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山地植物园的建筑、生态系统的维护、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她的发展方向谈起,介绍了对山地植物园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山地植物园;建筑;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 (2008)0110013-03
植物园和树木园是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和科研基地,也是具有园林的外貌和科学的内涵的科普教育园地和开放旅游的场所。山地植物园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园。既要根据常规模式进行还要以当地的自然状况为主要标准。做到因地制宜,突出山地植物园的山奇、水秀、石古、景美等特点。所以称为山地植物园还不如说森林公园更能体现其自身的性质和目标。
1. 风景区内的建筑
作为山地植物园,少不了建筑,这点在我国更显得突出。平时所提及到影响森林公园形象的最敏感问题往往是指景区的建筑,如宾馆饭店、管理用房、旅游商业街、厕所、建筑小品等等。
1.1 景区的建筑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⑴ 符合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
⑵ 继承传统风格,体现时代特点
⑶ 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突出个性、和谐共处
1.2 景区建筑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2.1 建筑的性质
了解建筑的性质,明白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艺术要求,是可否落户到景区的关键。
1.2.2 建筑的选址
建筑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整个环境。一方面是整个风景区的格局要求,旅游服务区、游览区、管理区的布置,应从景观要求宜分散和基础配套设施宜集中的关系,找出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是落实具体的位置,尽量考虑到各种因素,诸如景观要求、地形地貌、游人的游览需求等加以综合考虑后确定。
1.2.3 建筑的体量和风格
景区建筑的体量和风格应是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而定,宜得体于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既要考虑到单体造型,又要考虑到群体的空间组合,充分体现当地的民族形式和地方风格。规划中指出宜小不宜大,大或小只是相对而言。
1.2.4 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运用
景区内的建设项目有它的特殊性,既要和景观环境协调,又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结合传统的做法和技术,大胆采用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也会有效的解决建筑与环境的某些不和谐的问题。
1.2.5 综合考虑,整体设计
景区单体或群体建筑应是整体的空间组合,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既要考虑到以上几点,又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对其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切忌匆匆定案,单独设计,仅顾眼前的情况,而造成各自为政,失去建筑整体的美感。
2. 生态系统的维持
景区中树牌都用弹簧围挂在树干上,以防止用铁丝等不可伸缩的绳子在树干长粗后,阻断树的韧皮部,影响树木生长。保护区中的大树死后,倒在林地中,除非影响到道路通行,一般都不予清除,保持其自然的状态。因为即便是死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3. 山地植物园的规划设计
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如果把平地植物园的规划模式完全用山地植物园中肯定不行,其中一个水源和土壤问题都很难解决。
3.1 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
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 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3.2 怕失败的心理
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 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赖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3 建设用时的限制
山地植物园的规划设计通常是政府的行为,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3.4 高付出、低报酬
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 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3.5 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
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 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4. 植物园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风景区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这对园林部门和园林工作者来说是一个"生逢其时"的时代。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很多地方急功近利, 盲目追风,互相攀比,花了很大代价和本钱进行建设, 却并没有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觉得回顾一下风景区发展之路,探讨到底什么才是风景区的发展方向, 是很有必要的。
4.1 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绿化到美化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风景区绿化逐渐摆脱了单调和萧条,和人民的生活一样变得丰富多彩。规划布局从僵化、单一逐渐变得灵活多样、自由;植物种类也从少到多,植物配置更加因地制宜,绿化层次更为合情合理。花灌木、地被植物特别是草坪的大量应用,不仅增加了绿量,而且还扩大了景区绿地的可视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
然而在园林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即过于突出绿色植物对风景区的装饰美化作用,而忽略了绿色植物在创造景观方面的功能,漫山遍野的树,大片的绿地,的确净化了空气,增加了绿地率,但是现代的游人要求的层次更高了,不只停留在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满眼绿色,它们需要的是能够观赏,能够游憩的空间。现在我们仍能看到一块块绿地被栏杆或者"禁止进入,违者罚款"的牌子所阻挡,游人只能行走在晴天灼热、雨天光滑的花岗岩地面上。绿化变得贵族化,成了展览品远离了自然,疏远了人群,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4.2 生态园林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化是基础,美化是风景区的一种重要功能,而生态化是风景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风景区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相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园林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规划设计有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谁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4.2.2 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景区道路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游人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游赏环境;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景区绿量,美化风景区的景观,构造风景区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总之,风景区的生态化是要使园林植物在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景区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风景区、城市、人三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充分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澄荣.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建筑, 中国园林, 2000.4.
[2] 章采烈. 中国园林艺术通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
[3] 徐德嘉.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配置,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6.
