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立足实践、强调实用、倡导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理念,为新时期政治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于2005年初次接触新教材,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下面以《经济生活》教材(2005年4月第2版,下同)为例加以介绍,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一、走进课本
第一步,大处着眼
虽然新教材淡化了学科逻辑,但是任何教材都有其体系,如果不了解该体系,则犹如大海的孤舟,不知身在何處。
一般来说,我在任教某一模块之前,先把课本的逻辑搞清楚,建立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以《经济生活》教材为例,全书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以“为什么要生产”为主题;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是以“是谁生产”为主题;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谈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则强调“怎样生产”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书四个单元分别从不同的知识维度,对生产这一主题进行展开。可以说,弄清楚各个单元的主题,只是建立初步概念,此外,我们还必须对相应内容进行分析。如,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分别是“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和“多彩的消费”,而各课对应的主题则是“货币”“价格”和“消费”,即是说第一单元是从货币、价格和消费三个方面来阐述“为什么要生产”——为了消费这一主题。同时,通过对各课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具体逻辑: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从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的新形态——纸币以及信用工具、外币(外汇)这个方面来展开的;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则是从什么因素影响着商品价格、商品价格的变动又影响着什么这两个角度来加以理解;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是从消费的知识、消费的行为来解读的。
第二步,小处入手
如果说第一步“大处着眼”重在构建知识脉络的话,那么我们还要从小处入手,去充实知识体系的血肉,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把握课本,使我们能够真正地从“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至于如何才能做到从小处入手?我主张围绕“准”“细”“牢”三个字来做文章。“准”,即是要精准地把握课本的内容。这里的“准”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字面上的“准”,第二是意思上的“准”。只有准确地把握课本的字面和意思,才能更好理解把握教材的内容。“细”,即要详细把握课本内容。只有详细把握课本的内容,我们才能从中获得相关的信息。“牢”,即能够牢固地把握课本的知识。只有牢固地掌握课本内容,才能较好地把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转化为行为实践能力或理论表达能力。
二、跳出教材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目标所在,如果说前面谈及的是关于如何学习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探究“用”方面的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用”更多是指书面知识的运用。
可以说,如果能够做到“准”“细”“牢”的话,则活用课本知识便水到渠成了。但是,要做到真正地对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必须跳出教材,即要学习教材的“理”而不只是“形”,然后再对课本的“理”加以变通应用。如课本第34页在谈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时这样写道:“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通过准确地把握、仔细地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三句话中,除第一句之外,其余的两句均遵循从“经济”到“政治”的逻辑顺序,那么,如果我们把第一句由原来“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调整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话,则三句话的逻辑顺序得到统一,可以减少记忆的量,提高学习效率。在对课本知识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超越教材本身,即当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在借鉴课本的内容同时,对其进行拓展。如对于上面提及到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这一问题的回答,除了参考课本提供的内容之外,通过分析提取教材的“理”,我们可以加以拓展,从民族凝聚力、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等方面作答。这样,我们不拘泥于课本,又能活用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走进课本
第一步,大处着眼
虽然新教材淡化了学科逻辑,但是任何教材都有其体系,如果不了解该体系,则犹如大海的孤舟,不知身在何處。
一般来说,我在任教某一模块之前,先把课本的逻辑搞清楚,建立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以《经济生活》教材为例,全书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以“为什么要生产”为主题;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是以“是谁生产”为主题;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谈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则强调“怎样生产”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书四个单元分别从不同的知识维度,对生产这一主题进行展开。可以说,弄清楚各个单元的主题,只是建立初步概念,此外,我们还必须对相应内容进行分析。如,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分别是“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和“多彩的消费”,而各课对应的主题则是“货币”“价格”和“消费”,即是说第一单元是从货币、价格和消费三个方面来阐述“为什么要生产”——为了消费这一主题。同时,通过对各课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具体逻辑: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从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的新形态——纸币以及信用工具、外币(外汇)这个方面来展开的;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则是从什么因素影响着商品价格、商品价格的变动又影响着什么这两个角度来加以理解;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是从消费的知识、消费的行为来解读的。
第二步,小处入手
如果说第一步“大处着眼”重在构建知识脉络的话,那么我们还要从小处入手,去充实知识体系的血肉,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把握课本,使我们能够真正地从“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至于如何才能做到从小处入手?我主张围绕“准”“细”“牢”三个字来做文章。“准”,即是要精准地把握课本的内容。这里的“准”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字面上的“准”,第二是意思上的“准”。只有准确地把握课本的字面和意思,才能更好理解把握教材的内容。“细”,即要详细把握课本内容。只有详细把握课本的内容,我们才能从中获得相关的信息。“牢”,即能够牢固地把握课本的知识。只有牢固地掌握课本内容,才能较好地把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转化为行为实践能力或理论表达能力。
二、跳出教材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目标所在,如果说前面谈及的是关于如何学习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探究“用”方面的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用”更多是指书面知识的运用。
可以说,如果能够做到“准”“细”“牢”的话,则活用课本知识便水到渠成了。但是,要做到真正地对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必须跳出教材,即要学习教材的“理”而不只是“形”,然后再对课本的“理”加以变通应用。如课本第34页在谈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时这样写道:“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通过准确地把握、仔细地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三句话中,除第一句之外,其余的两句均遵循从“经济”到“政治”的逻辑顺序,那么,如果我们把第一句由原来“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调整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话,则三句话的逻辑顺序得到统一,可以减少记忆的量,提高学习效率。在对课本知识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超越教材本身,即当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在借鉴课本的内容同时,对其进行拓展。如对于上面提及到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这一问题的回答,除了参考课本提供的内容之外,通过分析提取教材的“理”,我们可以加以拓展,从民族凝聚力、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等方面作答。这样,我们不拘泥于课本,又能活用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黄日暖