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必要手段。发展农业产业化,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原市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太原市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如何推进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店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 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的过程。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是我国农民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伟大创举。
一.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小店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之一,位于太原市东南部, 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7万 亩。全区辖6个街办1镇2乡,78个社区,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5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长期的农业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小店区的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店区先后形成了各级龙头企业。东龙集团、宏明公司、佳农公司、海洋公司、安华公司等已成为其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
(一)优势产业与产品众多,推动农业发展
小店区有良好的农业种植传统, 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1.杂粮业较发达, 主要品种有谷子、高粱、杂豆、荞麦、燕麦、马铃薯;2.小店区鲜蛋、鲜奶、肉类产量“三分天下有其一”,分别占全市的30%、40%和30%;3.干鲜果业, 主要有红枣、核桃、苹果和梨等。而且,小店区农副产品生产发展迅速,现已形成6.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000头奶牛的国家级养殖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突出
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随着小店区农业的发展,小店区重在培养龙头企业,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尤其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小店区大力培养了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经营理念科学,形成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山西晋鸿格里香畜禽业有限公司, 山西宏明养殖有限公司, 长风乳业有限公司, 科隆源种养有限公司, 青玉油脂有限公司等。目前为止,小店区已建成农业产业化企业114个,总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企业与农业基地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实现了企业与基地的紧密对接,产购销各个环节愈趋畅通。
(三)特色农业起步,市场占有率提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农业大省更加注重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小店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种植,进一步拉长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种植业、畜牧业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农业循环经济。据统计,2009年特色农产品每亩平均增收约300元。
(四)农产品流通组织日益发达
农产品流通是否畅通,关系着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在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多样,原有的国有商业、供销社转制成为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户单独或多个农户合作从事农产品产供销,也有专门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协会;还有进行农产品流通加工的企业等等。小店区是全市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区域。全区拥有生产资料、钢材、汽车、电子、果品、粮油、蔬菜等大中型专业市场、集贸点64个,其中专业市场27个,综合市场11个。市场流通畅快,基本满足城乡人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不成熟
龙头企业,旨在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和特色农业,与当地农民通过合约的形式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利用公司 农户的新型模式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对于小店区的农业发展而言,当地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差,公司与农户联系疏散,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服务型、保护型少,合作返利型更少。
另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投入少,产品链条短,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小店区的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品牌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
(二)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低
对于小店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而言,大多数经营组织尚处在成长阶段,往往存在着资金匮乏、科技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等种种劣势,在经营环境、基地建设以及科技服务等众多方面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尤其对于发展初期的企业而言,资金问题更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但是,由于当地财政资金不足,政府无法采取主动介入的方式,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因此小店区个别地方存在着对产业化组织资金无法到位的情況。
从另一方面来说,资金缺乏也导致了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三)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农民“增产不增收”
1.规模“少而散”,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存在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正是这样的特性使得许多民间中介组织时有时无,成员变化流动快。部分组织既无章程,又无书面协议,管理松散,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中介组织不能联合作战, 没有规模效益。同时, 农民缺乏可依托的合作组织, 单个农民很难对市场的形势和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农业生产者总是以现有的市场价格为标准, 预期未来的收益, 往往陷入“蛛网困境”。
2.信息流通不畅,技术手段落后
农户中介组织参与流通的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在把握市场信息方面往往存在着“后而偏”的问题,使众多的龙头企业、种植户和运销大户对农业信息不甚了解。农户中介组织信息滞后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其农业产业化经营。
3.人才缺乏,农户素质不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较规范、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是由懂经营、信息灵、会管理的大户牵头组织管理,有一个强劲轴心来引导农民走入市场,但是,小店区的许多农村缺乏相关“农村经纪人”来一手牵着农户生产,一手牵着市场需求。相反,带头人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农技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4.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
(1)传统的流通方式
小店区的农产品流通仍然是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一般要经由农民—初级集货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集市—消费者这个过程。在整个流通过程当中,由于中介组织片面抬价,市场运行过程负载着较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使农产品零售价格与收购价格之间差价巨大,农产品价格甚至会抬高3-10倍,而其中的差价并未被农民所赚得。