[4] [英]F.J.蒙克豪斯著. 丁登山, 等译. 自然地理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5] [美]约翰.O.西蒙兹著. 余孔坚, 等译. 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山地植物园;建筑;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 (2008)0110013-03
植物园和树木园是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和科研基地,也是具有园林的外貌和科学的内涵的科普教育园地和开放旅游的场所。山地植物园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园。既要根据常规模式进行还要以当地的自然状况为主要标准。做到因地制宜,突出山地植物园的山奇、水秀、石古、景美等特点。所以称为山地植物园还不如说森林公园更能体现其自身的性质和目标。
1. 风景区内的建筑
作为山地植物园,少不了建筑,这点在我国更显得突出。平时所提及到影响森林公园形象的最敏感问题往往是指景区的建筑,如宾馆饭店、管理用房、旅游商业街、厕所、建筑小品等等。
1.1 景区的建筑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⑴ 符合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
⑵ 继承传统风格,体现时代特点
⑶ 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突出个性、和谐共处
1.2 景区建筑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2.1 建筑的性质
了解建筑的性质,明白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艺术要求,是可否落户到景区的关键。
1.2.2 建筑的选址
建筑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整个环境。一方面是整个风景区的格局要求,旅游服务区、游览区、管理区的布置,应从景观要求宜分散和基础配套设施宜集中的关系,找出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是落实具体的位置,尽量考虑到各种因素,诸如景观要求、地形地貌、游人的游览需求等加以综合考虑后确定。
1.2.3 建筑的体量和风格
景区建筑的体量和风格应是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而定,宜得体于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既要考虑到单体造型,又要考虑到群体的空间组合,充分体现当地的民族形式和地方风格。规划中指出宜小不宜大,大或小只是相对而言。
1.2.4 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运用
景区内的建设项目有它的特殊性,既要和景观环境协调,又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结合传统的做法和技术,大胆采用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也会有效的解决建筑与环境的某些不和谐的问题。
1.2.5 综合考虑,整体设计
景区单体或群体建筑应是整体的空间组合,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既要考虑到以上几点,又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对其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切忌匆匆定案,单独设计,仅顾眼前的情况,而造成各自为政,失去建筑整体的美感。
2. 生态系统的维持
景区中树牌都用弹簧围挂在树干上,以防止用铁丝等不可伸缩的绳子在树干长粗后,阻断树的韧皮部,影响树木生长。保护区中的大树死后,倒在林地中,除非影响到道路通行,一般都不予清除,保持其自然的状态。因为即便是死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3. 山地植物园的规划设计
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如果把平地植物园的规划模式完全用山地植物园中肯定不行,其中一个水源和土壤问题都很难解决。
3.1 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
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 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3.2 怕失败的心理
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 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赖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3 建设用时的限制
山地植物园的规划设计通常是政府的行为,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3.4 高付出、低报酬
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 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3.5 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
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 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4. 植物园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风景区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这对园林部门和园林工作者来说是一个"生逢其时"的时代。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很多地方急功近利, 盲目追风,互相攀比,花了很大代价和本钱进行建设, 却并没有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觉得回顾一下风景区发展之路,探讨到底什么才是风景区的发展方向, 是很有必要的。
4.1 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绿化到美化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风景区绿化逐渐摆脱了单调和萧条,和人民的生活一样变得丰富多彩。规划布局从僵化、单一逐渐变得灵活多样、自由;植物种类也从少到多,植物配置更加因地制宜,绿化层次更为合情合理。花灌木、地被植物特别是草坪的大量应用,不仅增加了绿量,而且还扩大了景区绿地的可视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
然而在园林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即过于突出绿色植物对风景区的装饰美化作用,而忽略了绿色植物在创造景观方面的功能,漫山遍野的树,大片的绿地,的确净化了空气,增加了绿地率,但是现代的游人要求的层次更高了,不只停留在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满眼绿色,它们需要的是能够观赏,能够游憩的空间。现在我们仍能看到一块块绿地被栏杆或者"禁止进入,违者罚款"的牌子所阻挡,游人只能行走在晴天灼热、雨天光滑的花岗岩地面上。绿化变得贵族化,成了展览品远离了自然,疏远了人群,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4.2 生态园林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化是基础,美化是风景区的一种重要功能,而生态化是风景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风景区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相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园林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规划设计有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谁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4.2.2 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景区道路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游人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游赏环境;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景区绿量,美化风景区的景观,构造风景区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总之,风景区的生态化是要使园林植物在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景区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风景区、城市、人三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充分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澄荣.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建筑, 中国园林, 2000.4.
[2] 章采烈. 中国园林艺术通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
[3] 徐德嘉.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配置,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6.
[4] [英]F.J.蒙克豪斯著. 丁登山, 等译. 自然地理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5] [美]约翰.O.西蒙兹著. 余孔坚, 等译. 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