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本我”与“自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t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威廉·福克纳以极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向人类展示了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第一部分的主人公班吉·康普生因其白痴形象而引起广大读者兴趣。本文主要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文本,发现班吉的自我世界与本我世界。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班吉;本我;自我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也是福克纳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经典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从小说名字的出处可以看出,福克纳选择白痴班吉作为第一个叙事者,有一种基于主题的考虑的必然性。福克纳说过:“我先从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由一个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的人说出来,可以更加动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这样一个的艺术形象。
  萨特曾认为:“小说中的人物的现世是不存在的,没有未来,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过去。福克纳用他的时间艺术在向我们描述一个使我们窒息和即将死去的旧世界。”[1]在这个旧世界之中,勇敢的凯蒂以惊世骇俗的行动撕破了男权社会伪装的面纱;哈姆雷特式的昆丁在寻找中迷失了自己,走向了死亡;自私自利的杰生在焦虑与烦躁中度过一生。然而,很多人却忘记了一个半痴半傻的人物———班吉,认为班吉一章仅仅是以回忆他的童年为起点,权带出了书中的主人公而已,很少有人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有评论认为班吉是生活是杂乱无章的,是本我的代言人[2]。实际上,班吉却以一种最为简单的形式来阐释着他周围的世界。评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也认为班吉一章是“一种赋格曲式的排列组合,由所见、所闻、所嗅的与行动组成,它们有许多本身没有意义,但是拼在一起就成了某种十字花刺绣般的图形”[3]。正是这种图形才真正地展示出了班吉的内心世界,他的所见、所闻、所嗅凸显的更是一个在自我世界中游荡的个体,一个在现实中无力哀号的性情中人。
  二、班吉的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生存,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白痴班吉具有大量与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相对应的特点。琼斯曾说:“无意识与原始本能接近,如果没有教育的教化,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还是自私、嫉妒、冲动、好斗、肮脏、不逊、残酷、自我而又自大的动物,不顾他人的需要,无视复杂的社会道德准则。”班吉只有3岁智力,身体是33岁的人,班吉无疑是一个大小孩。他会产生嫉妒,当凯蒂第一次洒上香水,第一次吻镇上的男孩,以及后来失去贞操时,班吉的哭嚎并不是发自于道德的评判,而是因为他满怀自私与嫉妒地感到了对渐渐长大的凯蒂的失去。当班吉最在乎的凯蒂已经不在,他就哭闹,迪尔西只有用凯蒂的拖鞋和炉中火来满足班吉本我的释放,达到快乐后内心拥有的一种解脱的快感,班吉是在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中,且忍受着阉割的耻辱与伤痛。他在现实之中是不快乐的,所以他为追求本我中情绪痛苦以后的松弛或个人无意识紧张的减除,就非常乐意进入自己以童年记忆编织幻化出来的美妙之梦。他无视时间、道德和外部力量,遵照“快乐原则”来要求凯蒂满足的本能冲动。在满足不了的时候就会哭闹。本文中班吉出现了20多次哭,是表达对凯蒂痴情的主要方式,这充分表明班吉内心的本我愿望没有达到满足的一种发泄方式。班吉无意识心理的愿望和需求像婴儿一样,对法律、伦理和禁忌也一无所知。它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美丽记忆,温暖炽烈的炉火还有馨香如树味的感情,把姐姐凯蒂当做母亲,希望给予自己母亲般的温暖,痴痴地等着温情的再次来临。