(2)农产品二元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面临一个完全竞争的生产者和买方垄断的农产品二元市场。农产品在初级交易场所,往往售价较低,农民会获得较多收益,但是在进入城市交易场所即会遭遇“买方垄断者”,买方垄断者属于城镇居民的运营商,他们会在每一个流通环节上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获得超额利润,农民仍然不增收,反而侵蚀了原有的利益。这就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另外一层含义。
(3) 农业 “四低一高”
目前,我国农业呈现“四低一高”的特征,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这也是制约小店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企业运行管理不规范,与农户利益机制联系不紧
公司加农户,顾名思义是将“大公司”与“小农户”联结起来。这种经营模式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年来,它在农民学习生产技术、规避市场风险和规模经营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农户与公司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又缺少其他力量予以平衡,导致这个模式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暴露出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公司的权责严重不对等、条约显失公平,利益分配完全由公司单方决定、向公司方倾斜等,这势必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在订单农业中,农民随意爽约,公司过分收揽自身利益的现象屡屡发生,“利益共担,风险共享”的利润分配机制无法实现。
(五).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经营得不到规范
1.农产品市场少
农户组织程度低,使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一种不利的交易地位。随着小店区经济的发展,小店区为农业的发展建立了一定合理的“硬环境”,即形成了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但是目前小店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尚少,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不完备、加工、仓储数量不足。
2.冷链“脱轨”
虽然,有些农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是有冷链供应的,但是,在进入分散的市场后分批销售,冷链中断。据统计,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 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 亿吨, 按1 元/ 公斤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可见,由于缺乏一个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小店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很难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户 农户合作中介组织 市场”模式,活跃农村中介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要实现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延续过往的做法,就是走公司 农户或者工厂的老路子。但是,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只是一种简单的合作利益关系,联系松散。因此,“农户 农户合作中介组织 市场”应是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主体性选择[2]。原因如下:
1.保证家庭成员劳动投入
由于农业生产具备其无法克服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使得劳动努力程度及其劳动成果计量十分困难。并且,由于家庭成员拥有共同的利益认同感,在年龄,性别,技能上可以实现很好的分配。因此,以家庭成员劳动投入为主的农户仍是当前农业生产最合适的组织形式。
2.改善小规模分散经营
由于小农经营的弱质性,小规模分散经营就有悖于产业化演进规律。所以,需要有相关企业带领农民走如市场,参与竞争,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分散性的特点,使农户天然地处于一种无组织的状态,千千万万的农户如果各自走向市场,那就必然要支付很高的市场交易费用。站在这样的角度,既坚持农户家庭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发挥其灵活性和有效管理的优势,又要克服农户组织分散、规模小,难以有效参与市场、参与社会的弱点,提高其比较效益和社会地位,“农户 农户合作中介组织 市场”应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主体性选择。
(二) 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新型利益关系
公司 农户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农产品销不动时农户要求老板按合同收购,农产品俏销时,老板往往又收购不到产品。在任何市场行为中,价格永远是敏感的核心话题。在公司与农户的相互关系中,双方之所以屡屡出现违约行为,死结便是定价机制。所以,要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新型利益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好价格关,真正做到“村企互动”, 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1. 建立特色订单农业
小店区农民与公司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可以放宽价格锁定,而是在随行就市的基础上,根据品种每斤加价或者减价。这种定价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从公司方面来说,不必冒太大的价格风险,就可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而农民相对于市场价可以稳获一定额外利益。
2. 发展“农民收租金”模式
企业与农户签定收购合同,发展传统的订单农业的最大劣势在于由于农民技术水平低,很难生产出企业需要和市场认同的产品。而发展“农民收租金”模式,则可以使农民采用流转土地承包权的方式,将土地租给技术更先进的企业来进行生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
3. 农民转移成企业员工
小店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以效仿莱阳市恒润食品扩建项目,鼓励当地农民就地转移成企业工人,同时还可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民参与到该企业的配套种植、运输、粗加工中来。使龙头企业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总之,形成良性循环模式:
(三)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的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小店区政府应该对于真正能够与农民建立起“利益共担,风险共享”的龙头企业要平等对待,各级政府要全力协调有关金融部门搞好公开统一授信,在授信额度内的信贷业务保证执行最大优惠利率[3]。
2.加大扶小扶弱力度
当地政府应该对已发挥带动作用并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以连续扶持,尤其支持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决定作用的成长型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走出投入不足的困境。在贷款程序上,可以重点考虑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适当放松条件,促进其迅速健康发展。
3.积极落实财政配套资金
200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了财政资金“配套保障”试点。小店区政府要加大考核力度,应根据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
(四)树立品牌意识
近年來,小店区农副产品生产发展迅速,相应产生了许多品牌,已形成了14种特色农产品。省内外知名品牌还有山西晋鸿格里香鸭业公司的“阿里山”牌烤鸭% 、“晋汾”牌奶粉% 、“青玉”牌色拉油系列% 、“科隆源”牌绿色食用菌系列和“长风”牌无抗奶等。小店区应该在发展区域品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家级和国际级品牌,通过“聚焦顾客、倾听顾客”,他们将原有的“供应驱动型”组织转变为“顾客驱动型”组织,不断适应世界水果市场的新格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农村和谐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阿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8-7
[1]郭红东 和丕禅, “农户 农户合作中介组织 市场”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创新,农业经济问题, 1998-8
