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4月15日,余竹云作为唯一受邀的房产商参加亚洲博鳌论坛青年圆桌会议,并且受到胡锦涛主席亲切接见。
25人的亚洲青年领袖名单汇集了亚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体育界的青年领袖,其中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茅台酒厂董事长袁仁国这些重量级“中国面孔”,有姚明、杨扬、马艳丽这样无需文字注解的“明星脸庞”,还有新浪网首席执行官曹国伟、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炽平这些“新媒体力量”。
或许,在这25人中,余竹云相对来说,是最陌生、最没有名气、企业也是最小的。但是作为新生代民营企业家,他在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受邀出席了这场青年领导人的圆桌会议。他代表的是中环集团几千名从事建筑的农民工,他的观点来自对社会底层有立体式的认识。
事实证明,在这场“开放式的讨论中”,他的自信、他的坦诚、他的气魄不输给在场的任何一位。
吃泡面、水饺的春节
十几岁离家参军,二十多岁辞职下海,三十多岁事业有成,余竹云凭借坚韧的毅力和敏锐的判断力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不求企业做到行业内最大最强,但如何能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如何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企业,才是余竹云和中环集团始终思考的方向。
余竹云常说:“青年人不仅要具有洞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具有创新实践、脚踏实地的建设能力。”
他就是这么做的。
余竹云出生于浙江衢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91年,从小就认定“好男要当兵”的他走进了部队,离开家的时候,余竹云就暗自下了狠心,不闯出点名堂,决不回家。
在部队一呆就是四年,对于那一段军旅岁月,余竹云回忆说:“这几年的生活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我懂得了什么是吃苦耐劳,明白了什么是军人的精神,知道了不抛弃、不放弃。以至于我在以后最苦最难的时候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余竹云在部队里“越走越亮”,甚至被调进了战友们都羡慕的机关,而就在这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要退伍,他要去闯社会。
因为,他要“成功”。
余竹云说:“每个人对成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阶段,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我不知道现在努力的成绩在别人的眼里是不是叫成功?我也不认为这就是成功的唯一准则,我想只要付出了自己最大努力,凭借执着的信念去做,无愧于自己的努力,内心觉得有一份安宁,就算成功。”
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余竹云一边继续求学,一边做起了销售。
早在1990年代,“销售员”就不太受人待见,“闭门羹”吃了多少,余竹云早已记不清了,被人恶言相向,推出门外似乎也成了家常便饭。对于这样的冷遇,他一直微笑,因为他总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一次被拒绝,就第二次再去,今天被推出来,明天重头再来……
遇到中秋、新年这样大的节日,他总是会带着最真诚的心给每一个顾客写上一份祝福,寄出一张贺卡。即使这张贺卡是在火车上坐在硬座上、吃着泡面写的,那也是最真挚的。
“我1996年、1997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一年吃的方便面,一年吃的水饺,外面特别热闹,但那是别人的。”说起昔日的艰苦,余竹云依旧面带笑容,“那时候挺不容易的,因为年轻,为了省住宿费,都是坐晚上的车,在车上看资料,然后趴着眯一会儿,一下车就跑订货单位,然后再坐车去下一个城市,就这样连轴转。”
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余竹云的业绩在整个公司都是名列前茅。
1999年,余竹云加入香港京信通讯集团,成为一位职业经理人,负责安徽地区通讯设备业务销售。2003年,京信集团在香港上市。余竹云判断,通讯行业可能会进入一个增长低谷期。于是,他把手上的股票进行了转让,带着资金加入了香港中环集团,成为集团董事并任集团执行总裁,负责集团安徽地产及通讯IT业务,而这一干,余竹云就在安徽干到了今天。
“为创业青年插上腾飞的翅膀”
“自己当老板之后,遇到过困难吗?”
“当然,刚成立公司的时候,因为对当时的会计特别信任,把公司的印章和钱全部交给他了,忽然有一天,那人带着20多万跑了,要知道,这些钱在当时对我来说就是巨额财产。”说到这里,余竹云的脸上第一次有些纠结,但是很快就烟消云散。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从这件事情中,余竹云也明白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只凭私人感情。为了公司的发展,只有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8年的发展,在余竹云的带领下,安徽中环投资集团从2004年成立之初的两间办公室、几个员工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人的集团公司,解决了1万多人的就业问题。成为涉足房地产开发、商业运营、资产管理投资、网络科技、文化传播、物业管理六大产业的一流企业。
仅仅用了8年时间,余竹云就成为安徽商界的风云人物。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不求企业做到行业内最大最强,但如何能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如何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企业,才是余竹云和中环集团始终思考的方向。
年轻人,就是余竹云想带动,想影响的人,而青年人,也需要这样的榜样。
因为自己刻骨铭心的创业经历,使余竹云对青年创业历程有着深刻的感受,对那些创业青年也有着特殊的情怀。余竹云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徽商,支持青年创业始终都是中环投资集团和我本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人在创业过程中不要去埋怨,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去实践、去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进步。”
2011年8月4日,“放飞青春梦 创业赢未来——‘中环杯’首届合肥青年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为了给青年人做好表率,他走进了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同学们面对面的进行了交流。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很多创业者难以承担失败的压力。最后功亏一篑。”面对学生的困惑,余竹云语重心长地说:“这个不能怪别人,不能怪社会。当今中国社会已足够开明、开放。创业者首先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创业失败了,创业经历本身也是青年成长的宝贵财富。我自己创业的时候也是历尽艰辛,不到黄河心不死,没有抗压能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我会为具备创业条件的青年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我也希望这个社会能更多地关心支持创业青年,多一点理解包容。”
余竹云的回答获得了现场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与欢呼。
