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碗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家乡临淄,打碗花是再寻常不过的一种花了,它俗名“麻虎眼”,圆叶黄花,沟头崖底随处可见。
  有俗语道:“麻虎眼,麻虎眼,拿回家里打破碗。”阳春三月,群花竞艳时,打碗花在野地里默默地开放,很少有人问津——都怕拿回家里打破碗,但我的小伙伴玲玲却喜欢它。
  玲玲是城里来的一个小姑娘,邻居家的小客人。我们一起在河滩里拧柳笛,编草帽,过家家,娶亲亲。我们一起用花草盖我们的“房子”,给“孩子”喝水喂饭;一起骑在河边的大石龟上去飞呀飞;一起在河边的花草丛中睡到日头偏西。美丽的淄河滩,是我们最童真、最无邪的美丽家园、乐园;美丽的淄河滩,留下了我们最童真、最无邪的梦幻;美丽的淄河滩,也留下了我们一段凄婉的故事。
  无意中,我给玲玲讲了打碗花的事。不知为什么,她却偏偏喜欢上了它。常常用打碗花编成草帽或花环,戴在头上,披在肩上,对着河水照呀照的,唱很多我从来都没有听过的好听的歌。玲玲还说,她长大了一定做我的媳妇。
  妈妈说:“你是土坷垃块儿,玲玲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大干部,她是城里的姑娘,她才不做你的媳妇呢!”
  大孩子们老在笑话我们“头戴麻虎眼,回家打破碗”、“男孩子、女孩子,玩耍烂掉脚丫子”。
  他们还说,玲玲的爷爷和爸爸进了监狱啦,快吃枪子了。他们常常哄闹着去揪玲玲的小辫子,哄闹着往她身上吐唾沫,然后哄闹着跑开,远远地看着玲玲在角落里哭。
  我再也没有去找过玲玲,我开始整天担心家里的碗被打破,也常常担心自己的脚丫莫名其妙地烂掉。
  我再也没有去理睬玲玲,几次走过她的窗下,总能隐约听到她的哭声。要在以前,只要我喊她一声,她就会像一只小鸽子一样扑棱棱地飞出来。
  我再也没有见到过玲玲。听说,她被姥姥接去为爷爷和爸爸送葬了。再后来,便没有了她的消息。
  花丛中,记忆里,此花不与群花比。每当打碗花开放的季节,脑海中玲玲的笑容总与打碗花一起灿烂。每当打碗花开放的季节,我总爱再回到家乡的淄河滩上,编一个花环,再顶一个草帽,总会惹来不少戏谑的目光。
  往事如风,风风雨雨三十年,想必玲玲的孩子也有当初我们那么大了。
其他文献
每次到北京,最想去的地方便是天安门。  今年重阳节的第三天,吃罢早餐,我走出招待所,呵,天气真好,像海水一般蓝的天空,贴着窗花似的白云。皇城根那条古老的街道,车如流水,八九点钟的太阳透过行道树的树叶将斑驳陆离的影子筛在人行道上,“好清凉啊!”我这南方人神清气爽。  “准备往哪里去?”同行的小程问。  “向前吧!”我陶醉在悠闲之中。  有个老妇人,北方称呼大娘吧,牵着一条狗迎面走过,那是条穿衣服的洋
期刊
寺院里,隐隐传来的木鱼声。好像,木鱼声慢了下来,直到停了下来。停了,年轮不再转动,世界也静止了。  静得久了,一丝忧伤缓缓爬上我的心头,也不知是为何而愁,也许是秋天到了吧。愁字上秋下心,有心之人,在秋天这样的季节里又岂能不愁呢?曾经,我很认真地对一个人说:“我的前世应该是个妖吧?如果不是,那我可能是一个放不下红尘的佛门弟子。”只是,我空有一个放下红尘的愿望,却依旧没能放下。  我突然羡慕起罗汉松这
期刊
岱山的莹秀清丽,太使人眷恋了。  文人们对她的激情,如同古代神话里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的相思,缠绵悱恻,百转千回。而我,也恍如走进了一帘青翠的幽梦,从白云飞舞的九嶷山追慕而来。  远远地,耳边传来人们的惊呼:“那就是岱山,海上的蓬莱仙岛!”迷蒙的天空豁然晴朗,岱山靓丽在眼前!她静卧在海水之上。如同一个新娘撩开了面纱,如同一个少女第一次赶赴约会,如同一朵玫瑰花绽开了神秘的花蕾,如同一方温润了千年的翡
