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座雨城。
几乎每天清晨醒来,窗外都在淅淅沥沥绵绵无声地滴雨,化好妆踩好高跟鞋,抱上电脑和几本厚书,在步履匆匆的人群中步履匆匆,赶往不同的教室。
校园是一幅色泽精美的油画。雕工细致的哥特式建筑铺陈开来,大口地吞吐着稀稀落落的人群。
偶尔停下来对面熟的人说:“How are you”,偶尔被陌生的面孔拦住,指着我怀里巨大的心理学课本,说:“嘿!我也想学这个,你能给我些选课建议吗?你的电话号码是?”
经验表明,当我蓬头垢面加拖鞋时,是没有男生需要“心理学选课建议”的。
一笑置之所有的小插曲,迅速收紧注意力,看书、听讲、写论文、做作业,在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随堂测试间熬夜,再熬夜。抽时间打工、播NBA、写小说。
这便是校园生活了。
No one cares about you
我总是不太承认这些。但起初,确实迷茫和孤独。
只身来到陌生的国度与城市,以为学校会是另一个家,可这里没有班级,没有专业,没有辅导员。连课程表都是空白的,你所拥有的,是上千种不同课程的编号和基本介绍。和一句“请选择你喜爱的任意领域基础课和上课时间”。
东搜西索打听,好不容易折腾开学了,一堂课上百人,人人上课来下课走,我交不到朋友,就连基本交流,也会在看到蓝眼睛们格外耐心和努力听的表情时,不敢再张嘴巴。
也曾在下课后独自回家,融不进现实世界,于是把自己锁在电脑前,每天靠刷QQ空间和微博找存在感。紧接着是自我厌恶,恍悟原来留学不过是看上去很美,查机票数日历盼回国,一天又一天的心情烦躁。
做独一无二的自我
不仅仅是大学,中学里也没有固定班级,你会被要求参加分班考试,从英文化学考到芭蕾游泳,想学就得考。学校将根据你的基础把你放进相应班级。一个14岁的学生,可能上午坐在11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午就去学2年级的历史。他没有班主任、固定书桌和教室,只有与自己水平相符的课堂。
到了本科,专业、学院申请大都独立于大学申请,你需要在进校后修满特定学院要求的基础课程,平均分达标,撰写申请文书,提交学院申请表(部分学院有入院考试),完成一轮全新的淘汰竞争,才能拥有专业。
你看,在你十八岁进入大学,没有自我了解和一片茫然时,它不用专业束缚你,给你绝对的选课自由,鼓励你通过实际尝试去寻找天赋与兴趣,帮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
“移情别恋”是常事
需要180学分换本科学位的学季制度大学,包含大约90学分的社会学、人文学、自然科学等七个不同领域的基础课(每门课4-6分)。我大一修心理学导论,本是抱着填社会学学分的目的,谁知越学越爱,学完后也久久不能忘怀,终于在一年后向Advisor(建议者)坦了白。
我说,我犯了错,商学院基础课已经修完,可我还是无法抑制地爱上了心理学。他说,没关系,全美本科生人均四年换3.6个专业,在你的年龄,任何犯错都叫成长,不叫犯错。我说,不行,我不能放弃会计专业,抛开我的付出和它的社会优势不说,我对它的爱不曾减。他说,没关系,双学位三专业的人比比皆是,只要你喜欢,你扛得住。
大二末,我便开始了第二学位的申请,每天都在更少地睡觉,更快乐地啃书,学我所爱。
自由是把双刃剑
在这里,你可以通过自主尝试、放弃和选择,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身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你有许多自由,可以展翅飞翔,尽情学你所爱,也可以对着空课表泪流满面,怀念那个课表被写在黑板边上,不需要思考、费力自我探索的高中时代。
所以,在同样的环境和时间,有些人获得了学术成绩,收获了交流、分析能力与人脉。有些人则在这个没有辅导员没有班级没有亲人没有人照料所需的世界里永远地迷失了,他们憋出自闭症和网瘾,他们盼回国,乱花钱,日复一日。
尾声
我终于想起那个在红着脸抖着唇挤中式英文,和闭嘴微笑装女神间选择前者的自己;想起在顶着困意写论文,和蒙头睡觉间选择前者的自己;想起在诚实告诉别人我不知道(没听懂)请您解释一遍,和点头而过间选择前者的自己。想起有一年有一天我蓦然回首,竟已不再讨厌我所生活的世界,和已然不似从前的自己。
我终于明白并不是身体去到美国,就能吸收它环境里为人称赞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
我终于明白,一种环境是毒液还是琼浆,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环境中的人,是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一对喜爱倾听的耳,与一颗崇尚思考、改变的心。
几乎每天清晨醒来,窗外都在淅淅沥沥绵绵无声地滴雨,化好妆踩好高跟鞋,抱上电脑和几本厚书,在步履匆匆的人群中步履匆匆,赶往不同的教室。
校园是一幅色泽精美的油画。雕工细致的哥特式建筑铺陈开来,大口地吞吐着稀稀落落的人群。
偶尔停下来对面熟的人说:“How are you”,偶尔被陌生的面孔拦住,指着我怀里巨大的心理学课本,说:“嘿!我也想学这个,你能给我些选课建议吗?你的电话号码是?”