[3]张文秀, 忻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农产品加工,2008-11
[关键词]小店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 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的过程。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是我国农民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伟大创举。
一.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小店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之一,位于太原市东南部, 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7万 亩。全区辖6个街办1镇2乡,78个社区,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5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长期的农业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小店区的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店区先后形成了各级龙头企业。东龙集团、宏明公司、佳农公司、海洋公司、安华公司等已成为其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
(一)优势产业与产品众多,推动农业发展
小店区有良好的农业种植传统, 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1.杂粮业较发达, 主要品种有谷子、高粱、杂豆、荞麦、燕麦、马铃薯;2.小店区鲜蛋、鲜奶、肉类产量“三分天下有其一”,分别占全市的30%、40%和30%;3.干鲜果业, 主要有红枣、核桃、苹果和梨等。而且,小店区农副产品生产发展迅速,现已形成6.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000头奶牛的国家级养殖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突出
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随着小店区农业的发展,小店区重在培养龙头企业,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尤其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小店区大力培养了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经营理念科学,形成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山西晋鸿格里香畜禽业有限公司, 山西宏明养殖有限公司, 长风乳业有限公司, 科隆源种养有限公司, 青玉油脂有限公司等。目前为止,小店区已建成农业产业化企业114个,总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企业与农业基地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实现了企业与基地的紧密对接,产购销各个环节愈趋畅通。
(三)特色农业起步,市场占有率提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农业大省更加注重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小店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种植,进一步拉长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种植业、畜牧业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农业循环经济。据统计,2009年特色农产品每亩平均增收约300元。
(四)农产品流通组织日益发达
农产品流通是否畅通,关系着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在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多样,原有的国有商业、供销社转制成为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户单独或多个农户合作从事农产品产供销,也有专门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协会;还有进行农产品流通加工的企业等等。小店区是全市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区域。全区拥有生产资料、钢材、汽车、电子、果品、粮油、蔬菜等大中型专业市场、集贸点64个,其中专业市场27个,综合市场11个。市场流通畅快,基本满足城乡人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不成熟
龙头企业,旨在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和特色农业,与当地农民通过合约的形式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利用公司 农户的新型模式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对于小店区的农业发展而言,当地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差,公司与农户联系疏散,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服务型、保护型少,合作返利型更少。
另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投入少,产品链条短,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小店区的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品牌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
(二)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低
对于小店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而言,大多数经营组织尚处在成长阶段,往往存在着资金匮乏、科技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等种种劣势,在经营环境、基地建设以及科技服务等众多方面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尤其对于发展初期的企业而言,资金问题更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但是,由于当地财政资金不足,政府无法采取主动介入的方式,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因此小店区个别地方存在着对产业化组织资金无法到位的情況。
从另一方面来说,资金缺乏也导致了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三)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农民“增产不增收”
1.规模“少而散”,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存在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正是这样的特性使得许多民间中介组织时有时无,成员变化流动快。部分组织既无章程,又无书面协议,管理松散,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中介组织不能联合作战, 没有规模效益。同时, 农民缺乏可依托的合作组织, 单个农民很难对市场的形势和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农业生产者总是以现有的市场价格为标准, 预期未来的收益, 往往陷入“蛛网困境”。
2.信息流通不畅,技术手段落后
农户中介组织参与流通的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在把握市场信息方面往往存在着“后而偏”的问题,使众多的龙头企业、种植户和运销大户对农业信息不甚了解。农户中介组织信息滞后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其农业产业化经营。
3.人才缺乏,农户素质不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较规范、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是由懂经营、信息灵、会管理的大户牵头组织管理,有一个强劲轴心来引导农民走入市场,但是,小店区的许多农村缺乏相关“农村经纪人”来一手牵着农户生产,一手牵着市场需求。相反,带头人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农技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4.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
(1)传统的流通方式
小店区的农产品流通仍然是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一般要经由农民—初级集货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集市—消费者这个过程。在整个流通过程当中,由于中介组织片面抬价,市场运行过程负载着较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使农产品零售价格与收购价格之间差价巨大,农产品价格甚至会抬高3-10倍,而其中的差价并未被农民所赚得。