  三、班吉的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斷或记忆的部分,自我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自我能够有意识地支配躯体活动,适应外界条件或使外部世界产生有利于自身的变化。自我和本我是紧密联系的,自我把本我的痛苦与快乐的感觉反映在直觉意识中,也力求满足本我去乐避苦的愿望。
  班吉回忆自己对女学生非礼的事件也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当凯蒂走后,班吉感到十分孤独和绝望。他每天在在栅栏旁边看着路过的女生只是想单纯的说说话而已,可是结果却惨遭挨打,最后身遭阉割。他还回忆道:“我一心想不让自己掉到山下去,却偏偏从山上摔下来,落进明亮的、打着旋的形影中去。”去势之后,班吉有一次又回忆道:“我脱掉衣服,我瞧了瞧自己,我哭起来了。”他诉说着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与其说不公平,我们不如说他在为自己解释和申冤,这种解释算是对康普森家族的一种讽刺。但班吉的自我表达是软弱的,无力的,他身体上的缺陷无法使他与这个世界抗争。班吉在现实中是有意识的,也是清醒的,他在体现着自我。班吉对金钱并不痴迷,但他却以观察者的身份窥探着这个利来利往的康普生家族。文中曾这样描述班吉是和黑人小厮莱斯特在寻找镚子的过程:
  “我透过栅栏张望,莱斯特在草丛里寻找东西。”
  “你就不能帮我找找那个两毛五的镚子儿,好让我今晚上去看演出。”
  “我得找那只镚子儿。没准还能找到一只掉在那儿的球。”
  最后班吉目睹这一事情的经过,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涉及金钱的事,不管是多么的微小,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本质,比如说莱斯特的贪婪、杰生的自私和凯蒂的善良。
  班吉自我的另一表现就是对周围一切事物有着异常敏锐的感觉,他可以通过感觉和气味辨别事物的好坏。书中有很多次这样的描写:“我们走出门口,阳光很冷也很耀眼。”“我能闻到冷的气味,铁门是冰冰冷的。”“我闻到衣服在空中飘动的气味。”还有例如在大冬天凯蒂把班吉从院子里领回家时作者就写道:“离开亮亮的寒冷,走进黑黑的寒冷。”显然这不仅是班吉对外面寒冷的感觉,也是对家庭冷漠沉闷氛围的内心感受。此外班吉能够嗅出生病和死亡的味道。在班吉一章的末尾,班吉回忆道:“凯蒂搂住了我,我能听见大伙儿的出气声,能听见黑夜的声音,还有那种我闻得出气味来的东西的声音。”班吉嗅出了大姆娣、昆丁、罗斯库司和康普森先生的死亡的气味。班吉还能闻到“一股树的香味”,当凯蒂不轨之时,香味就会消失。有人认为他“是用拼命的号叫来维护凯蒂对他的母爱。他害怕所拥有的母爱失去!”[4]这种表现也正是班吉的自我在有意识地满足本我以快乐为原则的欲望。由此可见,这些都是班吉自我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班吉的故事,完整地展现了一个自我和本我的结合体。所以,班吉的人格世界不仅仅是本我的,还是自我的。
  参考文献:
  [1]朱振武.自卑情节: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J].外国文学评论,2002,(3):55.
  [2]车文博.车文博文集(第六卷):弗洛伊德主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1-199.
  [3]李文俊.福克纳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9.
  [4]钱中丽.自我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客体———现象学视角下《喧哗与骚动》的人物塑造[J].外语学刊,2009,(6).