经验表明,当我蓬头垢面加拖鞋时,是没有男生需要“心理学选课建议”的。
一笑置之所有的小插曲,迅速收紧注意力,看书、听讲、写论文、做作业,在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随堂测试间熬夜,再熬夜。抽时间打工、播NBA、写小说。
这便是校园生活了。
No one cares about you
我总是不太承认这些。但起初,确实迷茫和孤独。
只身来到陌生的国度与城市,以为学校会是另一个家,可这里没有班级,没有专业,没有辅导员。连课程表都是空白的,你所拥有的,是上千种不同课程的编号和基本介绍。和一句“请选择你喜爱的任意领域基础课和上课时间”。
东搜西索打听,好不容易折腾开学了,一堂课上百人,人人上课来下课走,我交不到朋友,就连基本交流,也会在看到蓝眼睛们格外耐心和努力听的表情时,不敢再张嘴巴。
也曾在下课后独自回家,融不进现实世界,于是把自己锁在电脑前,每天靠刷QQ空间和微博找存在感。紧接着是自我厌恶,恍悟原来留学不过是看上去很美,查机票数日历盼回国,一天又一天的心情烦躁。
做独一无二的自我
不仅仅是大学,中学里也没有固定班级,你会被要求参加分班考试,从英文化学考到芭蕾游泳,想学就得考。学校将根据你的基础把你放进相应班级。一个14岁的学生,可能上午坐在11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午就去学2年级的历史。他没有班主任、固定书桌和教室,只有与自己水平相符的课堂。
到了本科,专业、学院申请大都独立于大学申请,你需要在进校后修满特定学院要求的基础课程,平均分达标,撰写申请文书,提交学院申请表(部分学院有入院考试),完成一轮全新的淘汰竞争,才能拥有专业。
你看,在你十八岁进入大学,没有自我了解和一片茫然时,它不用专业束缚你,给你绝对的选课自由,鼓励你通过实际尝试去寻找天赋与兴趣,帮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
“移情别恋”是常事
需要180学分换本科学位的学季制度大学,包含大约90学分的社会学、人文学、自然科学等七个不同领域的基础课(每门课4-6分)。我大一修心理学导论,本是抱着填社会学学分的目的,谁知越学越爱,学完后也久久不能忘怀,终于在一年后向Advisor(建议者)坦了白。
我说,我犯了错,商学院基础课已经修完,可我还是无法抑制地爱上了心理学。他说,没关系,全美本科生人均四年换3.6个专业,在你的年龄,任何犯错都叫成长,不叫犯错。我说,不行,我不能放弃会计专业,抛开我的付出和它的社会优势不说,我对它的爱不曾减。他说,没关系,双学位三专业的人比比皆是,只要你喜欢,你扛得住。
大二末,我便开始了第二学位的申请,每天都在更少地睡觉,更快乐地啃书,学我所爱。
自由是把双刃剑
在这里,你可以通过自主尝试、放弃和选择,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身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你有许多自由,可以展翅飞翔,尽情学你所爱,也可以对着空课表泪流满面,怀念那个课表被写在黑板边上,不需要思考、费力自我探索的高中时代。
所以,在同样的环境和时间,有些人获得了学术成绩,收获了交流、分析能力与人脉。有些人则在这个没有辅导员没有班级没有亲人没有人照料所需的世界里永远地迷失了,他们憋出自闭症和网瘾,他们盼回国,乱花钱,日复一日。
尾声
我终于想起那个在红着脸抖着唇挤中式英文,和闭嘴微笑装女神间选择前者的自己;想起在顶着困意写论文,和蒙头睡觉间选择前者的自己;想起在诚实告诉别人我不知道(没听懂)请您解释一遍,和点头而过间选择前者的自己。想起有一年有一天我蓦然回首,竟已不再讨厌我所生活的世界,和已然不似从前的自己。
我终于明白并不是身体去到美国,就能吸收它环境里为人称赞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
我终于明白,一种环境是毒液还是琼浆,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环境中的人,是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一对喜爱倾听的耳,与一颗崇尚思考、改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