25人的亚洲青年领袖名单汇集了亚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体育界的青年领袖,其中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茅台酒厂董事长袁仁国这些重量级“中国面孔”,有姚明、杨扬、马艳丽这样无需文字注解的“明星脸庞”,还有新浪网首席执行官曹国伟、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炽平这些“新媒体力量”。
或许,在这25人中,余竹云相对来说,是最陌生、最没有名气、企业也是最小的。但是作为新生代民营企业家,他在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受邀出席了这场青年领导人的圆桌会议。他代表的是中环集团几千名从事建筑的农民工,他的观点来自对社会底层有立体式的认识。
事实证明,在这场“开放式的讨论中”,他的自信、他的坦诚、他的气魄不输给在场的任何一位。
吃泡面、水饺的春节
十几岁离家参军,二十多岁辞职下海,三十多岁事业有成,余竹云凭借坚韧的毅力和敏锐的判断力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不求企业做到行业内最大最强,但如何能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如何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企业,才是余竹云和中环集团始终思考的方向。
余竹云常说:“青年人不仅要具有洞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具有创新实践、脚踏实地的建设能力。”
他就是这么做的。
余竹云出生于浙江衢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91年,从小就认定“好男要当兵”的他走进了部队,离开家的时候,余竹云就暗自下了狠心,不闯出点名堂,决不回家。
在部队一呆就是四年,对于那一段军旅岁月,余竹云回忆说:“这几年的生活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我懂得了什么是吃苦耐劳,明白了什么是军人的精神,知道了不抛弃、不放弃。以至于我在以后最苦最难的时候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余竹云在部队里“越走越亮”,甚至被调进了战友们都羡慕的机关,而就在这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要退伍,他要去闯社会。
因为,他要“成功”。
余竹云说:“每个人对成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阶段,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我不知道现在努力的成绩在别人的眼里是不是叫成功?我也不认为这就是成功的唯一准则,我想只要付出了自己最大努力,凭借执着的信念去做,无愧于自己的努力,内心觉得有一份安宁,就算成功。”
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余竹云一边继续求学,一边做起了销售。
早在1990年代,“销售员”就不太受人待见,“闭门羹”吃了多少,余竹云早已记不清了,被人恶言相向,推出门外似乎也成了家常便饭。对于这样的冷遇,他一直微笑,因为他总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一次被拒绝,就第二次再去,今天被推出来,明天重头再来……
遇到中秋、新年这样大的节日,他总是会带着最真诚的心给每一个顾客写上一份祝福,寄出一张贺卡。即使这张贺卡是在火车上坐在硬座上、吃着泡面写的,那也是最真挚的。
“我1996年、1997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一年吃的方便面,一年吃的水饺,外面特别热闹,但那是别人的。”说起昔日的艰苦,余竹云依旧面带笑容,“那时候挺不容易的,因为年轻,为了省住宿费,都是坐晚上的车,在车上看资料,然后趴着眯一会儿,一下车就跑订货单位,然后再坐车去下一个城市,就这样连轴转。”
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余竹云的业绩在整个公司都是名列前茅。
1999年,余竹云加入香港京信通讯集团,成为一位职业经理人,负责安徽地区通讯设备业务销售。2003年,京信集团在香港上市。余竹云判断,通讯行业可能会进入一个增长低谷期。于是,他把手上的股票进行了转让,带着资金加入了香港中环集团,成为集团董事并任集团执行总裁,负责集团安徽地产及通讯IT业务,而这一干,余竹云就在安徽干到了今天。
“为创业青年插上腾飞的翅膀”
“自己当老板之后,遇到过困难吗?”
“当然,刚成立公司的时候,因为对当时的会计特别信任,把公司的印章和钱全部交给他了,忽然有一天,那人带着20多万跑了,要知道,这些钱在当时对我来说就是巨额财产。”说到这里,余竹云的脸上第一次有些纠结,但是很快就烟消云散。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从这件事情中,余竹云也明白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只凭私人感情。为了公司的发展,只有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8年的发展,在余竹云的带领下,安徽中环投资集团从2004年成立之初的两间办公室、几个员工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人的集团公司,解决了1万多人的就业问题。成为涉足房地产开发、商业运营、资产管理投资、网络科技、文化传播、物业管理六大产业的一流企业。
仅仅用了8年时间,余竹云就成为安徽商界的风云人物。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不求企业做到行业内最大最强,但如何能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如何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企业,才是余竹云和中环集团始终思考的方向。
年轻人,就是余竹云想带动,想影响的人,而青年人,也需要这样的榜样。
因为自己刻骨铭心的创业经历,使余竹云对青年创业历程有着深刻的感受,对那些创业青年也有着特殊的情怀。余竹云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徽商,支持青年创业始终都是中环投资集团和我本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人在创业过程中不要去埋怨,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去实践、去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进步。”
2011年8月4日,“放飞青春梦 创业赢未来——‘中环杯’首届合肥青年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为了给青年人做好表率,他走进了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同学们面对面的进行了交流。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很多创业者难以承担失败的压力。最后功亏一篑。”面对学生的困惑,余竹云语重心长地说:“这个不能怪别人,不能怪社会。当今中国社会已足够开明、开放。创业者首先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创业失败了,创业经历本身也是青年成长的宝贵财富。我自己创业的时候也是历尽艰辛,不到黄河心不死,没有抗压能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我会为具备创业条件的青年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我也希望这个社会能更多地关心支持创业青年,多一点理解包容。”
余竹云的回答获得了现场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与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