课教学模式时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及时进行解答。操作测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进行测评时了解学生的微課教学效果,还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察。
4.结束语
总之,微课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并且有一定的实施效果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多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要求来进行微课教学的整体设计,把微课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充分的体现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汤颖.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5,11(11X):99-100.
[2]高杨.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2014(15):152-152.
作者简介:莫新菊(1978.9-),女(汉族),广西恭城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关键词:计算机;微课程;教学模式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理论知识的难度上有所加强,并且更注重其具体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适用性已经有所下降,这不仅与大学阶段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变化有关,还与大学生对课堂教育的接受程度有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阶段的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并且越是进入高等教育的阶段,对于模式化的传统课堂教育就越容易产生抵触或厌烦情绪,因此,微课教学这种模式的引进是高效教学方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改进。
2 教学现状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接触频繁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计算机网络几乎无处不在[1]。无论是学习资料的查询,还是其他相关各种应用,几乎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完成和实现的。所以他们对计算机的运用有更大的兴趣。而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量的理论知识讲解还是占主要的比重,且这些理论知识虽然是大学阶段应该掌握的,但在学生本身的感受上,他们会觉得这些课程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相关度并不高,学习意义不大,因此会造成部分理论基础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
2.2 课时分配不充裕
计算机课程除了基础的理论讲解外,要提升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来实现,但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分配并不充裕,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能力水平也达不到一定的要求的局面。
2.3 教学效果评价不全面
从本质上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考察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其考察方式或评定标准不适宜采取太固定的方式进行,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对一个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评定和考察,常常是通过一套固定的计算机平台的试题来实现的,虽然从试题类型上来讲涉及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方面,但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固定单一,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实际的教学效果[2]。
3.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
3.1教学准备
首先,微课教学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准备包括对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要注意选取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且涵盖的重点知识比较多的课程内容,并且要注意所选取的课程片段的知识点要具备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便于微课教学的整体开展。其次,教学准备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教学重点或知识点的引入阶段,由于微课教学的传播媒介是小视频,所以在课程引入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3.2 教学实施
首先,微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实际上是非常短的,当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微课教学模式时,在教学实施时教师要注意把握住微课视频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及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微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在进行辅助讲解时,还可以从这些比较精彩的知识点上入手,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其次,为了使微课教学的实施在短时间内达到更强的丰富性,教师可以将抽象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原理图,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传播,一方面加强教学模型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理解,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视频操作中为自己今后的实际操作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指导。
3.3操作测评
教师结合微课教学中的应用能力需要掌握的重点,设计不同难度层次及不同侧重点的实际操作练习,供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在接受微课教学模式时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及时进行解答。操作测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进行测评时了解学生的微課教学效果,还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察。
4.结束语
总之,微课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并且有一定的实施效果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多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要求来进行微课教学的整体设计,把微课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充分的体现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汤颖.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5,11(11X):99-100.
[2]高杨.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2014(15):152-152.
作者简介:莫新菊(1978.9-),女(汉族),广西恭城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