其他文献
蒙昧一词与“无知”相比柔和了很多,大概与裘马轻狂之于筚路蓝缕相仿——前者是拥有的少得可怜,后者却是更为惨淡的一無所有,人们说无知是幸福的,同时多少怜悯着“无知”,因其意味着遗失了种种美好。那么相较下“知之甚少”的蒙昧,则单纯幸福的令人艳羡了吧。  我有时总会想,我们的痛苦——我们,我指受教育并对学习和阅读有一定兴趣的人——归根结底应该是因为读的书太多了。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妈,她只是觉得好笑:送你
期刊
窗外的雨,  还在不停的下。  夜风----,  添了幾分冷意。     孤灯下的我,  挥笔泪吟,  至情无语,  灵魂的伤感,  油然而生。  叹苍天之不公!  叱大地之不平!  黑色之爪,  乱拆迁之世。  长鸣伊之冤,  长吟妻之屈。  情断肝肠,  天昏地暗。  为你至情!  为你切语!  是谁剥夺你的自由?  是谁枉给你的罪刑?  是吸血鬼,  是黑老鸦,  为了钱财。  人生如草, 
期刊
【摘要】 :色彩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活共通的“表情”,了解缤纷的色彩世界,需要专门的理论,更需要从自然界及生活中提炼感性。色彩的种种美与不美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众多不同的感受,若能真正投入到生活感受中去便能真正感悟色彩的奥妙享受色彩为我们铺张的生命意义。而中国传统装饰色彩在近几年悄然兴起,中国人自己的色彩打造中国人自己的色彩特质及色彩创造力,本文深入讨论了中国传统装饰色彩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期刊
我时常在梦中重返故地,背景是暮色四合的弄堂,潮湿,阴暗的光线斜射入巢穴。一些形色匆匆的人潮散落在大地,分不清是归人还是过客,面无表情的交谈或是形态各异的衣着装扮,带着不同地方的口音,赶往自己所要抵达的目的。有时候,偶有旅客因为匆忙,落下谈不上珍贵的行李,过往的路人声嘶力竭地大喊,大概是因为言语不通或是力不从心,擦肩而过或是打个对照也辨别不出彼此的意思,失主和拾者偶有短暂的交集,但正因为没有血缘的牵
期刊
【摘要】:江阳才让在《康巴方式》里以诗性的叙事方式和语言描绘了康巴人在草原上诗意且带有神秘感的生活,小说独特的诗化美学特征表现在:独特的叙述方式、内涵丰富的意象和情节、诗性且富有哲思的情感表达。《康巴方式》以独特的诗化美学特征为我们展示了康巴人安然祥和的生活方式和从容豁达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康巴文化;诗化美学;精神力量  在藏民族文学作品里,《康巴方式》为我们还原了康巴人民本真的生活方式和
期刊
【摘要】:“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是在外游子牵梦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家,有人说,家是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有人说,家是是圆梦团圆的地方。我很怀念我的家、我的家乡,想起小时候那一幕幕,时光飞逝,那些也许只能够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定格出这一切,于是便有了我的这组创作,我想呈现出我脑海里所存在的东西给大家。雕塑,是艺术的一种体现,把心中所想,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便有了
期刊
【摘要】: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经典文本。本文着重探讨小説中两个最重要的元小说叙事技巧:小说中刻意呈现的虚构性以及对维多利亚文学风格的戏仿。本篇论文认为,正是这两种元小说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因为“新”而脱颖而出,同时该小说也有力的回应了“小说已死”的论断!  【关键词】:元小说;叙事;虚构性;戏仿  介绍  《法国中尉的女人》于1969年出版,是20世紀最受欢迎的
期刊
【摘要】:杨亿《无题·巫阳归梦隔千峰》作于景德四年,诗人受王钦若等小人的陷害,作此诗表明自己的郁闷与彷徨,诉说不再与君王亲密无间的苦闷。杨亿此诗将历史典故作用于以时间与空间相交织的现实场景之中,同时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丰富诗歌情感,增加诗歌的朦胧感。  【关键词】:杨亿 巫阳归梦隔千峰 李商隐  杨亿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模仿是众所周知的。李商隐第一次有意识地创作无题诗,从而使得“无题诗”成为一种独立的诗
期刊
【摘要】:《楚辞》是中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它的艺术价值由“赋比兴”来体现,依附于意象。在许渊冲和杨宪益先生之译作中,他们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下使用引申译法,增词译法等具体方法。对比分析他们的译文,当今译者能获得启示,在翻译中更好地将植物意象为代表的文化意象传达给西方读者。  【关键词】:《离骚》英译;文化意象;许渊冲;杨宪益  《楚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
期刊
【摘要】:公元1449年8月,明英宗在北征瓦剌中,因败被俘,其羁留蒙古生活将近一年的时间,史书称之为明英宗“北狩”事件。被俘之后,英宗不仅安然回国,还在事隔八年之后重新登上皇位,倘若没有英宗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果敢胆识,他又如何能突出重围,再度临御天下。《正统临戎录》是英宗在蒙古期间随侍身边的近臣哈铭所撰,这部特具价值的史料,与正史中记载的迥然不同,也蕴藏了大量的“北狩”期间的资料,史家莫不视为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