(2)农产品二元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面临一个完全竞争的生产者和买方垄断的农产品二元市场。农产品在初级交易场所,往往售价较低,农民会获得较多收益,但是在进入城市交易场所即会遭遇“买方垄断者”,买方垄断者属于城镇居民的运营商,他们会在每一个流通环节上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获得超额利润,农民仍然不增收,反而侵蚀了原有的利益。这就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另外一层含义。
(3) 农业 “四低一高”
目前,我国农业呈现“四低一高”的特征,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这也是制约小店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企业运行管理不规范,与农户利益机制联系不紧
公司加农户,顾名思义是将“大公司”与“小农户”联结起来。这种经营模式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年来,它在农民学习生产技术、规避市场风险和规模经营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农户与公司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又缺少其他力量予以平衡,导致这个模式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暴露出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公司的权责严重不对等、条约显失公平,利益分配完全由公司单方决定、向公司方倾斜等,这势必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在订单农业中,农民随意爽约,公司过分收揽自身利益的现象屡屡发生,“利益共担,风险共享”的利润分配机制无法实现。
(五).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经营得不到规范
1.农产品市场少
农户组织程度低,使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一种不利的交易地位。随着小店区经济的发展,小店区为农业的发展建立了一定合理的“硬环境”,即形成了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但是目前小店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尚少,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不完备、加工、仓储数量不足。
2.冷链“脱轨”
虽然,有些农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是有冷链供应的,但是,在进入分散的市场后分批销售,冷链中断。据统计,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 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 亿吨, 按1 元/ 公斤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可见,由于缺乏一个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小店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很难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户 农户合作中介组织 市场”模式,活跃农村中介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要实现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延续过往的做法,就是走公司 农户或者工厂的老路子。但是,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只是一种简单的合作利益关系,联系松散。因此,“农户 农户合作中介组织 市场”应是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主体性选择[2]。原因如下:
1.保证家庭成员劳动投入
由于农业生产具备其无法克服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使得劳动努力程度及其劳动成果计量十分困难。并且,由于家庭成员拥有共同的利益认同感,在年龄,性别,技能上可以实现很好的分配。因此,以家庭成员劳动投入为主的农户仍是当前农业生产最合适的组织形式。
2.改善小规模分散经营
由于小农经营的弱质性,小规模分散经营就有悖于产业化演进规律。所以,需要有相关企业带领农民走如市场,参与竞争,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分散性的特点,使农户天然地处于一种无组织的状态,千千万万的农户如果各自走向市场,那就必然要支付很高的市场交易费用。站在这样的角度,既坚持农户家庭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发挥其灵活性和有效管理的优势,又要克服农户组织分散、规模小,难以有效参与市场、参与社会的弱点,提高其比较效益和社会地位,“农户 农户合作中介组织 市场”应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主体性选择。
(二) 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新型利益关系
公司 农户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农产品销不动时农户要求老板按合同收购,农产品俏销时,老板往往又收购不到产品。在任何市场行为中,价格永远是敏感的核心话题。在公司与农户的相互关系中,双方之所以屡屡出现违约行为,死结便是定价机制。所以,要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新型利益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好价格关,真正做到“村企互动”, 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1. 建立特色订单农业
小店区农民与公司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可以放宽价格锁定,而是在随行就市的基础上,根据品种每斤加价或者减价。这种定价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从公司方面来说,不必冒太大的价格风险,就可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而农民相对于市场价可以稳获一定额外利益。
2. 发展“农民收租金”模式
企业与农户签定收购合同,发展传统的订单农业的最大劣势在于由于农民技术水平低,很难生产出企业需要和市场认同的产品。而发展“农民收租金”模式,则可以使农民采用流转土地承包权的方式,将土地租给技术更先进的企业来进行生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
3. 农民转移成企业员工
小店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以效仿莱阳市恒润食品扩建项目,鼓励当地农民就地转移成企业工人,同时还可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民参与到该企业的配套种植、运输、粗加工中来。使龙头企业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总之,形成良性循环模式:
(三)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的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小店区政府应该对于真正能够与农民建立起“利益共担,风险共享”的龙头企业要平等对待,各级政府要全力协调有关金融部门搞好公开统一授信,在授信额度内的信贷业务保证执行最大优惠利率[3]。
2.加大扶小扶弱力度
当地政府应该对已发挥带动作用并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以连续扶持,尤其支持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决定作用的成长型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走出投入不足的困境。在贷款程序上,可以重点考虑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适当放松条件,促进其迅速健康发展。
3.积极落实财政配套资金
200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了财政资金“配套保障”试点。小店区政府要加大考核力度,应根据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
(四)树立品牌意识
近年來,小店区农副产品生产发展迅速,相应产生了许多品牌,已形成了14种特色农产品。省内外知名品牌还有山西晋鸿格里香鸭业公司的“阿里山”牌烤鸭% 、“晋汾”牌奶粉% 、“青玉”牌色拉油系列% 、“科隆源”牌绿色食用菌系列和“长风”牌无抗奶等。小店区应该在发展区域品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家级和国际级品牌,通过“聚焦顾客、倾听顾客”,他们将原有的“供应驱动型”组织转变为“顾客驱动型”组织,不断适应世界水果市场的新格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农村和谐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阿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8-7
[1]郭红东 和丕禅, “农户 农户合作中介组织 市场”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创新,农业经济问题, 1998-8
[3]张文秀, 忻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农产品加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