期刊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虽然篇幅不长,但“卧薪尝胆”、“范蠡救子”的故事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警句几乎家喻户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越王勾践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与吴国首次交战失败后,悔恨自己没有采纳谋臣范蠡的意见,之后便依范蠡的计谋得以脱身回国,并开始“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洗心革面,卧薪尝胆,使越国的经
期刊
一  冬令时节,坡岸路边满目枯草,耕牛也只得啃些残草,偶然间几棵嫩草裹在其间,牛儿会脸露欣喜,从摇摆着的尾巴可以看出它的欢乐。人们都知道熊猫喜欢吃竹子竹叶,而牛儿也同样喜欢,冬天牛儿很少吃到绿色的草儿,家乡散生的碧绿小竹叶当然是个宝了。牛儿的身体给人取暖,它自己渴了却在破了冰的水潭里找水喝,冰冷的水喝下去咕咚咕咚鼓起喉结,喝得有滋有味。  晚上或雨雪天,我和其他小伙伴总是将准备好的干净稻草放在牛栏
期刊
1200年前,唐人张继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排行二十,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曾佐戎幕,又为盐铁判官。相传第一次赴京落榜,或官场失意,曾夜泊姑苏城外的枫桥,时值深秋,寒光漫天,霜华满地,月落西山,只有江岸的几株枫树与一叶孤舟的渔火相伴,又听乌鸦悲鸣,更添旅愁,难以入眠。听
期刊
乌江渡,位于瓮安县江界河风景区,从唐代开渡以来,有1000多年历史。渡口宽约250米,两岸山势险峻,水深急流,自古被称作天险,诗曰:“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随着江界河大桥的建成,昔日喧嚣的渡口,变得清冷落寞。电站建成后,乌江渡便永远消失了。  乌江渡,是乌江航线重庆涪陵进入贵州的终点码头,也是红军长征强渡的战斗遗址,因此而闻名于世。1935年1月,中央红军冒严寒、战恶浪、破天险、抢渡乌江,在这
期刊
Z哥是我的高中室友,是一名爱打呼噜,同时又忠实于我国古典诗词的文艺哥。由于我对Z哥的文艺呼噜感触颇多,在此就不得不写写Z哥与他的呼噜。如有失真之处,那属我笔拙,我对Z哥的爱戴是不可置疑的。  热爱古典诗词的文艺男青年在三观正常的人的脑海中,该是一位风衣飘飘的眼镜秀士,似不食人间烟火,能一脸淡定又满怀深情地把句句诗词信手拈来。但Z哥的出现彻底将我的三观颠覆。Z哥生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凤目隆准、奇额
期刊
九曲黄河万里沙,万里黄河渡口多。  黄河上的第一个渡口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处,那里的河水极浅,藏族同胞的牛羊能轻而易举地踏过黄河。“黄河第一渡”在青海省的玛多县城边上,那里有黄河源标志的牛头碑。黄河流过青海、宁夏、内蒙、陕北、山西等地时,保留了大量的古渡口遗迹,不同的渡口流传着不同的故事,临津渡、金城渡、横城渡、风陵渡、孙口渡、大禹渡、茅津渡,这些延续使用了几千年的古渡口,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
期刊
对于藏族同胞,我是心生敬意、敬爱、敬重的,只因为他们生活在地球最高的地方,一个天界般的地方,他们的精神和生活正如他们所信奉的藏传佛教一样的圣洁和纯美,天然和自然,更因为有了他们牦牛和藏羚羊般的坚守,才让我们拥有了从世界屋脊到大海一个完美的家,拥有了完整的长江和黄河,拥有了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  只是隔着千山万水,除了电影、电视、歌曲、书籍、图片的了解,我和青藏高原和藏族同胞终是没有零距离地亲近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