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岳麓版,教材,插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69—02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和直观、生动地感受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所以几乎每个章节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都比较注意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作用。在运用岳麓版选修1中的几幅插图时,笔者对一些图片的使用时机不太理解,现将这些问题汇总,以期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部分插图在编排时与课本的文字讲解内容脱节,影响到学生理解的准确性。
教材讲解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时,在第28页插入了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中出土的画像砖图片——烤肉图和车马出行图(见下图)。
《耕织图》中繁忙的秋收场面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楼俦所作,楼俦在任于潜县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耕织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成为后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最珍贵的形象资料。自宋代至清代,就有多种《耕织图》《棉花图》刻印,并且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课本插图确实能体现农业的丰收场面,但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神宗时期,图片在时间上与教材反映的内容时间不相符合。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对此产生了误解,认为这幅《耕织图》为北宋时期的作品。有的教师对此图进行了讲解,但却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用南宋时期的绘画作品来反映北宋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有违历史在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笔者认为应该将此图替换为北宋神宗时期的其它反映农业发展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更为合适。
以上所讲都是教材在图片和文字处理中时间和空间不相一致的列举。除此之外,笔者发现教材还有图片内容与文字所讲并无直接联系的现象,如在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课本讲解了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变法,在阐述内容的同时在第17页和18页分别插入了战国时期两幅文物图片——战国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图和战国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图。
该图片反映的是手工业发展的较高水平,但课本内容主要讲解的是李悝的“尽地力”的农业政策。这两幅图不能作为直接的形象反映当时改革状况,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此略加介绍或没有涉及,没有起到课本插图应有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幅图片的分析,笔者认为课本插图在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图片编排的合理性,图片在编排时应符合基本的历史认知规律,编排顺序的不合理往往引起学生历史思维的混乱;(2)图片的准确性,图片选择应避免历史史实的失误,否则会引起学生对某些历史问题理解的误解;(3)图片的实用性,图片的选择应结合文字讲解内容的重点、难点,与文字内容联系较少的图片容易喧宾夺主,冲淡教材主题。以上是笔者就这几幅插图发表的浅显的见解,以期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斧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69—02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和直观、生动地感受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所以几乎每个章节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都比较注意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作用。在运用岳麓版选修1中的几幅插图时,笔者对一些图片的使用时机不太理解,现将这些问题汇总,以期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部分插图在编排时与课本的文字讲解内容脱节,影响到学生理解的准确性。
教材讲解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时,在第28页插入了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中出土的画像砖图片——烤肉图和车马出行图(见下图)。
《耕织图》中繁忙的秋收场面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楼俦所作,楼俦在任于潜县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耕织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成为后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最珍贵的形象资料。自宋代至清代,就有多种《耕织图》《棉花图》刻印,并且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课本插图确实能体现农业的丰收场面,但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神宗时期,图片在时间上与教材反映的内容时间不相符合。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对此产生了误解,认为这幅《耕织图》为北宋时期的作品。有的教师对此图进行了讲解,但却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用南宋时期的绘画作品来反映北宋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有违历史在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笔者认为应该将此图替换为北宋神宗时期的其它反映农业发展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更为合适。
以上所讲都是教材在图片和文字处理中时间和空间不相一致的列举。除此之外,笔者发现教材还有图片内容与文字所讲并无直接联系的现象,如在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课本讲解了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变法,在阐述内容的同时在第17页和18页分别插入了战国时期两幅文物图片——战国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图和战国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图。
该图片反映的是手工业发展的较高水平,但课本内容主要讲解的是李悝的“尽地力”的农业政策。这两幅图不能作为直接的形象反映当时改革状况,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此略加介绍或没有涉及,没有起到课本插图应有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幅图片的分析,笔者认为课本插图在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图片编排的合理性,图片在编排时应符合基本的历史认知规律,编排顺序的不合理往往引起学生历史思维的混乱;(2)图片的准确性,图片选择应避免历史史实的失误,否则会引起学生对某些历史问题理解的误解;(3)图片的实用性,图片的选择应结合文字讲解内容的重点、难点,与文字内容联系较少的图片容易喧宾夺主,冲淡教材主题。以上是笔者就这几幅插图发表的浅显的见解,以期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